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1977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考试制度,通过严格考试和择优录取的学生,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都较好,保证了高校的学生质量。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办了少年班,招收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少年入校学习,首期招收学生21名。1978年,全省各高校开始恢复并评定教师职称工作,首批确定和提升了教授35人,副教授342人,讲师2300人。在恢复和建立学位制度中,经国务院批准,全省高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专业点11个,指导博士生的导师18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0个,授予单位的学科、专业点29个;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校18所。
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为尽快适应安徽经济建设的需要,全省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1979年,对全省17处大学教学点、专科班分类进行了调整。通过调整,有8处教学点、专科班作了收缩,9处改办为专科学校和大学分校。1983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振兴安徽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安徽的高教事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克服目前人才短缺的状况;要加强领导,增大投资,广开门路,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省教育厅提出了“挖潜、改造、扩充”的发展方针,扩大了老校规模,改造和新建了部分专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由于注重了高校内涵的改造,实行了国家计划、委托培养、自费生三种招生形式,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结构调整上,逐步对高校布局和系科专业点进行了调整。把学科齐全,师资力量较强、仪器设备较好的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确定为省属重点院校;新建了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两所工科院校;将马鞍山、铜陵两所师专改为商业、财经专科学校;安徽农学院皖北分院改为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撤并皖南农学院,并在该校的基础上由国家烟草总公司投资兴建合肥经济技术学院;批准筹建了安徽交通专科学校。同时,在合肥、淮南、蚌埠、芜湖、马鞍山、六安等城市相继建立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联合大学,使全省16个地市均有一所以上的高等学校。1988年,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对省属部分高校进行了充实整顿工作。在充实整顿中,经国家教委批准,撤并了蚌埠食品专科学校。1985年以来,优先扶持和发展部分短缺专业,增设了26个本省急需的工科、财经、政法和应用文科类专业。到1991年,全省高校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已上升到17%,师范类下降到48%,农林类占4.6%,医药类占11.2%,财经类占12.1%,全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层次结构渐趋合理和优化。
到1992年,全省普通高校数由1978年的21所增加到36所(其中省属高校由1978年的13所增加到27所);本、专科在校学生6.59万人(其中省属高校4.3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5.9%,(其中省属高校在校学生数平均年增长率为7.6%);在校研究生1785人(其中省属高校在校研究生264人)。1949年以来,全省高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7.6万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全省高等学校现共有教职工2.7万人,专任教师达1.14万人,教授515人,副教授2663人,讲师4227人。其中省属院校有教职工1.48万人,专任教师6938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82人,副教授1557人,讲师2419人。现开设本、专科专业327种(其中省属院校185种),专业点563个(其中省属高校383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155个。1986年以来,省教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校举办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学习班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各高校通过在岗学习、举办助教进修班、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和送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现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年龄和专业结构渐趋合理并具有一定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办好高等学校提供了重要保证。
全省高校现有实验室1100个,仪器设备总值达3.2亿元,其中价值2万元以上的精密仪器1935台(件),总值为1.2亿元。省属院校仪器设备总值为9377.5万元,其中2万元以上的精密仪器405台(件),总值为3100万元。全省高校图书资料达3.88万种,903万余册,其中省属院校为808万册。到1992年,省属院校校舍面积为152.9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37.6平方米。
全省高校根据中央关于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两个决定的精神,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大力开展以技术应用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1978年以来,全省普通高校共承担国家、中央部委、省市和大中型企业单位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1.1万项,鉴定成果1500多项,其中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97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成果达65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32项,转让开发成果达1600多项,仅“七五”期间就转让科研成果856项,获纯收入1001.95万元,居全国第11位;出版专著930部,发表学术论文2.13万篇,其中国外学术刊物发表208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