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晋哲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魏晋哲学 007 魏晋哲学公元220—公元420年间的中国封建社会哲学。魏晋哲学主要指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也包括魏晋时期的儒、佛、道。魏晋玄学以“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讨论“本末有无”这个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其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正始时期;以嵇康、阮籍、向秀为代表的竹林时期;以裴頠、郭象为代表的元康时期; 以道安、张湛为代表的东晋时期。“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他们用 “体用如一”、“本末不二”来论证“无” (本体) 和 “有” (功用、现象) 的关系,建立其“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体系。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王弼“崇本息末”的发展;向秀的“以儒道为一”是王弼“崇本举末”、“守母存子”的发展。这是玄学发展的竹林时期,沿着向秀思想的发展分为两支,一是裴頠为进一步解决“名教”和“自然”的关系,论证“礼”(名教)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崇有》论。二是经过向秀和裴頠,并且也继承了王弼思想,而由郭象提出的“玄冥独化”论。这是玄学发展的元康时期。东晋时期,一方面,张湛把王弼的“贵无”思想和郭象的万物“自生”论结合起来,同时将玄学讨论的“本末有无”问题的本体论和两汉以来以元气为核心的构成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佛教、道教接着玄学又有较大发展,当时佛教僧人以玄学解释佛教教义,并逐渐用“得意忘言”的玄学思辩方法代替自相比附的“格义”。佛教在魏晋时依附玄学得以发展,出现了对般若学说各种不同解释的“六家七宗”。儒家及孟子思想也影响了佛教。以著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中观学派,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传播中心,培养出一批佛教理论家。其高足弟子僧肇将大乘般若学发展到成熟阶段,著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道安在襄阳,慧远在庐山,都建立了佛教中心。其中道安关于划一沙门姓氏,僧徒皆以释氏为姓的主张,慧远融合儒佛、调和大小乘宗派矛盾的观点,以及道生提倡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的思想,都对中国佛教有深刻影响。道教在曹魏、西晋时虽然曾一度遭到抑制和镇压。但从东晋开始,道教逐渐成了具有完备意义的宗教,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宗教理论,而且制定和完善了教规教义,也开始编纂道教经典和传授历史。道教弘扬了玄学,玄学也受到了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著名道教学者兼医学家葛洪将道教的成仙理论和内外丹学说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黄庭经》等著名道经相继出现。魏晋时期的儒学相对衰落,既无思想大家出现,其学说亦无甚发展。 ☚ 汉代哲学 隋唐哲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