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魏徵580—643唐初大臣,政治家。字玄成,河北馆陶(今属河北)人。隋末出家为道士。受李密召参加瓦岗军。后与李密归唐。任太子洗马时,曾劝建成早日定计除秦王李世民。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建议太宗赦宥建成、元吉旧党。前后进谏二百余事,很合太宗心意,拜尚书左丞兼谏议大夫。曾向太宗提出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著名谏言。贞观二年(628年)以秘书监的身份参预朝政。曾驳斥封德彝所谓“三代之后,(人心)浇诡日滋”,历代君王“皆欲治不能”的观点,指出:大乱后国家容易治理,就象饥饿的人容易满足一样。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贞观四年后任检校侍中,进爵郑国公。仍是不避怨嫌、不计利害,对太宗直言劝谏。他指出君主治理国家,要“明德慎罚”,“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曾劝太宗“以隋为鉴”,吸取隋亡的教训,认为欲求国家兴旺,君主必须“节嗜欲,省游畋,息靡丽,罢不急,慎偏听,近忠厚,远便佞”;对待人民,应体恤他们的疾苦,“薄赋敛,轻租税”,认为“自古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的。唐太宗采纳了他的许多建议,偃武修文,与民休息,天下大治。他的言论,集中于《贞观政要》。他还主编过《群书治要》,写过《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他死后,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殁,朕亡一镜矣。”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魏州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孤贫,好读书,多所通涉。隋末,李密起兵,为掌书檄。后随李密降唐,授秘书丞。建成为太子,引为洗马。唐太宗即位,擢拜谏议大夫。太宗贞观二年(628),迁秘书监,参预朝政。贞观七年,拜侍中。以预修周、齐、梁、陈、隋五代史功,进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卒谥文贞。魏徵于太宗朝,犯颜正谏,知无不言,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编纂《群书治要》,有《魏文贞公集》。其创作以奏议称,论文则折中南北文风、文理兼顾,殊罕偏颇之病。其诗多为郊庙乐章与应制奉和之作,而《述怀》一诗,慷慨苍凉,风骨兼具,绝无靡丽习气。沈德潜评云:“气骨高古,变以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唐诗别裁》卷一)《全唐诗》卷三一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诗三首。《旧唐书》卷七一、《新唐书》卷九七有传。 ☚ 杨师道 王绩 ☛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一说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唐初政治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农民起义军,掌管书檄。密败,从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后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进封郑国公。卒谥文贞。原有集二十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五首,编为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十五篇。 魏徵 徵,字元成,魏州人。相太宗,致太平。天下既治,惧帝喜武功,尝赋诗曰:“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徵亡,帝赋诗曰:“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此 (按指魏徵《述怀》) 已具盛唐之骨,离却陈隋滞靡,想见其人。 此唐发始一篇古诗 (按指《述怀》),笔力遒劲,词采英毅,领袖一代诗人。 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按指《述怀》) 魏徵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一说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少时孤贫,曾出家为道士。隋末投身于李密的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文学参军。后又参加窦建德军,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死后归唐,为太子建成所信重,任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中,建成被杀,又被李世民任为太子詹事府主簿。李世民即位,擢谏议大夫,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召引学者校定秘府图籍。并奉命监修梁、陈、齐、周、隋史,二年后,又总编《群书治要》一书。贞观七年,任侍中。以修史有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性耿直,好犯颜直谏,曾屡次谏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主张居上位者应做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魏徵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主持撰修过齐、梁、陈、周、隋诸史。《全唐诗》编诗一卷。 魏徵公元580—公元643唐初重臣。字玄成。钜鹿(今属河北)人。早年在隋末战争中,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李建成管图籍的洗马官。李世民即位后,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进封左光禄大夫和郑国公。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住上。著有《魏郑公谏录》。魏徵性格刚直,具有才干和胆识,敢于犯颜直谏。曾恳切要求李世民使他充当对国家有用的“良臣”,而非仅仅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贞观年间先后陈谏二百多事,莫不大大有助于太宗纠正或减少错误。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劝戒宗勤谨为政、严以律己,上《十渐不克终疏》,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了重要影响。魏徵的法律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他继承并发展了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明德慎罚”,把推行道德教化放在主要地位。在立法上,主张宽厚、简约、公平。不否认法的作用,认为法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为实现法的应有目的,关键在各级官吏严格执法和守法上,皇帝带头守法尤其重要。在司法审判上,强调理狱办案,要以事实为根据,贯彻求实的原则,对疑难案件,提倡众官吏共同讨论,防止枉法滥刑。