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鱄䱐”、“䱐䱐”,亦稱“䱡魚”,省稱“鯆”、“䱡”、“䰽”。即江豚。始見于漢代典籍。《說文·魚部》:“䱡,魚名……一曰䱡魚,出江東,有兩乳。”段玉裁注:“䱡,即今之江豬,亦曰江豚。樂浪潘國與九江同產此物。”《晉書·隱逸傳·賈統》:“〔賈統〕初作鲻鰞躍,後作鯆䱐引。”唐·皮日休《滬》詩:“濤頭倏爾過,數頃跳鯆䱐。”《廣韻·平模》:“鯆,大魚。”又:“鯆,鯆䱐。魚名。亦作䰽。”又:“鯆,魚名。又江豚别名。天欲風則見。鱄,同鯆。”明·楊慎《異魚圖贊》卷三:“樂浪潘國,魚之淵府,異哉䱡魚,魼有兩乳。”《事物異名録》卷三十六:“《說文》江豚一名鱄䱐,逢風則涌。一名䱡魚,一名奔䱐。又‘鱄䱐’,《史記正義》作‘䲕䱐’,《廣韻》作“鯆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