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山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山族Gaoshan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50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有2900余人散居在中国大陆。其中平埔人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东北平原和沿海地区,长期与汉族杂居、通婚。高山族内另分阿美人、排湾人、泰雅人、布农人、赛夏人、曹人、雅美人、鲁凯人、卑南人等。高山族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不同名称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今尚在使用的有13种,大致可概括为3个语群,即泰耶尔语群、邹语群、排湾语群。其共同特点是均为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黏着型语言。高山族无本民族文字。高山族舞蹈有雅美人的甩发舞、塞夏人的矮灵祭舞、阿美人的丰收舞等。高山族的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背篓球赛、刺球、竹摔、射猎、斗走、长跑、顶壶竞走、拉杆、斗力、拔河等。
高山族ɡāoshān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 高山族gāoshān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上。1990年住在大陆上的人口有2,909人。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崇拜多神和祖先。在高山族中,因地域、语言上的差别,又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雅美人等不同的称谓,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雅美人主要从事捕鱼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陆定居的高山族人民积极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0多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台湾当局称之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内部又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雅美人和散居台湾各地、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之别。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部差别较大。由于所处的自然条件及受汉族文化影响程度不同,各族群的社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平原地区的与汉族接近,山区的较为落后。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渔猎业为辅。饮食方面,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食,以猎获的禽、兽鱼肉及采集的野菜为副食。服饰方面,过去多以裸为美,仅以布幅遮挡阴部,后来多用麻布、兽皮、树皮布等制作贯头衣、无袖交领衣、胸衣、背心、长袖上衣、裙子等各式服装,喜欢用贝类、兽骨、鱼骨、羽毛等作装饰品,现在服饰面料已现代化,但式样上保留有许多传统特色。住房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等多种,一般呈长方形或方形,大多有门无窗。普通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精灵充斥宇宙万物,是超自然人间的神秘力量。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融合为一,主要有播种祭、平安祭、丰年祭、竹竿祭、大猎祭、飞鱼祭等。节庆期间,除宴食歌舞之外,还开展体育竞技、山地文化巡展、游艺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上。据1982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上有1,549人。在台湾的估计有近40万(1977年)。分*泰雅、*赛夏、*布农、*曹、*排湾、*阿美、*雅美、*卑南、*鲁凯、*平埔等部分人。其先民可追溯到三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左镇人”。主要来自祖国大陆沿海一带古越族与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 相互融合发展而成。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泰雅、曹、排湾三种语群。无文字。生产以农业为主, 渔猎为副。捕鱼在雅美人经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以社为聚居单位, 社的首领由全社社众推选。婚姻称为“牵手”, 一般行父系的一夫一妻制。阿美人还保留母系氏族制残余,世系随母系,财产由长女继承,男子入赘女家。衣服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也有用藤皮和椰树皮制成,还有用成串贝珠缀在麻布上的“贝珠衣”。排湾、鲁凯以百步蛇为图腾崇拜。人死后多行屋内葬。雅美人中至今尚存悬棺葬。有定期祭祀。能歌善舞。乐器有嘴琴、竹笛、鼻箫和弓琴, 以及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乐”。善于雕刻、绘画和刺绣,有优美的民歌古谣、神话传说。长期以来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 并共同反抗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历代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的山地、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内部有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和雅美等不同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高山族。人口约40万人。大陆上散居高山族人口为4461人(2000),其中男2418人,女2043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6人,大学本科158人,大学专科262人,中专201人,高中578人,初中1354人,小学1322人,扫盲班36人,未上过学19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86人,采掘业3人,制造业3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人,建筑业8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5人,金融、保险业3人,房地产业2人,社会服务业7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6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8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9人,专业技术人员2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6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85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8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高山语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较大,包括20余种语言,现在主要使用的有13种,分泰雅、曹、排湾3个语群。高山族地区,以“社”为聚居单位。“社”一般有60~70户,大的社有500~600户。每户少的5人,多的30~40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旱稻、粟、黍、芋、薯等6种农作物。 高山族 高山族高山族人口为40万左右。主要聚居在台湾省台湾岛的山地、东部沿海和兰屿岛上。使用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泰耶尔(泰雅)、邹(曹)、排湾3个语群,多达20种语言,现在仍在使用的有13种语言。不同名称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高山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天神、自然神和精灵妖怪。 ☚ 台湾省 高山族原住民的服饰文化 ☛ 高山族 047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40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山区及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2909人(1990年)散居于福建、北京和上海等地。有本民族语言,大体可分泰雅、曹、排湾三种语群。无文字。其先民可追溯到三万多年前旧石器后期的“左镇人”。