他的思想对唐初的政治清明起到促进作用。 魏徵580—643唐馆陶(今属河北)人。字玄成。少孤贫,落拓有大志。出家为道士,见天下渐乱,用心于纵横之说。隋大业末,投瓦岗军。曾为李密进十策,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李密于洛口,谓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粮尽,不战而退,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颋不听,斥为老生常谈。密果为世充战败,从密归唐。久未知名,乃自请安辑山东。与李勣书,劝其归唐。会窦建德破黎阳,被俘,建德拜为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入关,隐太子建成引为洗马。因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玄武门之变后,拜谏议大夫,自请安喻山东、河北。贞观元年(627年),诸州数称岭南冯盎将反,太宗将发兵讨之。遂劝太宗遣使持节慰谕之,盎遣其子智戴随使者入朝。太宗高兴地说:魏徵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表遂安,胜十万之师。”官至侍中。敢于犯颜直谏,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是历史上著名谏诤之臣。 魏徵580—643唐初大臣,政论家。字玄成。馆陶(今河北省馆陶)人。少时孤贫,曾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学纵横之说。性亢直,无所屈挠。隋末农民大起义,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失败后随李密降唐,任太子洗马,成为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后,李世民重其才干,擢任谏议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贞观3年(630)曾受诏修梁、陈、北齐、周、隋五史,并主修隋书,至贞观10年(637)五史俱成,合称五代记传。魏征遇事敢犯颜直谏,前后陈谏200余事,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卷192)的著名格言。反复提醒太宗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务必使人民得到安宁。常对太宗讲:“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贞观政要·诚信》)。其进谏具有丰富的哲理和伦理价值。魏征殁,太宗感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贞观政要》)魏征主张德才结合、以德为主的用人标准。认为“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顾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才德兼备才可用”。因为“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设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贞观政要》)。这种先德行后才能的思想,对后世很有影响。 魏徵人物传记。该书作者为东北师大吴枫教授。197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共5章近7万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一生的政治活动、著述及思想。恰如其氛地肯定了其忧国如家、忠言正谏的精神;廉洁奉公、生活俭朴的作风;正直不阿、敢于斗争的品德。同时,也指出了这一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书后附有魏徵事迹简表。 魏徵唐初政治家。馆陶(今属河北省)人。580年生。617年参加隋末农民起义,被李密任为文学参军。618年瓦岗军败于王世充,他投奔李渊为臣。他劝降了瓦岗军余部。619年10月被窦建德抓获,任为中书舍人。621年回长安任太子洗马。627年魏徵劝李建成杀世民,但6月4日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继位后重用魏徵,先后任谏议大夫,宰相。他先后上奏200多事劝谏世民。643年去世。李世民曾画24功臣肖像,魏徵名列第四。曾主持齐、梁、陈、周、隋书及《群书治要》的编纂工作,并为其作序。其谏议政论文,多有名篇名句,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等。《全唐诗》编入其诗1卷,30多首。《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 魏徵 魏徵580—643Weizheng唐代著名政治家。字玄成,馆陶(河北馆陶)人。少年时曾出家为道士,隋末投入瓦岗起义军,瓦岗军失败后降唐,不久被窦建德俘获。窦建德兵败,魏徵成为唐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唐太宗即位,曾任谏议大夫、侍中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贞观初,魏徵认为大乱之后,人民穷苦,就象给饥饿的人做饭,给口渴的人饮水,是不很费力的,说服太宗,采取实行政治改革,选用廉吏,轻徭薄赋等缓和阶级矛盾的办法为贞观施政的基本方针。他告诫太宗“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新唐书·魏徵传》);要“慎终如始”,“安不忘危”(《旧唐书·魏徵传》)。魏徵陈谏,即使太宗盛怒也仍敢据理力争;其先后陈谏共达200余事,是佐成太宗“贞观之治”的重要人物。主持了梁、陈、齐、周、隋等朝史书和《群书治要》的编撰,《梁书》、《陈书》、《齐书》总论及《隋书》序论为魏徵所亲撰。 ☚ 范缜 孙思邈 ☛ 魏徵曾陈谏200多事,犯颜直谏,劝诫唐太宗率先严格守法以督责臣下。在法律上,认为:1.法是“国之权衡”“时之准绳”;治国之本在于广施仁义,提倡德礼,并非严刑峻法;2.法贵宽平,“赏宜从重,罚宜从轻”;主张秉公执法,不能因个人好恶喜怒“任心弃法”;3.“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不分亲疏贵贱;4.审案“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严防狱吏离开事实严讯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响了唐初的法制建设。参见“历史”中的“魏徵”。 魏徵 魏徵580—643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随李密降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等职,参与朝政。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先后陈谏200余事,反复规劝太宗以隋亡为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名言,广为后人引用。其《抒怀》诗,意气慷慨,语言劲健,是初唐难得的佳作。原有集20卷,已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卷,35首。《全唐文》存其文35篇。 ☚ 隋唐五代文学 王勃 ☛ 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出家为道士。隋末曾投李密起义军。后降唐。曾被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再降唐,为太子李建成洗马。