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魔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 根茎类蔬菜 根茎类蔬菜萝卜:菲 葖(葖子;雹葖) 芦菔 莱菔萝卜 土酥 地酥 温菘 拉萝 雹突 辣玉 紫花菘 ☚ 常见蔬菜 荤菜 ☛ 魔芋elephant-foot yam;elephant taro天南星科(Araceae)魔芋属中的栽培种群,多年生草本,属名Amor phophallus Blume ex Decne.,别名蒟蒻。球茎含葡甘露糖高达40~65%(该糖是由两份甘露糖和一份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膨胀率高,粘着力强。魔芋块茎富含淀粉,有毒,须经石灰水漂煮后才可食用或酿酒,常用以制魔芋豆腐。还有降血脂、血清胆固醇及消肿攻毒的作用,也是重要的添加剂和化工原料。 魔 芋 种类 魔芋属约有100个种,中国有6个可供食用的栽培种,即花魔芋(A.rivieri Durieu.)、白魔芋(A.albus Liu et Chen)、滇魔芋(A. yunnanensis Engl.)、东川魔芋(A.mairei Levl.)、疏毛魔芋(A.sinensis Bel-ral.)及疣柄魔芋(A.virosus N.E.Brown)。其中花魔芋多分布在海拔800~2 500米或更高的地区,栽培较普遍,单芋重0.5公斤以上,大者达1~3公斤,产量较高,但品质较差; 白魔芋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以四川和湖南两省栽培为主,单芋重0.5公斤以下,产量较低。但品质好,商品性高。 生长发育与球茎形成 魔芋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幼苗期、换头期、球茎膨大期及球茎成熟期。 幼苗期 当日均温在15℃以上时,魔芋顶芽开始萌动,向上形成叶片,向下分化成原形成层,进行初生生长,形成球茎,同时分生组织区发生不定根。 换头期 新球茎形成后,继续利用母体营养使子体根、茎、叶生长,最后母体营养耗尽而干缩,脱离子体,完成“换头”。子体,在栽种后90~120天内完成由依赖母体营养到自体营养的转变。 球茎膨大期 子球茎换头后,球茎迅速膨大,约持续45天。此期形成球茎重量的80%。根状茎同时迅速膨大。 球茎成熟期 8月底以后,球茎增重速度减小,趋向成熟。 4~5年生植株,秋季形成花芽,翌春开花。通常营养植株只长叶,开花植株只抽生花序,整个生殖生长完全依靠球茎中的营养物质,除留种植株外,发现花芽立即去除。 魔芋喜温暖,忌高温。在年平均温度14~20℃、无霜期240天以上的地区都能种植。18~20℃时,地上部生长旺盛;20~26℃时,最适根系发育;22~30℃时,球茎膨大迅速。生长期中能耐短期35℃高温,15℃以下时停止生长,地上部倒伏。球茎不耐0℃以下低温。白魔芋从发芽到收获,需有效积温1 658℃;花魔芋需有效积温1 089℃。魔芋为半阴性植物,光饱和点为17 000~22 000勒克斯;光补偿点为2 000勒克斯。长时间强光照,则光合效率下降,叶片萎蔫,易感染病害。大面积种植时宜与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 魔芋生长前期和块茎膨大期需要较湿润的土壤环境,一般以田间持水量的80%为宜。湿度过大,土壤透气性降低,不利球茎膨大。生长后期要适当控制水分,土壤湿度由80%降到60%,以提高耐贮性。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壤上中栽培,有利于根系发展和球茎膨大。酸性土壤可适当施用石灰。 栽培技术 魔芋可用“种子”、根状茎、整芋或切块作播种材料。“种子”(即果实中的小球茎)需在阴凉处或用砂层积贮存。根状茎过大时可切断作种。整芋需选1~2年生、无病、0.1~0.5公斤重、圆形或长圆形的球茎作种。扁圆且顶芽较深的,因茎龄过长不宜作种。切块是指将冬贮个体大的球茎,以顶芽为中心纵向切开,使每块约重0.5公斤:或在贮藏前去掉顶芽,促发侧芽,栽植前带一芽切块作播种材料。 魔芋宜选土层深、肥沃、能排灌的地栽培。栽植前及时整地。施肥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的原则,每亩(计划产量2 500公斤)施氮25公斤、磷20公斤、钾30公斤,其中50%作基肥,余作追肥。于幼苗期(5月下旬)及换头期(6月下旬)施用。 每年春季当日均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进行栽植。