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气压对血液的影响
高气压对血液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1899年就有人观察到长期在气压超过2个ATA下工作的沉箱工人,有贫血现象。随后,在空气潜水和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并且,气压愈高、暴露时间愈长或在短期内重复暴露的次数愈多,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愈明显。一般,离开高压环境2~3天后即可恢复正常。在饱和潜水中,如果呼吸气体中的氧分压超过常氧值,则同样可见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下降,尤其在最初2~3天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可维持一周左右,然后又慢慢趋向正常值。对于高气压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机体处于高气压-高分压氧下,由于血液中氧含量增加,作为体内运载氧的红细胞,需要量减少,部分地被储存于脾脏内。储存的红细胞脆性增加易于破坏。血液中胆红素、尿胆素原的明显增加就是破血亢进的证据。近年来,也有人认为,破血亢进主要是由于红细胞膜基质中的不饱和类脂质过度氧化所造成。有人假设,当机体处于高分压氧下,肾脏的氧供应增加,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在家兔和人体上进行实验证实,动物或人处于高气压-高分压氧中,经过一昼夜,血液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计数呈平行性下降,说明肾脏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这可能也是高气压下红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破血增加和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至一定程度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促进造血功能。在高气压下,外周血液中发现有网织红细胞,骨髓血象中可见红细胞象右移,这可能就是反馈作用的结果。此外,在一些氦氧或氮氧模拟饱和潜水中(氧分压为0.35~0.44ATA)观察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这可能归因于尿量增多、轻度失水和血液浓缩所致。由此可见,潜水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氧分压虽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也应考虑到体内其它变化,如体液改变对血液学检查结果的影响。
白细胞的变化 在高气压下,白细胞总数一般是增加的。白细胞分类可见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增加,而淋巴球则减少。也有报告指出,仅有白细胞总数增加,而分类变化不大。通常,白细胞的变化在离开高气压环境24~48小时之后恢复正常。近年来,在一些饱和潜水中发现白细胞有轻度的一过性下降倾向。关于高气压下白细胞变化的机制研究不多,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造血机能亢进的结果; 有的认为是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
血小板减少 不论是动物或人,在弹跳式潜水后或饱和潜水减压后,均一再被观察到循环血小板量的减少。这种现象,通常在潜水后24~48小时内即可看到,一般在潜水后第三天降至最低值,然后又逐渐回升。减少的血小板量平均约为20~30%,个别甚至超过50%。重复暴露可使血小板进一步减少,恢复的时间推迟。有的材料指出,在潜水后48~72小时,血液中巨血小板明显增加,这是新血小板释放的一个标志。利用51Cr等测定,血小板的生存时间未见任何变化。关于潜水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加压的影响。由于加压(又在密闭环境中),精神、躯体的应激可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导致循环血小板量减少。二是减压的影响。在减压过程中,血小板被吸附、聚集在隐性气泡的周围:同时,血小板的粘着性增加,因而引起末梢血液中血小板的减少。一般认为,减压的影响是主要的。业已证实,使用某些抗凝药物,可预防血小板减少。
其它 随着饱和潜水技术的日益发展,潜水深度越来越大,潜水时间越来越长,因此,高气压对血液中的其它一些参数,例如血清酶、血液皮质类固醇、血糖、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因子等的影响,也日益引起重视。由于采用的呼吸气体不同,暴露的压力和时程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尽一致。然而,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大多数未见重要的变化。少数有变化者,有的呈一过性,有的虽有波动,但未最终表明任何确定的模式或倾向。例如,在饱和暴露的最初几天,血液中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及儿茶酚胺常升高,但若干天后或实验结束后,又可在短期内恢复到正常值。这些都被认为是机体对周围复杂环境因素中多种负荷所引起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