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西洲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西洲曲

西洲曲

乐府歌曲名。《杂曲歌辞》之一。南朝无名氏作。因首句为“忆梅下西洲”,故名。原为长江流域民歌,后经文人修饰,采入乐府。内容写一女子怀人之情,情思婉曲缠绵,音节和谐流畅,为南朝乐府中优秀篇章。

☚ 古别离   长干曲 ☛
西洲曲

西洲曲

南朝乐府民歌篇名。属《杂曲歌辞》,见《乐府诗集》卷七二。为无名氏作品。全诗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有的长篇。因首句为“忆梅下西洲”,故名。根据温庭筠写的《西洲曲》中“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诗句推测,西洲当在武昌附近,或即武昌市西南方长江中的鹦鹉洲。《西洲曲》是一首情歌。由于它“声情摇曳而行回”(《古诗归》),有些诗句不很连贯,意思亦不显豁,所以对其内容历来有不同解释。细绎此诗当系一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双方接唱式的长诗。从开头至“门中露翠钿”为第一部分,写男子托人寄梅给情人,为男子之歌。由“开门郎不至”到“海水摇空绿”为第二部分,是女子给男子带回的答复。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是男子得知女子对自己的深情之后的内心独白。诗中善于紧扣住季节和客观景物的变化来刻画人物的情感。“语语相承,段段相绾,应心而出,触绪而歌”,被称为“言情之绝唱”(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全诗四句一转韵,诗韵谐和悠扬,婉转多姿,而且多用谐音双关、顶针等修辞手法,加强诗歌语言的音乐节奏感。这种婉约、细致的风格正体现了南朝民歌的特色,是这一时期民歌最成熟最精致阶段的作品。

☚ 采菱曲   长干曲 ☛
西洲曲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即上青楼。青楼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诗在内容上隐隐绰绰,若断若续,表现出对恋人的相思无限,颇有点朦胧味儿。然而在形式上,因为采用了接字、钩句等手法,句子之间的衔接却十分紧密,文词谐婉,读来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如淙淙小溪,情韵无限。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戞戞独造,对后世颇具影响。

☚ 子夜歌   敕勒歌 ☛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2〕,折梅寄江北〔3〕。单衫杏子红〔4〕,双鬓鸦雏色〔5〕。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6〕。日暮伯劳飞〔7〕,风吹乌臼树〔8〕。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9〕。开门郎不来,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10〕,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11〕。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12〕。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13〕。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14〕,海水摇空绿〔15〕。海水梦悠悠〔16〕,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17〕

 〔1〕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类,是民歌,但经过文人加工。诗的内容是写一女子对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是情歌。其主要特点是: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多用隐语、双关语;风格清新自然。南朝民歌现存五百余首,均收在《乐府诗集》中。
 〔2〕下:落。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唐温庭筠《西洲曲》有“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句,似在武昌附近。
 〔3〕江北: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4〕杏子红:一作“杏子黄“。此句是说女子穿着杏红色的单衫。
 〔5〕鸦雏色:像雏鸦羽毛一样的颜色。
 〔6〕“两桨“句:只需划两桨桥渡口便到了。
 〔7〕伯劳:又叫“博劳”,鸟名,仲夏鸣叫,性喜单栖。
 〔8〕乌臼树:落叶乔木,夏季开花,花色黄。
 〔9〕翠钿(dian):翠玉做成或用翠玉镶嵌的金银首饰。
 〔10〕莲:“怜”字的谐音,怜即爱意,下文的“莲”字也有这方面隐喻之意。〔11〕飞鸿:古人以鸿雁为信使,此句有盼情人捎书信之意。
 〔12〕青楼:显贵女子所居的青色楼阁。
 〔13〕尽日:终日。
 〔14〕“卷帘”句:卷起帘子,但见天空更加高远。
 〔15〕海水:这里指江水。摇空绿:水波空自摇荡。
 〔16〕“海水梦悠悠”句:是说江水悠悠,梦也悠悠。
 〔17〕“南风”二句:是说南风知我相思之情,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使我与情人相晤。
 本篇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诗的开头从女子回忆梅花初落时与情人在西洲欢会,于是折梅一枝远寄江北写起,而后展开女子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无尽相思。诗中普遍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对突出全诗的优美情调起了很好的作用。顶真格修辞手法的运用,又使全诗迂回曲折、情思连贯。此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隐约朦胧之美,很有艺术感染力。