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任谏议大夫。曾提出“薄赋敛、轻租税”,“任贤受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陈谏200余事,多为太宗采纳。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贞观七年(633年),任侍中,封“郑国公”。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的编撰,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并主编《群书治要》。 魏徵580-643wèi zhēng《本草纲目》兽部第50卷牛(2)。人名。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落拓,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村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官至侍中。曾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论,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 魏徵 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 (今属河北) 人。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后,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无为而治”。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有《隋书》的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等。 ☚ 唐太宗 房玄龄 ☛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馆陶(今冠县)人。少孤,落魄,有大志,通儒术。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后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唐太宗继位,擢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核定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曾陈谏二百多事,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实行良政善法。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群书治要》。他从巩固唐王朝的统治出发,认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慎刑恤典是守业的重要条件。主张明德慎罚,以法办事。他说:“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贵贱亲疏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屈伸在乎好恶;或轻重由乎喜怒;遇喜则矜其情于法中,逢怒则求其罪于事外。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瘢痕可求,则刑斯滥矣;毛羽可出,则赏因谬矣。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强调执法公允,赏罚分明。他说:“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因此,不论亲疏贵贱在适用法律上都应同等对待,“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强调依法科罪,“不严讯”,“不旁求”。说:“凡理狱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不严讯,不旁求,不贵多端。”反对“法无定科”和“任心弃法”等枉法滥刑的做法。同时,他还认为治国之本在于广施仁义,遵守德礼,单靠严刑峻法是不行的。说:“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主张“法贵宽平”、“赏宜从重,罚宜从轻”,认为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防奸救乱”,法律的作用不单纯是惩罚,还有预防的作用,它应当以惩治奸恶为重点,不能惩罚小过。他的上述思想对唐初法制建设有直接影响。 ☚ 衡 警察公墓 ☛ 魏徵580~643Wei Zhengpolitician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Works: The History of Sui,Ten Considerations as an Advice to Taizong Emperor,Expressing Heartheld Thoughts,etc.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绾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好读书,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为李密所重。武德元年(618)随密归唐,为秘书丞。出使山东,为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复归长安,任太子洗马,为李建成心腹。太宗即位,重其才干,坦诚重任,历官秘书监、侍中等,参预朝政,封郑国公。以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争著称。先后奏二百余事。所谏内容主要为:强调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坚持法制,任用贤能,虚怀纳谏,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对唐太宗及后世均有深远影响。死后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殂逝,朕亡一镜矣!”十分惋惜。言论见于《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二书。贞观中与房玄龄等主持编修周、隋、梁、陈、齐五代史,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并亲撰序论。还主编《群书治要》。 魏徵(南朝陳·太建十二年——唐·貞觀十七年 580~643) 魏州 (今河北大名) 曲城人。字元成,又字玄成。少孤有大志,通貫書術。隋亂,嘗為道士,後從李密起義。唐立,入京見高祖 (李淵),擢官秘書丞。太宗 (李世民) 時拜諫議大夫,貞觀中為檢校侍中。舆令狐德棻、孔穎達等撰《周》、《隋》各史,多所增損。書成,進光禄大夫,封鄭國公,拜特進,知門下省事。忠直敢言,前後進諫二百餘疏,太宗敬畏之,誠為有唐一代之良宰賢相。官至太子太保,以疾卒仕,謐目文貞。帝嘆曰: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 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知得失。徵殁,朕亡一鑒矣。”徵善詩文,響名於時。亦工書,精鑒别。貞觀中,搜訪王右軍 (羲之) 等真迹,帝令徵舆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贋。又令魏、褚等更署其後。子孫多能書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