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系常见的心脏病的一种。此种心脏病由于血压过高,周围阻力增大,左心负荷首先增加,因此首先出现左心室肥大、左室壁肌增厚,进而累及左心房,继之出现肺动脉高压、肺淤血、肺水肿等左心衰竭症状。故此种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平卧位喘憋、呼吸困难、咳嗽、咯白泡沫痰、及高血压症状等;X线检查左心室明显增大;心电图示电轴左偏,且V5高电压。治疗:应用降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强心、利尿;改善呼吸状况、祛痰;预防感染;安静、对症等。 高血压性心脏病简称“高心病”。长期动脉血压增高,使左心室负担过重导致扩张、肥厚的疾病。高血压病及症状性的高血压都能引起高心病。心脏在代偿期除高血压症状外,心脏无症状;失代偿期先是左心衰竭,如心慌,气喘,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以后发生右心衰竭,下肢浮肿,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等表现。治疗原则:控制高血压,纠正心力衰竭。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简称高心病,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心脏病。为长期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使左心室负担过重,逐渐发生左心室肥厚、扩大的结果,最后导致左心室衰竭。反复或持续的左心衰竭又可影响右心室功能从而导致全心衰竭。 原发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都可引起高心病,由于原发性高血压多见,故临床上所见的高心病多为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继发性高血压引起高心病时,由于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发病也可引起心脏病变,例如肾小球肾炎既导致继发性高血压,也引起肾脏病性心脏病变,因此就不能将这些病人所患的心脏病单纯视为高心病。即使是在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高心病中,也可有其他导致心脏病的因素参与,特别是长时期的血压增高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而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常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者必然也会影响高心病的发展过程。 血压增高数年至十数年后,左心室为克服其后负荷的增加而逐渐发生向心性肥厚,心肌纤维肥大,间质中纤维组织增生,此时心脏功能代偿。然后左心室逐渐扩张,左心室舒张期压力逐渐增高,心脏功能逐渐失去代偿而出现左心室衰竭,左心室舒张期压力增高导致左心房压力增高,左心房也逐渐肥厚并扩大。左心房压力增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因而肥厚并逐渐扩大,最后发生右心衰竭。 左心衰竭时在扩大的左心房心耳部和左心室心尖部易于发生附壁血栓; 右心衰竭时在下肢深部静脉内易于发生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1) 心功能代偿期: 病人除有高血压病症状外,其他心脏症状可不明显。在左心室向心性肥厚阶段,体格检查除血压增高,脉搏有力,心尖搏动强,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外,可无其他发现。在左心室扩大阶段,体格检查可见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尖移向左、下,并呈强而有力抬举样搏动; 心尖区可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乳头肌功能失调),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可呈金属调,并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相对性主动脉瓣狭窄)。血压特高(尤其是舒张压)、左心室扩大明显和主动脉瓣有粥样硬化病变时,可听到吹气样舒张期杂音 (功能性或器质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外还可有第四心音和各种心律失常,后者以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动过速较为多见。 (2) 左心衰竭期:开始时,在体力劳累、饱食或说话过多时发生心悸、气喘、咳嗽,以后上述症状呈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发生,病人在午夜睡眠中因呼吸困难而憋醒,被迫坐起,过一段时间后呼吸困难才逐渐平息。后期在平卧休息时亦发生呼吸困难,病人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可有痰中带血。严重时发生肺水肿,此时呼吸极度困难,并咯多量泡沫样痰,开始时白色,以后粉红色。体格检查可见紫绀,心率增快,心尖区听到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出现交替脉,肺底听到湿罗音,肺水肿时全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 (3) 全心衰竭期: 逐渐出现水肿,多从下肢开始,长时间卧床者则从骶部开始,然后向上发展,严重者除皮下水肿外,还可有腹水和胸水,尿量减少,紫绀加重,可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格检查可见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而有压痛、下肢浮肿、胸骨左下缘处可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而在左心衰竭期中出现的肺部罗音和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却减少和减轻。 