古诗《西洲曲》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11)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12)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13),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沈德潜 《古诗源》 ) ,是南朝乐府民歌的优秀代表作品,被清人陈祚明誉为 “言情之绝唱” (《采菽堂古诗选》 ) 。
 《西洲曲》 开头两句: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抒写女主人公以忆梅起兴,寄梅寓情,具有着深刻的含意。梅能雪中开花,霜中结实,能经住艰难困苦的考验,是志行高洁、忠贞不二的象征。唐宋璟 《梅花赋序》 赞为 “岁寒特妍,冰凝霜泫,擅美专权。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现在女主人公可能目睹梅花初放,因而忆及情郎在落梅时节离我而远到江北,因此才有折梅寄到江北的行动,其中蕴藏的美好的回忆与纯真的感情,个中人自能心领神会。元郭豫章 《梅花字字香》前集所写的“任是霜凌不变心,风饕雪虐长精神……三郎见此应伤感,肤雪参差见太真”,我们从中可以得其仿佛。折梅相赠在情人之间固有其特殊的含意,即令在社会上的不同阶层,通过赠梅也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太平御览》 卷970引《荆州记》 云: 北魏太子庶子陆凯与刘宋 《后汉书》作者尚书吏部郎范晔相友善,陆凯自江南即曾寄给在长安的范晔一枝梅花,并赠 《花诗》 曰: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元中峰禅师在 《梅花百咏》中有一首 《寄梅》 说: “故人遥隔陇云边,折玉传香水驿寒。江北江南重相忆,只将春信报平安。”元顾瑛 《玉山璞稿·次琦龙门草堂清集》 也有 “故友别如三月久,梅花折寄一枝看”。凡此种种,无不寄寓着相互理解、冰清玉洁的醇厚友谊,绝非一般其他赠物所能代替。女主人公通过 “折梅寄江北” 的行动,那就更在其他友好感情之上了。
 《西洲曲》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是最长的一首,不论时间、空间和情节上都有很大的跳跃性,必须把省略的部分添补上去,才能得到清晰的理解。本来情人离别,相思殷切,往往懒得梳妆打扮,如 《诗经·卫风·伯兮》 就说: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可是 《西洲曲》 却着意刻画女主人公精心的修饰,如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不仅由杏红色的单衫暗示季节的变化: 时令已到初夏,而且描述女主人公两鬓乌发柔润,穿着俏丽。这并非卖弄风骚,而是企盼心上人随时随地都能扑进自己的怀抱。因为“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清楚点明女主人公所在地的西洲离桥头不远,挥动双桨很快就可到来,二人相距不是天涯海角,这就更加撩动相思的心情。“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两句,也是情景交融。伯劳是一种飞禽,常常独来独往,天晚竟落到自家门前的乌臼树上,使女主人公认为这是情郎将要回来的前兆,于是不由自主地走向门口看个究竟,“门中露翠钿”便是迫不及待的心情的流露。“开门郎不至”,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为排遣苦闷,乃去“出门采红莲”。莲花不仅红色一种,所以专点红莲,可以用梁沈约《咏新荷》 中的“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去体味,专采红莲,乃是包含着对情郎的一片丹心啊! 莲与怜谐音,怜者爱也,采红莲就寄寓有真诚相爱,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采莲南塘秋”,一个“秋”字,又把时令由夏推移到了秋天。古人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说法; 反观我们女主人公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又该是何等的苦挨苦盼啊! “莲花过人头”,这个“人”字,具有特定的含意,尤应着眼于女主人公的身上。莲花超过了女主人公的头顶,象征着被赤诚的爱情所笼罩。“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当相思无时或已的情况下,低头把玩莲子,仍然陷入相思的深情中。“莲子青如水” 的“莲子”,已由谐音的“怜子”直接挑明了女主人公的心声,“青如水”更说明了怜爱之心如绿水般的纯结透亮。“置莲怀袖中”是把莲子认真收拾到怀袖之中,以成为自己的慰藉,却又一唱三叹,再次表示“莲心彻底红”,用双关语说明相爱之心的炽热。这一连串的行动和心理刻画,既细腻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刻骨的采莲相思图。
 《礼记·月令》云,仲秋鸿雁来。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佳话。时令推移到了鸿雁南飞的季节,“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女主人公朝思暮想,不见情郎到来,抬头看到飞鸿,又目睹飞鸿落满西洲,似乎这又是一个情人相见的吉兆。于是登上绣楼,便于远眺,虽然“楼高望不见”,仍旧满怀痴情,不惜“尽日栏杆头” ,整天爬在栏杆上凝望。“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我们可以透过十二曲的栏杆,一窥女主人公低垂的双手是那样的晶莹明洁、温润如玉,而神情又是那样的专注。可以说把一幅美人望穿鸿雁图又刻画得入木三分。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是“仰头望飞鸿”的继续。“卷帘”的动作是急切盼望情郎归来的心态反映。但是卷起帘儿不见情郎,所看到的万里晴空,犹如碧波浩渺的汪洋大海。看得出了神,想得很多很多,不知不觉已到了黄昏,似乎进入了梦境:“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女主人公直接袒露心曲:不仅自己受着相思之苦,情郎同样也受着相思的煎熬。这难解的愁闷,如海如天的无边无际,无时或巳。“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最后两句再次表明了女主人公的一往情深。此之所谓“意”者,自是相思之意,相思之苦。女主人公何以会把希望寄托到南风身上呢?这可能和古代歌谣“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愁怨)兮”有关。南风既然能解除民众的愁怨,也会体恤情人两地分离的痛苦,能把团圆的美梦直接吹到她的家中,使他们在精神上可以获得暂时的安慰。那么,梦醒之后呢?势必更加惆怅,继之以无穷的眷恋,刻骨的相思,自在意料之中。
 这篇缠绵悱恻,如胶似漆的恋歌,有着江南水乡的鲜明特色。用 “两桨桥头渡”点染出女主人公居住的位置,还用荷塘、莲子、海水来烘托所居住的环境,这在北方的民歌中是接触不到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作者只从物象的转换中去体现,并不从正面加以点明。如梅开腊月,“折梅寄江北”,当为冬天; 梅花春天凋落,“忆梅下西洲”,当是春天; 杏子初春黄熟,人已穿上夏装,“单衫杏子红”,当是初夏; 莲花夏日盛开,“出门采红莲”当是盛夏。莲子秋天成熟,“低头弄莲子” 当是秋日; 鸿雁仲秋南飞,“举首望飞鸿”也暗示了季节的推移。从西洲的家中到门前,去南塘、上青楼、倚栏杆、至卷帘等一系列活动,也说明了女主人公在空间上的转变。而时间和空间的转变,无不伴随着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深刻的发展,很好地体现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其中还有谐音和双关语的运用,益发耐人寻味。全诗共三十二句,韵脚多变,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 “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等顶针格的修辞方法,增强了句意和画面的联接,尚有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等钩句的修辞方法,更使上下句联结成有机的整体,从头至尾,流畅自然,很能引人入胜,誉之为“言情之绝唱”,的确可以当之无愧。