主要来自祖国大陆沿海一带古越族与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相互融合发展而成。主要从事农业,兼事渔猎。以社为聚居单位,首领由社内群众推选。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崇拜精灵,盛行巫术占卜。杵舞是独具一格的民族歌舞。长期以来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并共同反抗外国侵略者和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 ☚ 畲族 拉祜族 ☛ 高山族 高山族Gaoshanzu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区以及其它一些岛屿上,小部分散居在上海、北京、武汉、福建等省、市。人口约40万人,我国大陆有高山族同胞约2 900人(1990年)。因地区和语言的差异,高山族内部又有阿美人、泰雅人和排湾人等不同称呼。高山族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人民对于台湾少数民族的泛称。其祖先是百越的一部分,是台湾最早的居民。使用高山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以来,高山族和其他各兄弟民族一起,共同把台湾开辟为美丽富饶的宝岛,并英勇抗击了外来侵略,对于祖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山族的服装大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包头巾、裹腿布等。妇女穿有袖或无袖短上衣、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裤子或裙子。妇女会染织各种彩色麻布,喜欢在衣襟、衣袖、头巾、围裙上面绣上纤巧精美的刺绣。有的地区有断齿、文身、黥面的习俗。高山族以“社”为聚居单位,“社”一般有六七十户。每户少的有五六人,多的有三四十人。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群集一起欢歌笑舞。有许多优美的民歌、古谣、神话和传说。杵乐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音乐。高山族人民还精于雕塑和绘画。一些地区的高山族居民在各种生活用具、装饰品以至住房的门楣、门槛、壁板和独木舟上,都雕刻上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其中有人物、动物、花卉和各种几何形纹饰,反映出他们的劳动、狩猎和社会生活。 ☚ 哈萨克族 瑶族 ☛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山地和东部沿海。人口约400000人。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源于古代闽越。祖先从祖国大陆迁去,以农业为主,信奉原始宗教。17世纪后,汉民大量迁入台湾,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现分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生活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 高山族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最早居住在台湾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上。据1982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上有1,549人。在台湾的估计有40万人 (1977年)。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泰雅、曹、排湾3种语群。无文字。生产以农业为主,狩猎、捕鱼为副。以社为聚居单位,社的首领由全社社众推选。婚姻称为“牵手”,行父系的一夫一妻制。衣服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也有用藤布和椰树皮制成。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定期祭祀。能歌善舞,乐器有嘴琴、竹笛、鼻箫和弓琴,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杵乐”。善于雕刻、绘画和刺绣,有优美的民歌、古谣、神话传说。 ☚ 特立尼达多巴哥人 高棉族 ☛ 高山族Gaoshan (or Kaoshan)ethnic minority—living in Taiwan Province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40万(1977年),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西部平原及兰屿岛上。在外,祖国大陆共有2909人 (1990年)。因住地与文化特征的差异,内部又分※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不同名称。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中又可分成3大语团:泰雅语团;曹语团;排湾语团。据考古资料证实,其先民在台湾的历史可追溯到3万年以前旧石器晚期的※“左镇人”,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祖先,后来也有部分从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迁入,相互融合。三国时称“山夷”,隋唐至元称“流求土人”,明代称“东番”或“东番夷”,明末至清又陆续出现“番族”、“土番”、“生番”、“熟番”、“平埔番”等名称。日本侵占台湾时又改称“蕃族”、“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遍称高山族。以社为聚落单位,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为主,但在阿美人中还保留母系社会残余,盛行男子入赘女家,世系随母系,家业由长女继承。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作物主要有稻、粟、芋、薯、豆类和瓜果蔬菜等,家畜有牛、猪、鸡、犬等。居于山地的高山族,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比重,是男子一项经常性活动。居住在兰屿岛的雅美人则以捕鱼为主,农业(种芋)为辅。家庭手工业有纺织、制陶和竹、木、藤器加工。传统衣服以麻布或兽皮制成,式样各地有别。过去有文身黥面、缺齿、穿耳、拔毛、束腹等习俗。每逢春播秋收、喜庆节日都举行盛大歌舞,乐器有咀琴、鼻笛、弓琴等,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律。善长绘画、雕刻,富有艺术创造才能。虽无本民族文字,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相信人死灵魂不灭,盛行祖先崇拜。遇有重大行为或染疾,习惯占卜(鸡卜、鸟卜、水卜、草卜等)以问吉凶。富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1930年10月27日反抗日寇暴行的“雾社起义”,举世闻名。 高山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因比汉族更早生息在台湾,故被称为土著民族,或称原住民、先住民。又因大部分住在山地,故亦被称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也有一部分居住于平原,被称为平地山胞。主要居住在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人口约30余万人。此外,约有10万已汉化的高山族平埔人未计在内。 大陆也有少数散居(1982年人口普查为1549人)。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等不同的名称。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旧称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泰雅、曹、排湾3种语群,但都有共同的特点。没有本民族文字。其族源可追溯到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台南“左镇人”。一般认为主要来自大陆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融合了少数来自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居民而形成的。历史上的名称不一。《后汉书》称东夷,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称山夷,《隋书》称流求土人,明代陈第《东番记》称东番,清代官方文献称土番、番族,日据时期称蕃族或高砂族。1945年以后称高山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务院正式公布使用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雅美人则主要从事捕鱼。以社为聚居单位,社的首领由全社社众推选。婚姻称为“牵手”,一般实行父系的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部分阿美人还保留母系氏族制残余。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和仪式。服装具有本民族特色,妇女喜佩各种装饰品。有墨齿、纹身、黥面等习俗。文学艺术丰富多彩,能歌善舞,乐器有嘴琴、竹笛、鼻箫和弓琴。善于雕刻、绘画、编织和刺绣。有优美的民歌古谣、神话传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