一般行距为种芋横径的6倍,株距为4倍;栽植深度以块茎上部离地面5~6厘米为宜。栽植时芽向上倾斜,以免积水引起烂种。为防止或减少干旱引起土壤板结、地温上升和病害发生,于栽植后用干草或麦秆等覆盖地面。 秋季当气温降到15℃以下时,块茎停止膨大。四川一般在10月下旬完全倒苗后采收。 魔芋的病害主要有白绢病(见辣椒)和软腐病(见大白菜)。 魔芋giant arumAmorphophallus rivieri,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球茎植物。染色体基数x=13。球状块茎粗大,直径可达30cm。先花后叶,花葶高达100cm,佛焰苞大,长约30cm,深紫色,有光泽,基部呈筒状;肉穗花序内藏或突出, 端有长达 20~30cm的附属体,黑堇色,花单性,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初开时有奇臭。花后出一叶,具3小叶,小叶二岐分杈,裂片再羽状深裂,小裂片椭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基部楔形,一侧下延于羽轴成狭翅。原产越南,中国西南多栽培。喜温暖、湿润,深厚肥沃土壤。冬季球茎休眠,置于干燥、温暖处越冬。春季上盆后可不浇水,至开花。出叶后照常管理。叶大,奇特,可盆栽观赏。温暖地区可大田栽培,收获球状块茎。因富含淀粉,可供食用、药用或作工业原料。 魔芋elephantfoot yam,elephant taro又称蒻。天南星科,魔芋属 (AmorphophallusBlume ex Decne.),多年生草本。原产东印度及斯里兰卡热带森林。热带、亚热带国家已普遍栽培。中国长江中游地区栽培较多。根肉质,上有弦状不定根。成熟球茎上部为短缩茎,下部是贮藏组织,为圆球或扁球形。二年生球茎生的根状茎每节有芽,是最佳的繁殖材料。每年只生一片大型掌状复叶,小叶呈羽状分裂,深绿色。花单生,淡黄色,肉穗花序,开花时有奇臭,靠苍蝇传粉。浆果有时能结实。喜温暖湿润,忌高温干燥。魔芋约有100个种,中国有6个栽培种,即花魔芋(A.rivieri Durieu.)、白魔芋(A.albus Liu et Chen)、疏毛魔芋(A.sinensis Belral.),滇魔芋(A.yunnanensis Engl.),东川魔芋(A.mairei Levl.)及疣柄魔芋(A.virosus N.E.Brown)。其中花魔芋栽培较普遍,产量高,但品质差。白魔芋产量低、品质好。用小球茎、根状茎、整芋或切块播种,春种秋收。球茎含甘露糖40%~65%及淀粉,但有毒,必须经石灰水漂煮后才可食用或酿酒、制魔芋豆腐。有化痰、健脾开胃、降血脂及消肿等功效,也可作添加剂及化工原料。 魔芋 魔芋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四川多数地区适宜种植,尤其在盆周山区种植广泛。早在1700多年前四川已盛行栽培。栽培品种有花魔芋和白魔芋。3月播种,7月~10月球茎膨大,10月至次年2月收获,4月~5月地下茎重新萌发。全省种植面积约35万亩,产量8.7万吨。 魔芋别名鬼芋、鬼头、蛇包谷,俗称灰菜。单子叶植物纲,天南星科,多年生地下大块茎草本植物。秦巴山区各县种植魔芋历史悠久。原栽培于农家屋后,供自食自用。因在日本、美国、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畅销,已由庭院栽植变为大面积种植。魔芋是天然多糖类高分子植物,胶体富含葡萄糖甘露聚糖,食用美味可口,民间常制作魔芋豆腐,切丝凉拌下酒,与肉、鱼、鸡及其蔬菜混炒或煮烧,味尤美。据医学研究证明,魔芋对乳腺癌、大肠癌、鼻咽癌、子宫癌、甲状腺癌等均有一定的疗效。在美国被誉为 “保健之王”。 魔芋 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早在宋朝已知为蔬食和药用植物。块茎扁球形,块茎富含淀粉,但有毒,须经石灰水漂煮后,方可食用或酿酒。我国有29种,蜀、滇、湘、赣、闽、粤、桂、台各省栽培较多,著名川菜中也有“魔芋焖鸭”的美味食品。现今日本、美国已把魔芋看成是一种保健食品。日本东京餐馆用来做“热肉汤”,有的食品公司生产减轻体重的魔芋系列食品,可控制体重的效率达76%,是最成功的新食品。中医学上入药,性寒、味辛、有毒,功能消肿、消疼,攻毒,主治痈疮、肿毒、瘰疠结块、蛇咬伤、高血压、抑制白血病等症。多作外用,内服须久煎。我国北方人们对魔芋食品接触较少。 ☚ 梅花鹿 莽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