实验室检查 (1) 尿常规和血化学检查示尿中可有少量蛋白、透明管型和红细胞,尤其在心功能失代偿阶段,心力衰竭控制后好转。心力衰竭时可有血氮质增高。 (2) 胸部X线检查示左心室增大,主动脉迂曲延长,其升部、弓部或降部可膨出。左心衰竭时可见肺上部静脉扩张、肺纹加深、肺小叶间隔增厚形成“间隔线” (肺间质水肿)。急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时可见肺门显著充血,呈蝴蝶形模糊阴影。全心衰竭时可见心影向两侧增大,上腔静脉阴影增宽,胸腔有积液阴影和横膈抬高(反映腹腔积液)等。 (3) 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检查示左心室肥厚,或兼有劳损,可有心房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有时还可见P波增宽或有切凹,P环振幅增大,特别是终末向后电力增大等变化。 (4) 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室壁肥厚和左心室腔增大。 此外进行左心室功能测定时还可显示左心室功能变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多年持续血压增高的病史,同时发现左心室增大、左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时,如能除外其他足以引起左心室病变的疾病,即可诊断为高心病。由于高血压病人的左心室增大开始时为左心室向心性肥厚,故从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检查中较易得到反映。待发展到左心室扩张,体格检查与心脏X线检查也易发现。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其他一些引起左心室增大和衰竭的疾病: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可引起左心室增大和左心衰竭; 冠心病伴有主动脉粥样硬化时其收缩压增高;加以冠心病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我国一些资料表明在冠心病中,约60%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病中,约12%有冠心病; 这就使冠心病和高心病的鉴别有时很困难。如病人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心电图、心向量图、X线或体格检查有左心室增大,但无心肌缺血的症状或客观表现时,应诊断为高心病。如病人有符合高心病的诊断条件,同时有心肌缺血或坏死的表现(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症状、休息时心电图或运动后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或心电图、心向量图有心肌梗塞变化),应诊断为高心病合并冠心病。如高心病心电图除显示左心室肥厚外,反映左心室的导联同时有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改变,但临床上病人无心肌缺血症状时,应诊断为高心病伴左心室心肌劳损。如冠心病有心肌缺血或坏死表现,同时有高血压但无左心室明显增大,则应诊断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如有左心室增大,可为冠心病或高血压所引起,诊断为冠心病和高心病合并存在较妥。 (2)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收缩压可明显增高,可发生左心室增大和左心衰竭,与高心病颇为相似;反之,高心病而血压甚高、左心室扩大明显和主动脉瓣有粥样硬化病变者,可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吹气样舒张期杂音。因此两者的鉴别有时颇为困难。但高心病病人舒张压仍较高有助于鉴别。 (3) 充血型原发性心肌病: 本病在心力衰竭时,由于钠与水的潴留,组织缺氧导致循环血容量增多和周围动脉痉挛,可使血压增高,需与高心病相鉴别,本病病人过去无高血压史,血压增高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脉压减小,心力衰竭控制后血压即下降; 高心病病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力衰竭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常更增高,心力衰竭控制后下降,但除非用降压药物,一般不下降到正常范围。 (4) 其他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性心脏病,肾脏病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性心脏病,某些内分泌病性心脏病,高动力性循环状态等所致的高血压、左心室增大和心力衰竭情况,也应注意与高心病相鉴别。 左心房或左心室内血栓脱落可引起动脉栓塞,下肢深部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此外,高血压病本身可并发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高心病是高血压病的晚期表现,预后差,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往往在1~2年内死亡。 在心力衰竭未发生前应着重治疗高血压病(见“高血压病”条),应用降压药物和其他措施降低血压,并避免劳累、感染等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以防发生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时,用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积极治疗心力衰竭(见“心力衰竭”条),同时降低血压。发生并发症时,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防在于防治高血压病(见“高血压病”条)。 ☚ 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危象 ☛ 00018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