古代民歌《西洲曲》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首民歌收集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主要写一个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通篇写的是离情别绪:从与情人相会之地,折梅赠人,伯劳鸟鸣叫,触景生情,无不沉浸在回忆、想念、盼望和等待之中。最后,她幻想能在梦中重现当年在西洲与情人欢会的景象,情意绵绵,耐人寻味。
 西洲,为诗中女子与情人相会的地方,其确凿地址不详。据唐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诗句推测,可能是武昌附近的一个地名。
 诗一开始,便将一幅少女折梅赠人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她徘徊在梅树之下,手里拿着折下的梅枝,想到与情人在此处相聚的幸福时刻,沉浸在无比的快乐和甜蜜之中。接着,点出少女的仪容。她身着杏子红的单衫,一头鸦雏色的秀发,在梅花的映衬下,亭亭玉立,十分动人。她住在江南,而情郎住在江北,他们离得并不算远,只有两桨的距离。但自那次相会后,再也没有见面。是什么原因没有见面?诗中并未交代,但这次相会却给姑娘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使她终生难忘。
 接下来,便是少女同情郎那段难分难舍的相会的回忆:仲夏季节,日暮时分,单栖的伯劳鸟落在少女门前的乌桕树上,她顿生凄凉、孤寂之感,不由思念起情郎。她仿佛听到了情郎的脚步声,便迫不及待地开门远望,以致“门中露翠钿”。但是,“开门郎不至”,这对思念极深的姑娘来说,不能不算是个小小的打击。下面诗中用“采莲”、“莲子”等双关语来表示姑娘对爱情的追求。这段关于对采莲生动细致的刻画,委婉、巧妙地揭示出女主人公爱莲实爱郎,见莲如见郎的内心世界。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以下十句,进一步表现了姑娘对情郎的思念。忆郎郎不至,只有让飞鸿捎去爱情的信息;平地望不到,又 “望郎上青楼”,而结果虽望穿秋水,仍然是“鸿飞满西洲”。她痴情地终日徘徊在青楼之上,把栏杆倚遍,盼望情人归来。但是,目力所及,天际高远,秋夜像大海,水天相接,浩渺无边,绿波摇荡,一片清空,哪里又有情郎的影子?
 最后四句写男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化作海水似的悠悠梦境。女主人公从自己的相思联想到情郎对自己的相思; 由 “我”之愁,想到 “他”之愁,越是思得深、爱得切,就越盼望见到情郎,但是这种企盼又是无望的,那么,只能祈请“南风”帮忙,把梦吹到西洲,与情郎梦中相会。这个奇妙的结尾将姑娘的痴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余味无穷。
 这首民歌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好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有着江南水乡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这些景物的描写,又是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写荷塘、莲花,是为了写采莲之人;写女主人公的 “单衫”、“双鬓”、“翠钿”、“垂手”等,也是让人想象出女主人公的美貌。而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对情郎的爱恋和追求而进行的。此外,诗句音节整齐,韵律和谐,格调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此诗是 “吴歌”、“西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代表作。

历代诗词精品之《西洲曲》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高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本篇是南朝乐府最成熟、精致的作品,古人赞为声情摇曳、有无穷迂回,然其意脉似断非断、似续非续,诗中地点的确定、语气的归属、及季节为何,向来颇多不同看法。悉心体会,方知此诗其实是层次分明,首尾相应,章法也无懈可击的。全诗四句换韵,八句一段。
 一段写男思女。前八句所忆对象为女方,显然是出以男方的口吻。首句的“梅”是带有象征、暗示意味的,可以直接作为所爱的代称。“下西洲”三字连文,就象当时民歌惯说的“下扬州”一样。诗中男方大约居在江上游的南岸。“折梅”则是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意,表示寄书的意思,“江北”即西洲。“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是男子记忆中的女方印象,不必泥定当前季节看(就象晏几道《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据温庭筠同题诗:“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注意三字连文);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结合本诗,可见西洲在武昌地界,长江北岸,有桥相通,女方家在桥头渡口,家居有楼,门边有乌臼树,门外有一片莲塘通于长江。后四句写的诗中男子赶着这个大好季节来西洲与女方约会,“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一种含蓄的写法,写男子徘徊至暮,只见鸟飞树动,始终没有看到她来。这手法使人联想到《楚辞·湘君》:“朝骋鹜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鸟还停在屋上,水流在堂下,人呢?
 二段写女思男。“树下即门前”八句转为女方口气。“门中露翠钿”句暗示女方曾如约等过男方,但男方错过了约定时间,不得已出工“采红莲”去了——这种因不守时而导致阴差阳错的事,在恋爱中人是常有的事,何况那时代青年男女还并不那么自由。诗中情事实际发生的季节是在江南可采莲的季节,也就是吴歌所谓“乘月种芙蓉,夜夜得莲子”的青年男女恋爱的季节。约会的失败,导致双方都有一番失望和心神不定。诗中“莲”字意带双关,“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也就是想到对方的志诚和清白,不知道到底什么事拖住了他。
 三段续写女思男。“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想到对方的热情,坚信对方不会变心,其实也是作自我表态。这一错过,只好日日盼对方来信,给个说法。“飞鸿”在古诗中可作信使的代称。心中丢不下,总以为对方还要来,所以登楼眺望,一直未来就一直盼着,所以“尽日栏干头”,实在是苦。
 四段写男女两地相思。前四句继续写女方登楼远望。这里的“海”非大海,而是地方话中对大片水域的称呼,如广东人称珠江为珠海,彭州人称银厂沟为海子。女方在江北遥望上游的江南,所见自是大片水域而已。末四句写梦,“君愁我亦愁”语妙,作女方口气读固无不可(“吹梦到西洲”就是请对方托梦于我),作男方语气与首段呼应语气更顺(“吹梦到西洲”就是请风把梦吹向对方),无论如何,“君”、“我”,二字写出男女的心心相应,可以合唱。前人所谓“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
 《西洲曲》写的是江南水乡青年在采莲季节的恋爱情思,男女双方彼此互爱,一往情深,因为带有自由恋爱性质,所以可贵。诗中把双方挚爱的情思,通过一次错过的约会来写,这种戏剧性情节,有利于深入表现双方情爱的执着和缠绵,也就容易出戏。诗中以长江中游明丽的自然风光,如西洲、渡口、桥头、南塘、乌臼、红莲等等场景风物,衬托水乡男女在采莲季节的生活和情思,做到情、景、事三者的高度协调,生动地再现了水乡风情,意境极具和谐之美。富于暗示性的诗句和欲断还连的诗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中人一往情深,而又欲言难言的内心活动。诗的音节回环宛转,摇曳生姿,富于音乐美。一是在古体诗中运用了新体诗的声律,如“树下即门前”一联、“忆郎郎不至”一联、“海水梦悠悠”一联,都是合律的句子;二是四句或两句一换韵,韵随意转,声情密切配合,直接影响到初唐四杰体七言古诗句调的形成;三是多用联珠或顶针的句法,上下勾联,回环宛转,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中人绵绵不断的情思。

