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髋关节脱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髋关节脱位

病名。即股骨头与髋臼构成的关节的脱位。以髋关节肿胀、积血、疼痛、功能丧失为主要表现。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髋关节脱位,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疾病。

髋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hip joint

股骨头脱离髋臼窝,叫髋关节脱位。可因杠杆作用或强大传导暴力而引起,如由高处坠下、车撞、塌倒压伤等。分为后脱位、前脱位、中心脱位等。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下肢位置改变,髋关节活动障碍等。X线平片可确诊。治疗:需在麻醉下牵引后复位,复位后须固定于功能位,然后可酌情锻炼。

髋关节脱位kuānɡuānjiétuōwèi

病名。即股骨与髋臼构成的关节脱位。以髋关节肿胀、积血、疼痛、功能丧失为主要表现。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髋关节脱位, 是一种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疾病。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

由于髋臼深,股骨头与髋臼之间有圆韧带相连,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和丰厚的肌群,故其结构十分稳定,不易脱位,但如一旦脱位,则说明损伤外力相当强大。一般可分为: 前、后及中心脱位三种类型。股骨头脱位后位于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联线(Nelaton’s line) 之前者为前脱位;反之,为后脱位,向盆腔方向脱位者,为中心脱位。髋关节前脱位 在三种类型中最为少见,约为后脱位的10%。当股骨强力急骤外展并外旋时,大转子顶撞髋臼上缘,以此为支点形成杠杆作用,迫使股骨头向前方脱出,或当股骨外展、外旋位,外力由体侧向内下方直接作用于大腿近端亦可造成。股骨头脱出后,如停留于闭孔处,称为闭孔型或低位型,如向上移位于耻骨上枝水平,称为耻骨型或高位型。股骨头多由髂股韧带与耻股韧带之间的薄弱区脱出,同时有关节囊和圆韧带的撕裂。
患肢呈外展、外旋和稍屈髋的典型畸形,并较健侧长。于髋前方多可触知股骨头。股动脉搏动明显,髋关节功能丧失,被动活动时引起疼痛和肌肉痉挛。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确诊。应尽早在麻醉下复位,病人仰卧,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握住小腿上段,屈膝,沿原畸形方向用力牵引,术者用手将股骨头向髋臼方向推挤,同时令助手在牵引下内收患肢,常可听到或感到股骨头纳入髋臼的弹响,畸形当即消失。手法复位失败者,不宜多次重复,应行切开复位,宜用前切口。复位后行患肢皮牵引4周,8周后开始承重行走。
髋关节后脱位 在髋脱位中最多见。当在屈髋位时,外力使大腿急剧内收并内旋,股骨颈前缘抵于髋臼前缘形成一个支点,因杠杆作用迫使股骨头向后上方脱位。或当屈髋时,外力自前方作用于膝部,或自后方作用于骨盆,均可使股骨头向后脱位。
股骨头多由髂股和坐股韧带之间的薄弱区穿出,后关节囊和圆韧带撕裂,而前关节囊和髂股韧带多保持完整。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和缩短的典型畸形。大转子向后上移位,于臀部可触知股骨头。关节功能丧失,被动活动时出现疼痛和肌痉挛。正侧位或斜位X线片可证实诊断及有无合并骨折。应尽早在麻醉下复位,病人仰卧于低处或地上,一助手下按固定骨盆,术者面向病人头端,弯腰站立使患肢髋、膝各屈90°,将患足抵于术者会阴部,用双手交握于病人小腿上端,用力垂直向上提拉常可感到弹响而复位,畸形当即消失。手法复位失败者不应多次重复,宜用后切口早行切开复位。复位后处理同前脱位。
髋关节中心脱位 介于前、后脱位之间。外力作用于大转子部,使股骨头直接撞击髋臼造成骨折,而头向盆腔脱位。主要为骨及软骨损伤,对关节破坏性大,而关节囊及韧带损伤轻微。症状及功能障碍均较轻,体征亦不明显,脱位严重者可发现患肢缩短,大转子不显,有屈伸,但无旋转活动。主要靠X线确诊。牵引复位是基本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合力牵引,一为沿股骨干纵轴的骨牵引,另一经股骨上端向侧方牵引,其合力与股骨颈纵轴一致。牵引中应尽早锻炼髋关节活动。8周去牵引,12周后承重行走。对未能复位的大骨折片应早期行手术复位及内固定。
髋关节陈旧性脱位 常将脱位超过三周者称为陈旧性脱位。治疗比较困难,应根据个别情况而定。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脱位数月的病人仍有手法复位的可能,但复位前对后脱位宜行1~2周骨牵引,复位时防止使用暴力,缓慢地使用松解手法,候充分松动后再行复位,以免发生意外损伤。对于手法复位失败而估计关节软骨面尚完整者,可行重力牵引或切开复位。过于陈旧者,如症状不重,能从事劳动,可不作处理; 否则可行转子下截骨术以改进功能。对部分老年病人可根据情况选用人工关节置换术。陈旧性中心脱位一般须行关节融合术。

