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伯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魏伯阳东汉炼丹术士。一说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高门大族,素好道术。曾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与炼丹术(炉火)及“大易”、“黄老”三者参会契合为一,著《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为道教炼丹术早期重要著作之一。 魏伯阳 魏伯阳东晋志怪小说。葛洪撰。原载《神仙传》。《太平广记》卷二录载。吴曾祺《旧小说》、成柏泉《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刘世德《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皆录入。魏伯阳实有其人,为东汉炼丹术家。一说名翱,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的提要中说他曾以《周易参同契》授与青州徐从事。本篇叙写:魏伯阳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练丹。丹成,知弟子不十分相信,乃试喂狗,狗食丹而死。伯阳谓三个弟子说:“吾背违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乃服丹入口即死。独一姓虞的弟子说:“吾师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无意也?”因乃取丹服之,亦死。其余两弟子不敢服,遂出山而去。伯阳见两人去,乃起,将所服丹纳入弟子与白犬口中,皆起。他即与姓虞的弟子仙去。作品通过魏伯阳用生死来考验弟子求道的诚心如何的故事,向人们说明:凡做任何事,想要求得成功,必须要有百折不回的坚定毅力。从魏伯阳“知弟子心怀未尽”而试弟子敢不敢服丹药来看,道教强调修仙者必须先坚定信心,要绝对地相信仙师炼的仙丹妙药,即使这仙丹妙药服下后立即使人死去,也不许怀疑,这与佛教要求信徒们首先要盲目地“起信”一样。其实,这是为成仙(或佛)的骗人鬼话失灵而预留余地。所以,看来此篇作者的主观意图尽管是宣扬服丹成仙的神仙灵迹,而客观上,含有微讥方士骗人伎俩的意味。这篇小说,其故事写得颇为简洁,文笔流畅。其情节生动委曲,引读者入胜。行文中写魏伯阳使白犬服丹而死,造成了悬念,而魏伯阳还要服丹,亦死;姓虞的弟子再服而再死,使造成的悬念更强烈。后叙述另外两个贪生怕死的弟子出山“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棺木”时,才正式点明他们的假死真情状。这样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在《神仙传》等魏晋小说中,是比较出色的。作品中对主人公魏伯阳的形象,刻画得也相当成功。魏伯阳酷爱神仙道术,放着“高门之子”不做,甘愿同三个弟子入深山炼神丹,以求长生。神丹炼成后,只有他一人知道神丹服之不仅不会死,而且能成仙。为了考验三个弟子是否对得道成仙虔诚,他有意设下考局,用生死大限来作严峻的试探。服丹之前,他故作激昂之态,而信誓旦旦;服丹之后,他佯死诈亡,表演得维妙维肖。甚至他成仙后,还不忘“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令二位心意不诚的弟子懊恨不迭。作者通过魏伯阳的形象告诫世人,得道成仙并非易事,只有那些不惧生死,意志坚定者,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故事形象虽然荒幻,但干任何事业都需要坚定的意志,就此来说,故事不无积极意义。小说也很注意心理刻画。魏伯阳佯死后,虞姓弟子曰:“吾师非常人也,服此而死,得无意也?”心里坚信老师不是平常人,所以服丹而死。另两个弟子谓:“所以得丹者,欲求长生耳,今服之即死,焉用此为?不服此药,自可更得数十岁在世间也。”心想何苦服丹而死呢?所以不服而出山。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是求仙信道不怕死;另是想在人间的正常寿数的基础上以求长生。这两种心态或思想境界,前者才与作品的主旨相吻合。 ☚ 麻姑传 沈羲 ☛ 魏伯阳二子去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道逢入山伐木人,乃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二弟子乃始懊恨。 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 《魏伯阳》取自《神仙传》。魏伯阳是东汉炼丹术家,一说名翱, 自号云牙子。他借《周易》爻象以作炼丹之志,著有《参同契》三卷,为后世道家所宗。 《魏伯阳》叙说了一个魏伯阳与弟子得道升仙的故事。魏伯阳本是显贵家庭的子弟,但喜欢神仙道术,与弟子三人同去深山炼神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丹炼成后,魏伯阳知弟子尘心未尽,于是先进行试探:“丹虽然炼成了,但是应该先给狗试服,如果狗飞升成仙,人然后再服食;如果狗死了,就说明不可服用。”狗服丹之后,当即死去。在这里,魏伯阳巧妙地制造了一个氛围,用以考验弟子成仙得道之心是否坚定,是否真心相信老师。丹即已历尽辛苦炼成,在生死面前,敢不敢服食,对弟子们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弟子问:“老师服不服丹”时,魏伯阳故作激昂之态:“吾违背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耻复还。死之与生,吾当服之。”表明自己态度坚决,为求仙得道,不论生死,这丹是一定要服下去的。说罢,当场服丹,入口即死。其中一个弟子有感于老师的恩德,认定老师不是平常人,表示愿相追随,不惜服丹死去,取服丹药,也死了。余下的两位弟子不肯就死,出山为魏伯阳及死去的弟子寻找棺木去了。 故事叙述到这里,似乎完了,作者笔锋一转,写两位弟子去后,魏伯阳马上起来,将所服丹药放入死弟子及白狗口中,弟子与狗皆活。原来写魏伯阳及弟子之死,是事先埋下的伏笔,用以制造悬念,在两弟子出山之后,方正式点明狗、魏伯阳、弟子之死,都是魏伯阳用来考验弟子得道成仙之心是否虔诚的。这种制造悬念的写法,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能够紧紧地吸引住读者,非到最后不能得知底蕴。 另外两个弟子贪生怕死,终于错过了升仙的大好时机,当他们听说魏伯阳及姓虞的弟子皆蜕骨而仙时,只有懊恨的份了。葛洪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诫世人,得道升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那些不惧生死,意志坚定的人,才有可能得道升仙。故事本身是荒诞无稽的,作者的意图是宣扬神仙度人,这与作者创作《神仙传》的主旨思想是吻合的。 但是《魏伯阳》在艺术上仍有可借鉴之处。