乐府诗《西洲曲》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南朝]民歌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州,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篇诗《乐府诗集》列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梁武帝萧衍所作。据现有资料分析,本篇当为经过文人加工的民歌。全诗描写一个可爱的女子对其情侣的长相思,表现了她炽热纯洁的爱情。
 诗一开始便以浓重的相思之情、勾画出一幅少女折梅传情的图画。她闻着轻溢的幽香,徘徊于梅林之中,触景怀春,忆起那个如“梅花”一样的情郎,她沉浸在无限快乐和甜蜜之中。可现实是冷酷的,情人不在眼前,便生无限思念,只好折一枝报春梅,寄予在江北之西洲上的情人,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三、四句是对女主人公的仪容描写。诗中没有从头到脚的铺写,只突出两点:一是杏红色单衫,十分好看;二是鸦雏色秀发,乌黑发亮,惹人喜爱。诗歌仅用十字,经过美学心理的滤选,精炼地刻画了女子的美貌。五、六句运用设问,点出了西洲的方位,可知少女在江南,情郎在江北,他们见面并不困难,只要摇起小艇的两桨可直抵西湖桥头的渡口。但是,二人却长期未见,怎不让痴情女子倍生思念之情?
 女主公欲往而不能,故引出她的“思”来,这很自然,也符合她当时的心理。本诗接着通过她的举止和景物的交织描写,十分自然地映衬出她炽热、纯洁而又微妙的思念情侣的心境。诗句声情摇曳,给人一种色调鲜明而又情意委婉的感觉。 “日暮”以下四句,写仲夏季节,单栖的伯劳,恰在日暮时,落在少女门前的乌臼树上,她顿生凄清之感,思念起情郎。思而不见,必然开门而远望了,所以“门中露翠钿”。但“开门郎不见”,“情”在她心里翻滚,于是走出家门,去南塘采“莲子”。这里的“莲子”是双关语,隐念“怜子”,“采莲”正是追求情郎的委婉表露。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又象征着她对情郎洁净如水的品格的赞美。“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进一步写出她对情郎的无限珍惜。由此可见,这些对采莲生动细致的刻画,倾注了作者深深的情意,委婉地揭示出女主人公爱莲实爱郎,见莲如见郎的内心秘密。读到这里,人们一定会发现:开首以“梅”喻情郎,后来又以采莲写求爱,而出门采的是六月的“红莲”,低头弄的是八月的“莲子”,岂不矛盾!其实将一件事用不同的物作比喻,而又分解成几种不同场合来串写,在民歌中并非罕见,民间诗人往往专注于写出诗中主人的“情”,至于是否符合生活常理,他们似乎觉得无关紧要。
 如果说诗的开头用粗笔勾勒了“折梅图”,又接着用工笔描绘了“采莲图”,那么“忆郎”以下十句,则又生动地画出了一幅“秋思图”。女主人公在“忆郎郎不至”的怅惘思绪支配下,“仰首望飞鸿”。过去有鸿雁传书的佳话,她盼望鸿雁把郎的信息带来。平地望不到,又“望郎上青楼”,而结果必是望穿秋水,仍然是“鸿飞满西洲”。她痴情地一天到晚在楼头徘徊,把栏杆倚遍,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十分传神地勾画了这一情景。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余冠英先生认为这二句倒装,他解释说: “秋夜的一片蓝天象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余先生这样讲成比喻,能更生动地说明女主人公从早到晚、从昼到夜的深切思念。
 “海水梦悠悠”四句是诗的结尾,男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化作海水似的悠悠梦境,她从“我”之愁,推想到对方之愁亦必如此。她越是思得深切、爱得痴情,便愈会燃起全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只好祈请“南风”帮忙,把梦境带给西洲的情郎吧,让有情人在梦里相逢。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女主人公将是思念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用抒情的笔调,跳跃的情节,贯串的情思,奏出一支十分真挚可爱的相思曲。画面取白描勾勒,尤其用了“折梅”、“单衫”、“劳”、“采红莲”、“南塘秋”、“弄莲子”、“飞鸿”等表季节特征的词语,使得一年四季画面清晰、明快,富有浓厚的南方地域色彩。诗句音节整齐,韵律和谐,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顶真格相勾联,格调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吴歌”、“西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代表作。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赞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又说它: “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

《西洲曲》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西洲曲》最早见于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作古辞。沈德潜的《古诗源》,又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民歌,后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