☚ 骨盆骨折合并症   髋关节脱位合并损伤 ☛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系指股骨头与髋臼构成的关节发生移位。《灵枢·经脉篇》称髋关节为“髀枢”。髋关节脱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称“胯骨从臀上出”和“胯骨从档内出”。这是把髋关节脱位分为后脱位(臀上)和前脱位(档内)两种类型。《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则称为“脚大腿根出臼。”《普济方·折伤门》用粘膝征来鉴别髋关节前脱位和后脱位。《救伤秘旨》云:“夫两腿环跳骨脱出者,此最难治之症也,足短者易治,足长者难治。”这里分“足短者”即后脱位,“足长者”即前脱位。古代医家对髋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环跳者,髋骨外向之凹,其形似臼,以纳髀骨之上端如杵者也。”“因跌打损伤,或踒垫挂镫,以致枢机错努。”
髋关节脱位多因间接暴力所造成,如车祸、堕坠、塌方等,亦可发生于屈髋位如自高处跳下、骑马跌倒等,足或膝着地而致脱位。临床可分后脱位、前脱位、中心性脱位,而以后脱位多见。
髋关节后脱位 多由传达暴力引起,当髋关节处于屈曲位时,外力使大腿急骤内收并内旋,使股骨头前缘抵于髋臼前缘而形成支点,股骨头因受杠杆作用而离开髋臼,冲破后关节囊而向后上方脱位。有时可合并髋臼后缘骨折或股骨头骨折。伤后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缩短畸形,患侧臀部隆起,并可触到脱出的股骨头。在作外展、外旋动作时呈弹性固定。粘膝征阳性(伤侧膝部靠在对侧大腿上)。《普济方·折伤门》云:“凡辨腿胯骨出,……如粘膝不能开,便是出向外。”常用的复位方法有:
(1) 拔伸足蹬法(蔺氏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云:“凡胯骨,从臀上出者,可用三两人,挺定腿拔伸,乃用脚入。”《伤科汇纂·环跳骨》云:“如左出臼, 令患人仰卧于地,医人对卧于患人之足后,两手将患脚拿住,以右足伸牮患人胯下臀上,两手将脚拽来,用足牮去,身子往后卧倒,手足身子并齐用力,则入窠臼矣。”此法令患者仰卧,医者两手握患肢踝部,用一足外缘蹬于坐骨结节及腹股沟内侧(左髋脱位用左足,右髋脱位用右足),手拉足蹬,身体后仰,协同用力,两手可略将患肢旋转,即可复位。
(2) 回旋法(钱氏法)。《伤科补要·臀骱骨》云:“若出之,则难上,因其膀大肉厚,手捏不住故也。必得力大者三、四人,使患者侧卧,一人抱住其身,一人捏膝上拔下,一手揿其骱头迭进,一手将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再令舒直,其骱有响声者,已上。”此法令患者仰卧,助手以双手按压双侧髂嵴固定骨盆,医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手以肘窝提托其腘窝部,在向上提拉的基础上,将大腿内收、内旋,髋关节极度屈曲,使膝部贴近腹壁(大膀曲转,使膝近其腹),然后将患肢外展、外旋、伸直(再令舒直)。在此过程中,其骱有响声者,复位即告成功。因此法的屈曲、外展、外旋、伸直是一连续动作,形状恰似一个问号“?”或反问号 “” ,故亦称画问号复位法。
(3) 屈髋拔伸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复位方法。患者仰卧,助手用两手按压髂嵴固定骨盆,医者面向患者,骑跨于屈髋屈膝各9的小腿上,用双前臂、肘窝部扣在患肢腘窝部,逐渐拔伸,使股骨头接近关节囊破裂口,在向上牵拉的同时,略将患肢旋转,促使股骨头滑入髋臼,感到入臼声后,再将患肢伸直。
髋关节前脱 位以杠杆作用外力为主。当髋关节因外力急骤过度外展时,大转子顶端与髋臼上缘接触,股骨头受杠杆作用而被推出髋臼,突破关节囊的前下方,移位于耻骨或闭孔部位,形成前脱位,偶可引起股动、静脉循环障碍,或伤及股神经。伤后患肢呈外展、外旋、伸直畸形,患肢较健侧长,在腹股沟处可触到股骨头。常用的复位方法有: (1) 屈髋拔伸法。患者仰卧于地上,一助手按住双侧髂嵴固定骨盆,另一助手屈曲其膝关节并握住患肢小腿,在髋屈曲、内收位渐渐向上拔伸牵引至屈髋90°位,与此同时,医者双手环抱大腿根部向外扳拉,将肩抵在患膝外侧向内推之,股骨头即可纳入髋臼。
(2) 反回旋法。其操作步骤与后脱位相反,先将髋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再内收、内旋,最后伸直患肢,即可复位。
对髋关节后脱位和前脱位,复位后可用砂袋或叠砖放在患肢两侧,维持患肢外展伸直位固定3周。若合并骨折时,固定时间相应延长。然后开始扶拐下地不负重步行,观察3个月后,如无股骨头坏死,则可弃拐步行。
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由传达暴力造成。外力作用于大转子传达于股骨头,直接撞击引起臼底骨折,如外力继续作用则可使股骨头向骨盆腔内移位。伤后,若股骨头移位不多者,多无特殊体征,移位严重者,可见患肢缩短、大转子内移,髋关节功能障碍。复位时,宜采用外展位骨牵引逐渐复位。复位后宜减轻重量维持牵引。牵引时间一般6~8周。
髋关节脱位的药物治疗,初期宜活血祛瘀,可内服活血止痛汤或肢伤一方,外敷消肿散、双柏散或活血散;后期则着重补益气血、强筋壮骨,内服可选用生血补髓汤、补肾壮筋汤、虎潜丸等。