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很长,但叙事仍较详备,首尾完整,交待清楚。其情节写得生动委曲,引人入胜。它先写犬死、魏伯阳死、再写弟子服丹亦死,似乎这丹一定是要命的丹了,然而后面“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一句,轻灵地写出了这丹真是仙丹,前面所述不过是假象,是真相大白之前的铺垫而已。 小说中对魏伯阳的形象刻画也很成功。在四个人之中,唯有他一人知道这神丹服了是不会死的,不仅不会死,而且能成仙。所需要的是服之得法而已。为了考验弟子们是否真正超凡脱俗,他有意设下圈套,用生死大限来考验弟子的真伪。其实,在服丹之前,他已知弟子“心怀未尽”,但他仍用这种考验来阻止心意不诚的弟子加入升仙的行列。在服丹之前,他慷慨陈词,信誓旦旦;服丹之后,他诈死伪亡,表演得维妙维肖。甚至在成仙之后,还不忘“作手书与乡里人寄谢”,在人间留下痕迹,令二位意志不坚定的弟子懊悔不迭。虽然两位弟子没有对老师和死去弟子的“尸首”抛下不管,为他们寻找棺木去了,那也只有对不起了,在得道升仙的行列里是容不下意志不坚定者的。 小说中对弟子们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魏伯阳诈死,虞姓弟子说:“我师傅不是平常人,服丹药而死,可能是无意吧?”两位意志不坚定的弟子想的是:当初炼丹的目的,是想求长生不死,现在服丹即死,为什么还要用它呢?不服丹药,还可以得到人世间数十年阳寿。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虞姓弟子坚信老师不是平常人,所以服丹而死;余下的两位弟子也想得道升仙,但他们比较“现实”,炼丹服丹为成仙长寿,决不是为了死,而现在这种状况,服了丹药,连人间数十年阳寿也得不到了,这是何苦呢?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是求仙得道不怕死,另一种是想在人间的正常寿数的基础上以求长生。这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导致了一位弟子“取丹服之”,两位弟子“遂不服”,这两种行为的不同,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心理状态的结果。而这两种心理状态实际上是葛洪所想说明的求仙得道的“境界”,“境界”不同,结果不一样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魏伯阳东汉时人。一说名翱,号伯刚,自号云牙子。著名内丹养生家。会稽上虞人(今浙江绍兴地区)。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中言其“贯通诗律,文辞瞻博,修真养志”。首次系统地以易理卦象阐释养生修真之法,所著《周易参同契》在中国养生史上具有突出地位,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其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太极拳易理思想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借鉴、推动作用。 魏伯阳 魏伯阳东汉炼丹方士。一说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本高门之子,性好道术。据五代彭晓《参同契解义序》载: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得古人《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桓帝时,公复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把炼丹术与“大易”、“黄老”三者相互参合会同,契合为一,为道教炼丹术早期重要典籍。晋葛洪《神仙传》载其进山修炼、服丹成仙等故事。 ☚ 朱家 陶弘景 ☛ 魏伯阳 058 魏伯阳约100—约170东汉后期著名炼丹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后人称他为云牙子。著有《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炼丹术理论性著作。书中以《周易》的卜卦和道家的哲理为基础阐述了炼丹的逻辑思想和理论依据,该书对炼丹术的继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后人誉为 “万古丹经王”。 ☚ 蔡伦 葛洪 ☛ 魏伯阳 魏伯阳生卒不明Wei Boyang我国东汉时期的炼丹士。浙江上虞人。所著《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记述炼丹术的书籍。书中有些记述尚符合现代的化学概念,如:“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姹女与黄芽,即汞与硫,所谓飞即升华之意。可见当时已观察到汞的挥发性及硫的化合性能。书中又说“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胡粉即铅丹,说明铅丹可被炭还原为铅。书中还记有“若……分剂参差,失其纪纲,……愈见乖张”,说明他在炼丹时,已注意到配方比例的重要性。 ☚ 化学家、化学学科 葛洪 ☛ 魏伯阳 魏伯阳东汉道士,金丹学家。据《道枢》载,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 人。据《神仙传》载,本为高门子弟,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得古人 《龙虎经》,尽获妙旨,乃参同 《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汇归为一,于公元126~127年左右撰成《周易参同契》上、中、下三篇,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奥。《周易参同契》为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 “万古丹经王”。 ☚ 王乔 许逊 ☛ 魏伯阳东汉炼丹方士。一说名翱,号伯阳。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撰《周易参同契》3卷,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把“炉火”与“大易”、“黄老”三者参杂会通,使之契合为一,为道教炼丹术最早理论著作。 魏伯阳东汉炼丹术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所著《周易参同契》,成于顺帝、桓帝间,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历代为此书作注较多,今存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或说他名翱,字伯阳, 自号云才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