这首民歌抒写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怀念。设想的巧妙和手法的独特,使诗写得感情深挚,格调缠绵,音韵谐婉,曾被人誉为“言情之绝唱”(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

此诗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换韵处往往辞意亦作变化推进。全诗顺序构成折梅寄远、采莲怀人、登楼望郎三个主要情节。

开头“忆梅下西洲”四句,交待地点、季节、人物和行为。“西洲”大约是男女主人公幽会的地方,从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的句子看,很可能在武昌附近。 “梅”在这里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许这一对男女就是在西洲的梅树下定情的,梅花成了他们纯洁爱情的见证。所以当过了一年梅花重又开放的时候,女子要忆梅而往西洲,折梅而寄江北,用以寄托对远方情人的怀念,并表达渴望他早日归来的心情。 “单衫”两句是说女子身穿杏红色单衫、双鬓像小乌鸦的颜色那样乌黑发亮,表面上只写其衣服发饰,实际把女子活泼秀美的神态音容都极生动地描绘出来了。由“折梅”和“单衫”看,其时当在春天。 “春女善怀”,美好的春光触发起女子对情人的相思,十分自然。这几句写得言近旨远,蕴藉委曲。 “西洲在何处”两句,进一步点明西洲的方位,并引出女子的住处。从女子所住的地方,划上两桨,过了桥就到西洲,两地相距很近。接着“日暮伯劳飞”两句描写女子住处附近的景色。伯劳是一种鸟,仲夏始鸣,好单栖,乌臼树亦夏季开花。这两句不仅表明季节已推移到仲夏,而且暗示出女子孤独凄清的环境。“树下即门前”四句写女子盼郎归来。先写女子的居处就在乌臼树下。后叙门中隐隐现出女主人公头戴翡翠镶嵌的首饰的身影,透露了她寂寞的心情。风吹乌臼树的声响,使她以为是情人归来的推门之声,可是打开门一看不是,由希望变为失望,只得出门去采红莲。以上几句细腻而含蓄地写出了女子当时情绪的跌宕起伏。由“采红莲”自然过渡到下诗写采莲怀人。

“采莲南塘秋”四句写女子采莲,进一步表现她对情人的思念。此处和下面的“莲”,既实指莲蓬,又谐“怜”的音,语含双关。 “采莲南塘秋”,点明采莲的季节是在早秋。 “莲花过人头”,描写采莲环境的幽深。 “低头弄莲子”的“莲子”,谐“怜子”的音,含有“爱你”的意思。 “弄”字,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女子一面把玩莲子,一面深深地陷入对情人回忆、怀念之中的神态。 “莲子青如水”的“青如水”,谐“清如水”,隐喻女主人公对男子爱情的纯洁。接下来“置莲怀袖中”四句由采莲过渡到仰望飞鸿。 “置莲怀袖中”,可见女子对爱情的珍惜。 “莲心彻底红”,表面上描写莲心的颜色,实际象征女子爱心的热烈和坚贞。以上从“采莲南塘秋”至此,运用民歌经常采取的谐音双关的手法,通过采莲、弄莲、怀莲几个阶段,把女主人公的相思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想郎郎不归,这时鸿雁飞过,于是抬头仰望天空,希冀能从鸿雁传来的书信中得到情人的讯息,对女子怀人的抒写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秋雁南飞,季节也转换成深秋了。

“鸿飞满西洲”四句开始转到写登楼望郎。尽管鸿雁飞满西洲,可是并没有捎来情人的书信,所以就“望郎上青楼”。这里的“青楼”是涂饰成青色的楼,指女子的居处。登高可以望远,在高楼却仍然望不见郎,可是还要整天在栏杆旁翘首远眺。 “尽日”言其望郎时间之长,足见对恋人的一往情深。“栏杆十二曲”四句继续写登楼望郎。 “栏杆”两句承上形容女子倚遍曲折的栏杆,望郎不至,只好垂下洁白如玉的双手,进一步极写她盼郎心切,情思绵绵的意态。为了更好地望郎,女子又卷起垂帘,而看到的却是高远莫测的天空和绿波摇荡的江水。诗里的“海水”指江水。 “天自高”的“自”字和“摇空绿”的“空”字下得十分精妙,它们写出了碧霄绿江徒然有辽阔空灵之美,并不能引起女子的关注,以此突出她望郎的专心和相思的深切,用字极富感情色彩。最后“海水梦悠悠”四句写望郎不见后的希望。 “海水梦悠悠”两句是说整日栏杆独凭,对情人的梦想怀念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无穷无尽,于是从我之愁思推想对方亦同自己一样,写法虚实结合,摇曳多姿。结尾又忽发奇想:“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如果知道我的心意,就把好梦吹到西洲,使我能在梦中与情人相会。以希冀幻想之辞表现其缱绻深情,收结得含蓄隽永,余意不尽。

这首诗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典型地体现了南朝乐府民歌缠绵委婉的特色。它不是单纯地抒情,而是抓住一些富有特征性的景象,隐隐地写出由早春到深秋的季节变化,无四季相思之形,但见四季相思之实,使诗歌不仅表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而且突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时间之长,相思程度之烈。它也不是静止地抒情,而是在不断的行动中,刻划执着地思念情人的女主人公形象,把情感动态化,所以表情达意既蕴藉深婉,又鲜明生动。该民歌思绪的发展富有跳跃性,而顶真和钩句法的运用则又给人以一气贯注的感觉。顶真指前一句句尾的词作为后一句的开头,如“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钩句指两句相连之处,采用相同事物的词语,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这样使全诗环环相扣,气势连贯,正如沈德潜评论这首民歌所说:“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

古诗《西洲曲》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东风吹五两,忆郎西洲去。
门宿武昌船,帆开岳阳树。
去年下西洲,迟日独登楼。
 今年桃李花,红白浮巴丘
 花开得结子,作客何穷已?
春断莺啼中,妆成明镜里。
朝上望夫山,纤手得红兰。
盛以茱萸囊,结以翡翠盘。
镂刻刀环形,鸳鸯双偃仰。
 寄悬腰间带,铜鞮莫轻上!


