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高良薑 高良薑 gāoliángjiāng 亦稱“蠻薑”、“良薑”。薑科植物高良薑的乾根莖。出古時高良郡,故稱。圓柱形,彎曲,多分枝,長一二寸,粗如小指,暗紅棕色。主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呃逆反胃。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中品·高良薑》:“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高良薑》:“〔釋名〕蠻薑。 高良姜gāo liáng jiāng旧时卖花业谓紫罗兰花。《切口·卖花》:“高良姜: 紫罗兰也。俗呼墙头草,花作紫色。” 高良姜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祛寒药。出《名医别录》。见《安骥集药方》。又名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茎。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 洗净,切段或切片, 晒干。生用。主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辛, 温。入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 健脾止痛。《养耕集》:“解心气痛, 暖中。”主治: ❶肚腹冷痛, 与香附、半夏、厚朴、生姜等配伍。 ❷宿草不转, 与附子、肉桂、豆蔻、苍术、槟榔、黄芪、甘草、生姜配伍, 如灵应散(《牛经大全》)。牛、马15~30克; 猪、羊3~9克。为末或煎汤灌服; 研末调敷外用。胃火亢盛者忌用。本品含挥发油, 油中主含桉叶素(cineole)、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等;还含高良姜素(galangin)、山柰素(kaempferide)、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等黄酮类及高良姜酚(galan-gol)等。煎剂在体外对各型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0.75%以下的水煎剂, 对豚鼠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 高良姜药名。出《名医别录》。又名良姜、蛮姜、小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茎。产广东、广西、台湾等地。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祛风,止痛。治胃脘冷痛,霍乱吐泻,噎嗝反胃,嗳气吞酸,宿食不消,痢疾,瘴疟,寒疝,产后瘀血腹痛,风寒湿痹。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含桉叶素,桂皮酸甲酯等。还含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黄酮类及高良姜酚等。根茎亦含姜黄素等二苯基庚酮类成分、α-香附酮、姜辣素、豆甾醇葡萄糖苷等。煎剂在体外对各型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浸出液灌胃可提高犬胃酸排出量。提取物可抗胃溃疡、止泻,还能保肝利胆。挥发油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提取物可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并可镇痛。高良姜可使鼠伤寒沙门菌发生诱变。 高良姜gāo liáng jiāng《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高良姜(61)。药名。 【基原】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茎。 【别名】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药志》),海良姜(《药材学》)。 【性味】辛,温。 ❶《别录》:“大温。” ❷《本草拾遗》:“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❶《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❷《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功用主治】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❶《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❷《药性论》:“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❸《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❹《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❺《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骰子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❻《珍珠囊》:“温通脾胃。” ❼《滇南本草》:“治胃气痛,肚腹疼痛。” ❽《本草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❾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❿《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⓫《广东中药》:“治寒疝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八分至一钱半;或入丸、散。 【成分】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1,8-桉叶素(桉油精,Cineole)、高良姜素(Galangin)、丁香油酚、高良姜酚(Galangol)、桂皮酸甲酯(Methylcinnamate。尚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山柰素(Kaempferol)、鞣质、脂肪、淀粉等。 【药理】 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高良姜水提取物和醚提取物能显著对抗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和大鼠盐酸损伤性溃疡。两种提取物都能显著对抗蓖麻油引起的腹泻,其水提取物还对番泻叶引起的腹泻有效。水提物有协同转氨酶升高作用。两种提取物还具明显利胆作用。高良姜水煎剂对豚鼠体外肠管低浓度兴奋,高浓度抑制。本品还有促进体外家兔小肠收缩力和犬的胃酸分泌及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 ❷镇痛:动物热板法和乙酸扭体试验中,高良姜的水提取物和醚提取物都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 ❸抑菌:体外试验高良姜煎剂对炭疽杆菌、α-及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及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白色)、枯草杆菌等有抗菌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❹其他:高良姜水提取物和挥发油对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均有抑制作用。本品还可增强耐缺氧能力。 高良姜ɡāoliánɡjiānɡ中药名。出《名医别录》。别名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 Hance 的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辛, 温。入脾、胃经。温中, 散寒, 止痛。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食滞。煎服: 3 ~ 6 克; 或入丸、散。