☚ 指间关节脱位   陈旧性髋关节脱位 ☛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大多由间接暴力造成。如从高处跌下或担重物跌仆时,髋关节屈曲,肢体处于内收内旋位置,暴力从膝关节经大腿传至髋部,使股骨头冲击关节囊的后上方,导致后侧的关节囊破裂,股骨头从破裂处冲出,造成后脱位。如受伤时,髋关节屈曲,肢体处于外展外旋位置,暴力作用使股骨头冲击关节囊的前下方,导致前方关节囊破裂,股骨头从破裂处冲击,造成前脱位。受伤时,如果暴力作用于大粗隆的外侧,使股骨头冲击髋臼底部,则引起臼底骨折。骨折后,股骨头可连同髋臼的骨折片一齐向盆腔内移位,造成中心性脱位。
症状 均有明确的暴力损伤史。伤后髋部疼痛,功能完全丧失,由于部位较深,外表之肿胀可不大明显。不同类型的脱位,可有不同姿态的畸形。
后脱位的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肿胀和剧烈的疼痛,髋及膝关节稍呈屈曲,下肢呈内收、内旋、短缩畸形,髋部的外后侧臌大隆起,并可摸到圆而突起的股骨头,髋关节被动活动时呈弹性固定。前脱位的临床表现是,有严重的肿胀和剧烈的疼痛,伤肢呈屈曲、外展、外旋、增长畸形,在腹股沟部内侧可摸到股骨头,髋关节被动活动时,呈弹性固定。中心性脱位的临床表现为,髋部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伤肢活动功能障碍。如果股骨头移位不大,肢体可无特殊畸形;如果脱位较重,则除上述症状外,伤肢尚有缩短,大粗隆因内移而不易摸到,髋关节功能受限较重等表现。全身症状,可能出现晕厥,脏腑气机紊乱及瘀血发热等。中心性脱位可出现气血瘀阻于内的症状,如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
治疗 整复与固定: 后脱位的整复步骤是,伤员取仰卧位,一助手站在伤员健侧,用两手分别按住左右髋部,以固定骨盆;术者立于患侧,用两手握住伤肢腘窝部,在伤肢内收、内旋情况下屈髋、膝关节各90°,随之把伤肢踝部挟于自己的两大腿之间,同时屈曲两肘或一肘挎于腘窝,用力向上挎提,并稍加晃动,则股骨头可滑入髋臼内而复位。此时,摸不到股骨头,可将伤肢伸直,如无弹性固定,即提示复位成功。
前脱位整复的方法是,伤员取仰卧位,助手用两手固定两侧髋部;术者立于健侧,一臂挎伤肢腘窝部,屈髋、膝关节,将其小腿挟于大腿间,顺势将患肢向上提拉。则可使股骨头从耻骨和髋臼部分离,并借肌肉的收缩力而得以复位。另一手法是,令患者仰卧,术者用两手握患肢踝部,用一足的外缘蹬于坐骨结节及腹股沟部(右髋脱用右足,左髋脱用左足),足底抵住股骨头,手拉足蹬,徐徐用力,拉得松动后,两手将患肢内收,同时足向外支顶股骨头,即可复位。
中心性脱位的整复手法是,本脱位除有股骨头向内脱位外,还有髋臼底骨折。所以,为避免造成骨折片再移位,不宜采用手法整复。
复位后卧床护理3周,固定期间可练习踝关节的活动及股四头肌的舒缩锻炼。并在大腿部、臀部、髋部、腘窝部、腹股沟部、腰部等处进行按摩,以促进气血运行。解除固定后,在不使患肢负重的原则下练习髋、膝关节活动。一般3个月后方可下地持重锻炼。