 
 本篇运用乐府古题,写一个青年女子对出远门的丈夫的刻骨相思之情。
 《西洲曲》 本是南朝乐府民歌,其产地为长江流域,是代表《吴歌》 、《西曲》最成熟最精致阶段的作品。原诗五言三十二句,写一个女子从春到秋、从早到晚对情人的思念,感情细腻缠绵,音节悠扬摇曳。这种声情宛转、哀感顽艳的抒情方式,影响了后世不少诗人。李白那首著名的《长干曲》 即是以它为蓝本的。历代更有一些诗人直接采用 《西洲曲》 的题目和格式来写女子相思。不过此中不少徒事模仿的平庸之作。即如晚唐名家温庭筠,他的《西洲曲》 (悠悠复悠悠) 虽辞采华美,但究其内容和意境,也不过是重复前人,缺乏个性与创新。顾大申这一首,既能继承原调的艺术优长,又能自出机杼,侧重描写闺中弱女子善良、专一、执着而又生怕丈夫对不住自己的独特心态。它以主人公的心理意绪作为线索来连句成篇,使得语语相承,段段相绾,应心而出,触绪而歌,哀怨缠绵,真挚感人,算得上一首情辞相得、清切婉丽的佳作。
 全诗共二十句,可以按情感波动的层次,划分为三个段落。诗中的主人公,是岳阳城的一个少妇。诗的第一段,即开头四句,写她览物生情,回忆起了离家西去的夫君。诗人以代这位女子述怀的方式告诉我们: 女子眼望着码头上被东风吹动的测风器,情不自禁地思念起离她而去西洲的那个薄情郎。去年,也是在这个季节,她的家门口停泊着开往武昌方向的船只;他坐上这只船,在这岳阳城边绿树依依的港口张帆远去……下面的六句: “去年下西洲,迟日独登楼。今年桃李花,红白浮巴丘。花开得结子,作客何穷已?”是全诗的第二段,女主人公哀切地倾诉独居一年以来她心中浓得化不开的相思苦情。作者是以女子对时光的心理感受为线索来表现这种难堪之情的。你看,自打分别之日起,女子度日如年,她经常孤零零地登楼远望,眼看慢悠悠的太阳一天天地升起又落下,却不见丈夫回归。转眼已是一年了,城郊巴丘又开满了红桃白李,可是烂漫的春光却不属于离人。面对娇艳的春花,她不但毫无乐趣,反而更加触物伤情: 花开虽然短暂,但还会结子,可是像花一样短暂和美丽的青春与爱情,却很可能转眼成空,因为,那薄情郎没完没了地在外作客,辜负了女方的一片痴情!
 诗写到这里,女子虽然如泣如诉,但丝毫没有绝望,而是继续企盼,继续追求。从 “春断莺啼中”到篇末的十句,是全诗的第三段落,也是诗情发展的高潮,它婉曲而细腻地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二,以及对久游不归的丈夫的殷切期望。这层意境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行为描写来展示的。“春断”句点明时光流逝,并映衬女子心情之苦。对镜梳妆,表示女子振作精神,并且是为了端庄大方地上 “望夫山”表白爱情。望夫山,古籍记载有好几处,此处并非实指某地,而只具象征性。女子上山望夫,采得红兰。红兰,象征一颗爱心。她一往情深地要把这株花作为爱情的信物寄给丈夫。盛以茱萸之囊,结以翡翠之盘,是表示特别珍重。至于镂刻刀环之形,并绣上 “双偃仰”的鸳鸯,喻意更为明显。刀环之 “环”与 “还”谐音,刻刀环之形,是要丈夫早早回还; 鸳鸯相并,更象征夫妻亲密无间。表明不愿分离。这两句是学习汉魏六朝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用在此处非常贴切。寄这么一个含意复杂的囊子给丈夫,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诗的最末二句终于直言道: “希望你常带在腰间, 永远想着我, 不要轻率地到美女如云的襄阳铜鞮陌去寻花问柳! ”只这两句,蕴含着相思女子心中多深的悲痛和惧怕! 中国封建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是男人的附庸和奴仆,这一点决定了她们之中的一些人虽然也得到了爱情,但时时仍在担心男方另寻新欢而遗弃她们。怀着这种担忧与惧怕心情的相思女子,决不会有多少幸福感的。本诗所反映的,就是这么一种悲剧性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爱情。它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的成功,恐怕主要在这里。

古诗文《西洲曲》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南朝] 无名氏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双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11)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12)
 海水梦悠悠(13),君愁我亦愁(14)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本篇选自《玉台新咏》。原题江淹作。《乐府诗集》作无名氏,今从之。西洲,长江中一小洲,大约距武昌不远。②下西洲,到西洲去。这里的“下”字,与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之“下”义同。一说,“下”为“落”义,则主语为“梅”,梅落时节为诗中男女共同怀念的日子,亦通。③寄江北,指寄给在江北的情人。④鸦雏色,小乌鸦羽毛的颜色,形容女子鬓发乌黑可爱。⑤伯劳,鸟名。亦称“博劳”,一名鴃(jue决)。一种仲夏始鸣,性喜单栖的鸟。⑥乌臼树,落叶乔木,高可达六公尺左右。⑦翠钿,用翠玉制作的首饰。⑧莲,谐“怜”,爱怜。“莲心”,即为相爱之心。这句一语双关。⑨望飞鸿,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故“望飞鸿”有盼望书信之意。⑩青楼,涂饰青漆的楼,古代指显贵人家,和后世作为妓女所居处不同。(11)尽日,整日。(12)海水,此即指江水;江水浩瀚,给人以如海之感。(13)悠悠,渺远的样子。(14)君,即指折梅欲寄的情郎。
 
