鰣“鲥”的繁体字。 上一条: 鲥 下一条: 莳 鲥鰣{}五7134见「鲥炊」、「鲥鱼鲞」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鱗飾 > 鰣 鰣 shí 亦稱“箭魚”,蜀人稱“瘟魚”。魚名。體側扁而長,背部黑緑色,腹部銀白色。肉供食用,多脂,味鮮美。以其進出有時,故稱。唐·劉恂《雨航雜録》卷下:“箭魚即鰣魚也,腹下細骨如箭簇,首夏以時至而名。”宋·王安石《後元豐行》:“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明·楊慎《異魚圖贊》卷一:“時魚似魴,厥味肥嫩,品高江東,價百鱣鮪。界江而西,謂之瘟魚,棄而不餌。”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鰣魚》:“鰣,形秀而扁,微似魴而長。白色如銀,肉中多細刺如毛,其子甚細腻。” 鰣shiF688 “鲥”的繁体。 鰣shíS128 “鲥”的繁体。 鰣鲥,《説文》所無shí[魚(意符) + 時(聲意符)→ 鰣(季節魚。春夏之交,鰣魚溯江产卵,初入江時,體肥味美。爲特種名貴魚。用“時”構字,最爲確切。如果繼續濫捕濫撈,有朝一日鰣絕了種,子孫將不知“鰣” 爲何味。)] 徐珂 《清稗類鈔·動物·鰣》:“鰣,形扁而長,大者長三尺許,色白如銀,肉中多細齒,腹下有角鱗,可食,多脂肪,味美。每年夏初产于江中,離水即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