本品含挥发油、高良姜素等。煎剂在体外对各型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高良姜 高良姜 高良姜高良姜,又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蛮姜。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Hance的根茎。载培者多在夏秋间挖取4~6年生的根茎,洗净,除去地上茎及须根,剥去残留的鳞叶,横切成长段,晒干。野生者多在5月以前采挖, 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支,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方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灰棕色至红棕色,中心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占直径的1/3。气香、味辛辣。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 本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能温脾胃,祛寒湿,行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反胃噫逆、疟疾、寒疝等证。用于寒客中焦,脘腹疼痛,喜暖喜按,舌苔淡白者,一般配用干姜或肉桂等辛热之品,增强止痛效果。如《和剂局方》的二姜丸,以本品配干姜,等分为丸服,能温脾暖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增进食欲,治疗里寒心脾疼痛。《千金要方》高良姜汤用本品配肉桂、当归、厚朴,治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而闷不可忍。如脾胃虚象明显者,可与人参、白术之类同用。如寒凝而气滞者,可与香附子同用,此即《良方集腋》良附丸。且可根据寒凝与气滞二种因素的主次轻重,调整二药的用量; 如寒凝而兼血瘀者。可配五灵脂以活血止痛; 若兼见热象者,可与黄连、白芍等同用,既清胃中郁热,又取辛温下气以止痛,寒热兼用,多有良效。高良姜用治寒疝腹痛,常与茴香同用。如李东垣的天台乌药散,罗天益的沉香桂附丸,王海藏的已寒丸,都在温阳祛寒,行气止痛药中,配伍高良姜,茴香二药,以治寒积小肠而发的疝气。凡反胃呕食之由于胃中无火者,也可采用本品。《世医得效方》安脾散即用本品为主药,配人参、白术、木香、陈皮等补脾益胃理气之品,治疗饮食过伤,积聚冷痰,扰动脾胃,不能消磨谷食,以致食罢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等证。《名医别录》谓本品又主霍乱; 《药性论》谓其疗吐泻,都是指饮食生冷或感暑中寒之证。《圣济总录》治疗霍乱呕吐不止之冰壶汤,即取本品一味为末,合大枣煎服。如吐泻急剧,脾肾阳气垂脱者,则必须与回阳救逆药同用。张洁古制有浆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则呕吐者,即以高良姜与干姜、附子、肉桂、甘草、半夏同用,以温里逐寒,回阳救逆。本品也用于脏腑虚寒引起的慢性泄泻、休息久痢,肠鸣腹痛,如《和剂局方》大已寒丸,用本品佐荜茇、干姜、肉桂。《本草汇言》用高良姜配补骨脂,加入理中汤内,为健脾温中之剂,以治老年虚寒久泄。此外,高良姜用于脾寒疟疾,常与草果或常山配伍,如《局方》的草果饮、常山饮,方中都佐用本品,祛除太阴寒湿。《续本事方》治诸寒疟疾, 则用高良姜、白姜各等分, 煅存性为末, 猪胆汁调服。综上所述,高良姜的临床应用,都是取其暖胃、温中、散寒的功效。如果胃火作呕,湿热泻痢,心虚作痛,以及阴虚有热诸证,均忌用。煎服,2.5~5g。 实验研究: 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成分是1,8-按叶素、桂皮酸甲酯; 尚有丁香油酚、蒎烯、荜橙茄烯等。根茎尚含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辛辣成分高良姜酚。根含泻下成分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 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则产生抑制,所含挥发油亦为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表明高良姜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 干姜 红豆蔻 ☛
高良姜 高良姜本品又叫良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茎。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断,晒干,生用。 高良姜根茎呈圆柱形,多弯曲而分支。长5~10cm,直径1~2cm。表面棕红色,有纵皱纹及波状环节。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棕色,较粗糙。有香气,味辛辣。 少阴人药。功能为暖胃止痛,宜燥。如《东医寿世保元》宽中汤,用本品配干姜、青皮、五灵脂、益智仁各5g等,治小便不利、湿病、水积、气滞、气痛、胸痛、腹痛等。 ☚ 半夏 白芍药 ☛
高良姜 高良姜蒙古名乌兰—嘎、嘎玛尔、东拉。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秋采挖,除去须根及地上部分,切片,晒干。 本品味辛、甘,性温、涩、锐、燥、浮;有调理胃火,开胃,消食,祛巴达干赫依,收敛脓、痰,强壮身体之功效。用于 ❶精华、糟粕不消化吸收,恶心,不消化病,胃火衰败: 与石榴、肉桂、豆蔻、荜拨等配用。 ❷肺脓疡: 与紫铜炭配用。 ❸肾寒,腰腿疼痛,身体衰弱,阳萎:与雪哈蟆、五根、三子、菥蓂、寒水石等配伍,制滋补油剂用。 ❹巴达干赫依性巴木病:与五味清浊散等配伍,制成十三味高良姜散用。 ❺胃寒性痞:与诃子配伍,制成二味诃子汤用。 ☚ 木香 干姜 ☛
高良姜 高良姜嘎玛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味辛、微甘,性温。功能温中,开胃。主要用于食欲不振,胃寒,寒证。 ☚ 山柰 干姜 ☛
高良姜 高良姜高良姜,维吾尔药物名克其克 胡林江。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 ficinarum Hance的根茎。我国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支,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方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灰棕色至棕红色,中心内皮环层纹明显,中柱占直径的1/3。气香、味辛辣。 本品性干热,味辛。功能生干生热,驱寒燥湿,温胃消食,散气止痛,开通阻滞,补肾壮腰,填精壮阳等。主治湿寒性体液或黏液质性各种疾病,如胃脘虚弱,腹脘酸痛,腰腿寒痛,肠道梗阻,精少阳痿等。 ❶治阳痿:将适量高良姜粉与适量牛奶同服。 ❷增强性欲:高良姜粉3.4g与适量山羊奶同服。 ❸消除蝴蝶斑:适量高良姜粉与水或橄榄油调成敷剂外用。 ❹治口臭:取少量高良姜放在口腔内含用。 ❺治咳嗽:失音、气喘、喉炎,取适量高良姜粉与蜂蜜同服。 内服2—3 g,外用适量。本品对心脏和胸膜有害,并对热性气质者引起头痛,矫正药为檀香、天竺黄、鸡汤和洋茴香;本品还有闭尿的副作用,矫正药为西黄耆胶。若本品缺货,可代用等量丁香。本品可入小丸、蜜膏、消食膏、爽心膏、舔剂、果浆、散剂、软膏、敷剂等制剂。 实验研究: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按叶素、桂皮酸甲脂;尚有丁香油酚、派烯、荜澄茄烯等。根茎尚含高良姜素、山柰素、山柰粉、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辛辣成分高良姜酚。根含泻下成分5-羟基-7-(4-羟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则产生抑制,所含挥发油亦为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高良姜对炭阻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 白胡椒 大高良姜 ☛ 00025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