 〔分析〕
 本篇是南朝乐府诗中的一篇“言情之绝唱”(陈祚明语)。西洲,据唐温庭筠“西洲风日好,遥见武昌楼”句,大致可推定它地处武昌附近的长江水域,这正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流行地区之一。最早著录本篇的是《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而郭茂倩《乐府诗集》归之于“古辞”——即目之为民间歌辞;明清人又有认为是梁武帝作者(沈德潜《古诗源》)。诗的民歌气息很浓,但其时文人贵族竞相模仿民歌的风气也极普遍,著作权的问题,恐怕是难以考定了。
 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少女对情人的不断思念。一到芳菲的春天,她想到的首先是赶到西洲折枝梅花寄给远方的情人。显然,西洲及梅花,对这位少女的刻骨相思有着不解之缘,也许这是她同情人的定情之处,也许他俩曾在西洲的梅树下缱绻幽会,因而春来梅开又引起她的美好回忆,触动她的绮思芳心。“下西洲”犹言“去西洲”,与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之“下”意同。诗开头二句连用“忆”、“下”、“折”、“寄”四个动词,一上来就将少女的相思之情凸现出来。接着二句是描写少女的外形。“杏子红”,是少女衣衫的颜色;“鸦雏色”,是形容少女头发犹如雏鸦一般乌黑。着墨不多,但她娇稚可爱的模样,却已活现纸上。“西洲”又在那里呢?诗通过一问一答,点明西洲双桨可渡,并不遥远,只须一叶轻舟,过桥便是。但是,虽然风景不殊,情人却早已远去,这不能不给她带来无尽的怅惘。日暮归来,恍如那孤飞的伯劳鸟。伯劳,性喜单栖,“东飞伯劳西飞燕”,古代常用以喻指孤独的情人;此鸟仲夏始鸣,又被人们目为夏鸟,故此处在暗示少女孤单的同时,已不露痕迹地点明时令已至夏天。
 在夏日里,她整日倚门盼郎。“门中露翠钿”即谓少女在门后窥望。翠钿,镶嵌翠玉的头饰,此借指少女的容颜身影。然而“开门郎不至”,她只好出门去采摘红色的莲花,借以排遣苦闷。这里季节又从夏天过渡到秋天。采莲是六朝习俗,其时乐府中更常以“莲”谐“怜”字,用双关手法表达爱情。如“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谐“怜子”)”、“雾露隐芙蓉,见莲(谐见“怜”)不分明”皆是。这里,少女也并非真的为了采莲,而是为了在那清雅幽静的环境里回忆、遐想。“莲子清如水”、“莲心彻底红”,前者象征着少女爱情的纯洁,后者更反衬出爱情的真挚深沉。“置莲怀袖中”和“仰首望飞鸿”二句,是两个细节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明艳少女,伸出纤纤柔荑,仔细地摘下莲心,放入怀袖,这时,她发现鸿雁纷纷南飞,忽又想及他快回来了吧,不禁发起呆来。这些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少女的一片痴情和盼望情郎的焦虑心情。此时她毅然登上青楼,远眺盼郎,“尽日”二字不仅写出痴望时间之长,更写出她怀恋之情之深,渴望郎归之情的强烈。当然,这一切毕竟都是徒劳,她只能眼看白昼消逝,黑夜踵至,夜空幽邃,碧波空摇。“天自高”,“摇空绿”两句,以自然界的无情反衬出她的无可奈何的失望心情。诗最后用少女的口吻,表示寄希望于梦境,盼望多情的南风,把它们的梦魂吹向西洲相见。从而使全诗的感情达到最高潮。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它把少女的一往情深同自然界的景移物换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时令从春天写到秋天,环境也随之而不断变化,但处处暗转,自然天成,不露斧凿痕迹,同少女情绪的变换十分谐调,通过不同季节、不同环境里人物的活动,把少女娇稚可爱的模样和焦灼急切的心情,都描写得极为细腻传神,呼之欲出。加上诗中反复使用节字“钩字”和“重字”的修辞手段,从而形成了一种“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语)的特色,达到了情语景语浑然一体的完美艺术境地。
 只是此诗的语言虽明白晓畅,但人们对其中某些语句的理解却颇有歧见,对诗中的时令、地点、语气等,至今尚无统一看法。对诗的开头两句,更是众说纷纭:说姑娘想起了梅花而“下西洲”者(如本篇所说)有之,谓姑娘回忆“梅下西洲”者(训“下”为“落”)也有之;说“折梅”、“寄梅”均在西洲者有之,说“折梅”在西洲,寄梅时已归江南之家者也有之。不过,本诗某些语意上的模糊难解之处,丝毫未损害诗篇的艺术美,相反,却使诗篇充溢了迷濛浪漫的气氛,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评说〕
 钟惺《古诗归》:“试看一曲中,拆开分看,有多少绝句。然相续相生,音节幽亮。虽其下愈尽,而其上愈含蓄可味,何情绪之多也。”
 陆时雍《古诗镜》:“绝似《子夜歌》,累累而成,语语浑称,风格最老。”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西洲曲》摇曳轻飏,六朝乐府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皆从此出,言情之绝唱也。段段绾合,具有变态。由树及门,由门望路,自然过渡。尤妙在‘开门露翠钿’句可画。借翠字生出红莲,红字借过人头生出‘低头’句。‘莲子’‘莲心’、‘青’、‘红’二字相生不对,忽又漾下红莲,生出飞鸿。从飞鸿度登楼,从登楼见高天海水,情自近而之远,自浅而之深,无可奈何而托之于梦,甚至梦借风吹缥渺幻忽,无聊之思,如游丝随风、浮萍逐水,不独无地无物,尽属伤感;无时无刻,暂蠲愁绪矣。太白尤亹亹于斯,每希规似,长干之曲竟作粉本,至如海水摇空绿,寄愁明月,随风夜郎;并相蹈袭。故知此诗诚唐人所心慕乎追而究莫能逮者也。”
 沈德潜《古诗源》:“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乐府中又生一体。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情致娓娓中,藏无数顿宕曲折,写出无数情事。要之皆属虚想,非实境也。”

