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魏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魏征

魏征580—643

字玄成,魏州曲城 (今山东掖县东北)人。或以为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出家为道士,隋末投瓦岗寨义军,后降唐。又为窦建德所俘,任为起居舍人。建德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原为太子李建成心腹,建成被杀后,唐太宗不计前嫌,拜为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所论莫不切当,多为太宗采纳,太宗倚之为肱股重臣。贞观七年,任侍中,主持梁、陈、齐、周、隋诸史编撰,封郑国公。今存诗三十余首,多为应诏奉和之作,鲜有可取,唯《述怀》一诗扫去浮华,慷慨豪放,为后人所称。

☚ 虞世基   王绩 ☛

魏征

魏征的文学理论和美学观点主要见于《隋书·文学传序》《群书治要序》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之中。
作为一个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征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认为,文学的作用乃在于“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因此,他崇尚质朴纯正、于世有补的文风,反对梁陈以来浮靡轻巧的宫体、骈俪之类的“亡国之音。”他批判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论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他认为,梁陈诸朝的灭亡,都与淫靡文风有关,批判这种淫靡浮艳的文风,对巩固唐王朝的政权有重要借鉴意义,从而把文学与政治在某种程度上等同起来,混为一谈。但在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美学问题上,魏征顺应了文学发展的历史,主张继承,反对模拟;主张创新,反对复古,特别对当时南北文风的不同与融合,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他说:“江左(南)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北)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以上均见《隋书·文学传序》)。这种融合南北文风,旨使阳刚美与阴柔美结合的美学主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唐诗的发展,正应验和证实了这一美学主张的正确与伟大。

魏征

魏征580—643

唐代辞赋家、政治家、史学家。新、旧《唐书》有传。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山东掖县)人。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学。隋末参加李密起义军,后随李密降唐。初为隐太子李建成太子洗马。李世民即位,擢为谏议大夫。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知无不言,敢于直言极谏,所上《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唐太宗皆置于案头,或书于屏风,奉为座右铭,史称“诤臣”。主编《隋书》,撰《经籍志》,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其文学观点崇尚朴质纯正,反对浮靡轻艳。视梁陈以来宫体、骈丽之作为“亡国之音”。《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今《全唐文》存其文3卷,《全唐诗》存其诗1卷,其赋仅存《道观内柏树赋》1篇。

☚ 鞠常   三、辽金元明清 ☛

魏征【同义】总目录


魏征羊鼻公
魏征

089 魏征580—643

唐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后随李密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200余事。历官秘书监、侍中等职,封郑国公。在职期间,召引学者校定秘府图籍,监修梁、陈、齐、周、隋史;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屡次以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比喻劝谏太宗以隋亡为鉴,轻徭薄赋,任贤纳谏;要求国君要居安思危,躬行俭约,无为而治;认为刑赏的目的是劝善惩恶,在使用赏刑时要贵贱亲疏同样对待。他敢于不断对太宗犯颜直谏,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后以目疾辞官,但仍知门下省事。

☚ 李渊   李世民 ☛
魏征

魏征580—643Wei Zheng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馆陶人(今属河北)。隋末,参加李密起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室内询以政事得失,他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称“诤臣”。他曾主持《隋书》和《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在文学上,主张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式,视齐梁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他的谏议文章,颇传名篇,如《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骈文的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全唐文》存其文3卷,《全唐诗》存其诗1卷。

☚ 王绩   王勃 ☛
魏征

魏征580—643

唐初大臣。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孤贫落魄。隋末大乱,假为道士。武阳郡臣元宝藏将他推荐给李密。为李密进十策,而李密不能用。后随李密降唐。窦建德陷黎阳,俘魏征,以其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兵败,复人唐为皇太子李建成部属曾劝太子早图李世民。及太子被杀、对此也毫不隐瞒。太宗嘉其忠直,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令。贞观二年 (628),任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秘府图籍。贞观七年,任侍中,封郑国公。一生以犯颜直谏为己任。屡谏唐太宗以隋亡为鉴戒,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比喻,劝太宗居安思危,去奢以俭,任贤受谏,轻徭薄赋,大多为太宗采纳。贞观十七年 (643) 正月,魏征病重。太宗率太子等亲至其第问疾,欲以其女衡山公主为魏征子叔玉妻,并手指衡山公主对魏征说: “看看你的新儿媳吧!”魏征已不能表示感谢。死后,陪葬于昭陵。唐太宗痛惜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了解政事得失的镜子。并数登凌烟阁观其画像,痛悼不已。少数人甚为嫉妬,百端谗毁。先前,魏征曾荐杜正伦、侯君集,有才任宰相。及杜正伦得罪,侯君集以反诛,有人指魏征与其“阿党”。又言魏征曾将前后谏争语示史臣褚遂良。太宗很不高兴,乃罢衡山公主与魏叔玉婚,推倒御制的魏征墓碑,对其家之顾眷亦自此衰。