☚ 肩关节脱位   护理学 ☛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是指股骨头与髋臼构成的关节发生移位。髋关节脱位多因间接暴力所造成,如车祸、堕坠、塌方等,亦可发生于屈髋位如自高处跳下、骑马跌倒等,足或膝着地而致脱位。临床可分后脱位、前脱位、中心性脱位,而以后脱位多见。
(1)髋关节后脱位:多由传达暴力引起,当髋关节处于屈曲位时,外力使大腿急剧内收并内旋,使股骨头前缘抵于髋臼前缘而形成支点,股骨头因受杠杆作用而离开髋臼,冲破后关节囊而向后上方脱位。常用的复位方法有:
❶拔伸足蹬法。
❷回旋法。
❸屈髋拔伸法。
(2)髋关节前脱位:以杠杆作用外力为主。当髋关节因外力急剧过度外展时,大转子顶端与髋臼上缘接触,股骨头受杠杆作用而被推出髋臼,突破关节囊的前下方,移位于耻骨或闭孔部位,形成前脱位,伤后患肢呈外展、外旋、伸直畸形,患肢较健侧长,在腹股沟处可触到股骨头。常用的复位方法有:
❶屈髋拔伸法。
❷反回旋法。
对髋关节后脱位和前脱位,复位后可用砂袋或叠砖放在患肢两侧,维持患肢外展伸直位固定3星期。若合并骨折时,固定时间相应延长。然后开始扶拐下地不负重步行,观察3个月后,如无股骨头坏死,则可弃拐步行。
(3)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由传达暴力造成。外力作用于大转子传达于股骨头,直接撞击引起臼底骨折,如外力继续作用则可使股骨头向骨盆腔内移位。伤后,若股骨头移位不多者,多无特殊体征,移位严重者,可见患肢缩短、大转子内移,髋关节功能障碍。复位时,宜采用外展位骨牵引逐渐复位。复位后宜减轻重量维持牵引。牵引时间一般6—8星期。

☚ 指间关节脱位   膝关节脱位 ☛

髋关节脱位kuān guān jié tuō wèi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