乐府诗《西洲曲》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西洲曲

 

[唐]温庭筠


 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何郁郁,侬家定无匹。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南楼登且望,西江广复平。艇子摇两桨,催过石头城。门前乌臼树,惨淡天将曙。鹍𫜫飞复还,郎随早帆去。回头语同伴,定复负情侬。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风。他日相寻索,莫作西洲客。西洲人不归,春草年年碧。

 《西洲曲》,属乐府《杂曲》名,因南朝无名氏“忆梅下西洲”诗而得名。此诗摹拟少妇的口吻,通过对其所见所感的描述,写出了闺中少妇对情郎的深深依恋和无限情思。
 诗以“悠悠复悠悠”起兴,接着用了一个“昨日”与起句相应,开始叙写少妇经历的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昨日”二字把遥远的事情拉到眼前,透露出往事在少妇心中的地位和份量,透露出春的信息。那是一段永远值得留恋的往事,那是一个富于幻想和浪漫色彩的年华;怀春的少女来到风光旖旎的西洲,与一个俊俏后生邂逅相遇,春心荡漾,爱情萌发,大胆地向后生表白爱心。她料定“侬家定无匹”,主动进攻;她盛装浓抹,“登楼抚瑶瑟”,无限的倾慕和情思化作清扬悦耳的琴声,绵绵情,切切意,潺潺不断地流出,流向旷野,流到新结识的情郎的心田;她“一弹三四解”,一章未了,一章又起,曲曲相接,情意绵绵,曲尽章终,意犹未尽,情犹未了。赤诚的爱换来炽烈的情,情的交流,爱的涌动,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相携登南楼,极目西望,但见自西而来的江流坦坦荡荡,一泻千里,江中木桨飞动,艇舸争流,急急忙忙地向东驶去,很快逼近遥远的石头城。诗句明是写他们所见之景,实是写他们之间的坦诚和欢娱。 “西江广复平”,象征着他们两意相投,两情欢洽,无阻无碍,畅达自在:“艇子”以下两句是双关语,用“两桨”寓指二人的感情,用艇舸急驶暗示他们感情的发展。至此,二人的关系已经明瞭,真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依依情深,难舍难分。邂逅相遇的少男少女,经过疾风暴雨般的情感历程,成了一对以心相许的情人。他们的奔放、大胆,较之现代青年亦无逊色。
 然而,世间无不散的宴席。他们聚得快,分别得也快。他们刚刚偷尝到人生的禁果——爱情的甜蜜和消魂,就不得不挥泪相别。诗文没有写他们分离的痛苦,而是把笔锋探触到别后少女的心理世界。“门前”以下四句,写少女别后的感受。南朝乐府民歌有“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诗中则用乌臼树代指乌臼鸟,写少女感事惜时。天尚未亮,恼人的乌臼鸟和催明的鹍𫜫鸟就叫个不停,惊醒了少女的春梦,情郎已随早发的舟楫而去,少女听到催明鸟叫,感到几分孤寂清冷。她偕友追到江边,看到舟帆远去, 自作安慰地对同伴说“定复负情侬”。情郎已去,其人若在,其意尚存。她深信情郎不是逢场作戏的负情人,从远去的舟楫中,她看出情郎船虽远发,而其人却是恋恋不舍,不忍离开一见倾心的少女。何以见得?“去帆不安幅”。幅作帆解,不安幅即不张帆。已经离岸远去的船却不扬帆,不正表明情郎的不忍离别之意吗?西风起,征帆去,少女若有所失,心有所悔。是啊!此别之后,山高水长,何时才能再与情郎相见,重温旧梦,再续旧情呢?来日该如何度过呢?是等待还是寻求?她一时没有主意,悔意暗暗滋生,深切地告诫同伴: “他日相寻索,莫作西洲客。”西洲人虽好,可西洲人常年浪迹天涯,飘忽不定,无以为家,怎能作为少女的终身依托呢!她谆谆告诫同伴,如果日后寻找意中人,切记不要到西洲来,不要寻求西洲的情郎。他们常年不归,找到他们,只能年年独守空房,白白地浪费黄金般宝贵的青春。少妇的回忆至此嘎然而止,但她那忧伤愁闷的孤寂情丝却绵绵不断,使读者对其孤独冷清、寂寞难耐的处境产生深深的同情。
 此诗情调与《西洲曲》古辞大不一样,古辞写少女的梦忆,回忆中充满欢娱和甜蜜,此诗写少妇对少女时代一段浪漫时光的回忆,欢喜中杂有不尽的哀怨和凄楚,与《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等颇为相近。开篇至“催过石头城”句,格调轻快,自“门前乌臼树”以下,逐渐让人感到压抑,至“西洲人不归,春草年年碧”,则令人有“载不动这许多愁”之感,轻快明丽的格调一扫而光。所以,尽管诗的前半部分比较轻松明快,但总的让人感到沉闷压抑。诗的这种情调,与少妇回忆时的现实环境,与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显然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