☚ 房玄龄   郭子仪 ☛

魏郑公文集

☚ 杨盈川集   魏郑公文集 ☛

魏征

魏征580—643

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馆陶)人。魏征的文学理论和美学观点主要见于《隋书·文学传序》、《群书治要序》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之中。作为一个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征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认为,文学的作用乃在于“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因此,他崇尚质朴纯正,于世有补的文风,反对梁陈以来浮靡轻巧的宫体、骈俪之类的“亡国之音”。他批判说:“梁自大同之后,雅道论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他认为,梁陈诸朝的灭亡,都与淫靡文风有关,批判这种淫靡浮艳的文风,对巩固唐王朝的政权有重要借鉴意义,从而把文学与政治在某种程度上等同起来,混为一谈。但在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美学问题上,魏征顺应了文学发展的历史,主张继承,反对模拟;主张创新,反对复古,特别对当时南北文风的不同与融合,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他说:“江左(南)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北)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以上均见《隋书·文学传序》)。这种融合南北文风,旨在使阳刚美与阴柔美结合的美学主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唐诗的发展,正应验和证实了这一美学主张的正确。

☚ 颜之推   令狐德棻 ☛

魏征

魏征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孤贫落拓,而有大志,著意纵横之术。隋末参加瓦岗军起义,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及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常被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他敢于直谏,史有“诤臣”之誉。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曾主持编撰《隋书》和《贞观治要》。《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故又有良史之称。在文学上,他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鄙弃梁陈以来的轻艳文风。所著以政论文最为出色,颇多传世名篇。《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思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由骈入散,气势雄骏,对后来刘知几、陆贽、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原有文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

☚ 虞世南   王绩 ☛
魏征

魏征

魏征 (580—643),唐初重臣。字玄成,钜鹿人。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充太子建成掌管国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怒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 “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 “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 “仁义” 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所上 《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在法律思想上,遵循封建儒家正统,强调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 老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仁义,理之本也; 刑罚,理之末也。” 他把治理国家之需要有刑罚,比作驾车的人之需要有鞭,马匹尽力跑时,马鞭便没有用处; 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但法律或刑罚毕竟是不可少的。他认为法律是国家的权衡,时代的准绳,一定要使它起到 “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执法时“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而决不可 “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否则便不可能求得 “人和讼息”,这一点对君主来说尤其重要。所以在进谏时,他总是特别要求太宗率先严格遵守法制以督责臣下。在听论理狱方面,他特别强调“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做到 “求实”,而不 “饰实”,严防狱吏舞文弄法,离开事实去严讯旁求,造成冤滥。他自己每奉诏参与尚书省评理疑难案件,都按照这些思想,着眼于大体。公平执法,依情理处断,做到 “人人悦服”。魏征所著有 《隋书》、《序论》 和梁陈、齐各书的 《总论》,另有 《次礼记》 20卷,和虞世南、诸亮等合编的 《群书治要》 50卷。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 《魏郑公谏录》 和吴兢所编 《贞观政要》 两书里。

☚ 隋文帝杨坚   唐太宗李世民 ☛

魏征580~643

唐初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先世是巨鹿(今河北晋县)人,后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为李密掌书檄,后降唐。旋为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历任谏议大夫、侍中。敢犯颜正谏,前后陈谏200余事。提出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主张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薄赋敛,轻租税” ,其言论见载于《贞观政要》 。曾主持梁、陈、齐、周、隋诸代史的编撰工作。著作有《隋书》的序论与 《梁书》 、《陈书》 、《齐书》 的总论,并主编 《群书治要》 。

魏征

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冀县)人。隋末诡为道士,从元宝藏投李密,从密投唐,久不知名。自请安辑山东,擢为秘书丞。说徐世勣归唐。窦建德陷黎阳(今河南浚县)时被俘,拜起居舍人。建德败后为李建成太子洗马,上策谋李世民,不听。世民即位为唐太宗,拜其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奉诏安河北,太宗悦之,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屡进谏,为著名诤臣。贞观三年(629)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后检校侍中,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太宗以隋亡为鉴。十七年卒。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太宗亲作碑文。著《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群书治要》。

魏征580-643

唐初大臣、杰出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时出家为道士。隋末投李密起义军,密败,降唐。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曾提出“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任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秘府图籍。贞观七年(公元633年), 任侍中,封郑国公。屡谏太宗明鉴隋朝灭亡原因,用舟、水相比,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任贤受谏”, “薄赋敛,轻租税”,均为太宗采纳。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并主编《群书治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