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霉菌感染
霉菌的深部感染侵犯骨胳造成骨霉菌感染,这种感染较少见。诊断及治疗均困难。近年来随着对霉菌感染的深入研究,本病的发现率有增高的趋势,预后亦较佳。许多霉菌可以引起骨与关节感染,除放线菌病外,常见的有皮炎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隐球菌病、孢子丝菌病及足肿病等。这些霉菌均寄生在土壤中,芽生菌及球孢子菌病均因吸入土壤中的芽孢所致,有少数亦可能由皮肤破口进入。尚未发现有人与人之间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传染。骨胳病变为血原性,亦可经淋巴蔓延,但少见。好发年龄为20~50岁。但任何年龄均可得病,过去强调有一定的流行区域,但现在发现许多地区均可有此病。足肿病好发于赤足劳动者,在热带地区多见,常有被土壤污染的木刺刺伤病史。
病理变化主要为肉芽肿性病变,病变处骨小梁坏死、液化,产生脓肿,穿破软组织发生瘘管。显微镜下见肉芽肿中有组织细胞,类上皮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成纤维反应明显、并有巨细胞,其中往往可以发现霉菌。
临床表现在芽生菌病及球孢子菌病开始时均有呼吸道感染的表现,症状很快消失。数周之后,病人产生过敏反应,症状又起,发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大部分病人症状又逐渐消失,少数病人产生骨与关节的炎症性病变。病变部位肿、痛、发红、但不如化脓性感染那么明显与急骤,以后红肿溃破,产生不易愈合的瘘管;足肿病主要侵犯足部,但手部及其它部位亦有报告。在刺伤部位先出现硬结,以后化脓溃破,经久不愈,可深及肌腱及骨,但疼痛较轻,在早期并不影响病人行走。
X线检查见芽生菌病及球孢子菌病的X线表现相似,好侵犯长骨的骨端和骨突(胫骨结节,踝、髂骨)的松质骨中。有人认为,这是因球孢子菌喜寄生在红骨髓中的结果。病变为溶骨性破坏,边界较清楚,骨膜反应不明显且很少形成死骨,可以穿入关节,而且易破坏承重的软骨,这是与骨结核不同之处。
芽生菌病及球孢子菌病诊断较为困难,可进行皮肤试验及血清试验,最重要是自病灶中找到霉菌,就不难作出诊断。应与结核、化脓性骨髓炎作区别。
治疗可用两性霉素B及2-hydroxystilbamidine,疗效良好。用两性霉素B时应注意毒性反应。外科治疗包括脓肿引流,病灶刮除及病灶切除术,根据具体病情需要及可能选择使用,严重的足肿病患者,应考虑作截肢术。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死亡率现已大大下降,但仍应及早诊断及治疗,以减少病废及降低死亡率。
骨霉菌感染
骨霉菌感染包括放线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孢子丝菌病等。通常由软组织原发病灶蔓延至骨。X线表现与骨结核和骨化脓性炎症相似。
骨放线菌病 好发于头、颈部软组织,肺和大肠次之。病变可累及邻骨; 如口腔和颈部感染可波及下颌骨; 肺部感染向胸椎与肋骨蔓延;结肠、阑尾病变可波及骨盆和腰骶椎。骨内有多发脓肿,并于附近软组织中有炎性组织的窦道。脓肿内可找到黄色无定形的“硫黄颗粒”。
X线表现为虫蛀样改变和新骨形成。累及脊柱的病变不侵犯椎间盘,可与骨结核鉴别。多数病例对青霉素敏感,有时需加用链霉素、氯霉素或金霉素。抗生素剂量应大,时间应长,一般需4~6周,甚至数月。抗生素不能控制的多发脓肿需手术切除。
骨芽生菌病 本症非常罕见,骨病变可继发于邻近软组织感染或为血源性。直接涂片、培养、皮肤试验和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 二性霉素B和羟二䏲脒对本症有特效。
骨球孢子菌病 吸入本霉菌后于肺部发病,再播散至骨。儿童罕见。治疗可用二性霉素B。有可能时切除病灶。
骨孢子丝菌病 本症多为园艺工人的职业病。小儿罕见。开始为皮肤病变。骨病变为血源性。二性霉素B及碘化物治疗有效。骨病变可行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