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
任何恶性肿瘤,不论癌或肉瘤均可转移至骨内,称为骨转移瘤。骨转移瘤以癌为多见,约占85~90%,肉瘤仅占10~15%。乳腺癌发生骨转移者最多,以下顺序为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和肾癌等。消化系统癌发生骨转移者较少见。此外,成神经细胞瘤、各种肉瘤、白血病、何杰金病等所产生的骨转移瘤亦不少见。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与骨髓的造血功能有密切关系,多集中发生在躯干骨,肱骨和股骨较少,而肘和膝以下的骨质内很少有转移瘤发生。肿瘤向骨内转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❶直接侵犯: 恶性肿瘤直接向邻近骨侵蚀蔓延,使骨发生破坏,如脊索瘤侵及颅底及脊柱,肺上沟瘤侵蚀肋骨等。
❷血行转移:最多见,肿瘤栓子脱落于血循环,可经血行转移至全身任何部位。
❸淋巴转移: 如乳癌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同侧肋骨、肱骨及胸骨等。肿瘤栓子由淋巴经胸导管入血循环而发生骨胳转移。骨转移瘤的主要症状,为日益加重之深层疼痛。由间歇性、逐渐转为持续性。此外,尚有脊髓截瘫、神经根刺激痛和由病理骨折引起的症状。多数患者尚有不同程度的癌性恶液质和贫血。
X线表现:骨转移瘤一般可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三种,以溶骨性最多见,成骨性及混合性均少见。前列腺癌、鼻咽癌及膀胱癌之转移,均可为成骨性; 乳腺癌之转移比较特殊,约10%为成骨性,另10%为混合性,其余为溶骨性;其他肿瘤之骨转移多为溶骨性。
溶骨性转移瘤常为多发,表现为单纯溶骨性破坏,如病变发生在骨干或干骺端,开始在松质骨内呈虫蚀状骨破坏区,随病变进展,破坏区逐渐扩大,融合成大片状骨破坏区,边缘不规则,周围无硬化。骨皮质亦可遭侵蚀破坏,但周围软组织多不受累。病变可在一骨内广泛分布,亦可累及多骨。少数病例(如肾癌、甲状腺癌转移)可引起骨皮质膨胀及骨膜反应。单发性转移灶一般骨破坏范围较大,常并发病理性骨折,骨折后可出现少量骨膜新生骨。如病变发生于脊椎,常引起椎体广泛破坏及压缩骨折,但椎间隙多无改变。椎弓往往累及(X片-178A、B)。成骨性转移瘤常呈斑点状或棉球状密度增高,有时呈象牙样致密,其间的骨小梁紊乱、粗糙、增厚,甚至被遮盖而失去微细结构(X片-179)。有时骨膜下形成新骨,患骨体积增大。成骨性转移瘤较溶骨性者生长缓慢,症状轻微,病理骨折机会亦少,但有时转移广泛。混合性骨转移瘤兼有溶骨与成骨两种改变;有时,可于一骨内同时有溶骨性破坏与成骨性病变(X片-180);亦可有的骨为溶骨性、而另外的骨为成骨性转移。
本病鉴别诊断,首先须作系统性全身骨胳检查,以便明确病灶系单发或多发。单发性骨转移应与限局性骨破坏疾患进行鉴别。多发性者需与骨髓瘤等相鉴别。
骨转移瘤
骨转移瘤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通过动、静脉血循环,以及淋巴管转移到骨胳的继发性肿瘤。它不包括生长在骨胳附近而直接侵犯骨胳的肿瘤。任何癌和肉瘤都可发生骨转移,约占癌瘤病人1/4。常见的是乳癌、肺癌、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和宫颈癌。约有2/3乳癌、1/2前列腺癌、1/3肺癌、1/10胃肠道癌发生骨转移。血循环转移中,脊椎静脉系统是重要途径,后者位于硬脊膜和脊椎周围,无静脉瓣,且与上、下腔静脉相通。当胸腔和腹腔压力增加时血可逆流,给予癌细胞停留和转移的机会。因此,骨盆和脊椎转移瘤多见,从淋巴管转移到骨胳的较少。转移多与原发部位接近,如甲状腺癌多向颈椎、颅骨和锁骨转移,乳癌向胸椎和肱骨转移,前列腺和宫颈癌向骨盆和腰椎转移。病理检查腺癌居多,鳞癌较少。单靠观察癌细胞,很难判断来源。只有少数有特殊组织结构的转移瘤如有滤泡形成的甲状腺癌细胞,肾癌的透明细胞,成神经细胞等,可作诊断原发癌瘤的根据。临床比较多见。两性各有独特的癌转移,也因原发癌的发病率而有区别,但总数以男性较多。年龄以40~60岁患者居首位,60~70岁次之,小于40岁的较少,10岁以下儿童的骨转移瘤主要来自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的成神经细胞瘤。好发部位是躯干骨胳,占半数以上,以骨盆、胸腰椎、肩胛骨等较多。其次是四肢长骨,以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为主,很少发生在肘和膝关节以下。除肺癌可达手足骨外,肢端者罕见。成神经细胞瘤好转移至颅骨。一般单发较多;多发者发生于晚期,散在,或侵犯邻近骨胳。大部分病人有原发癌病史或症状,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出现骨转移。约有1/3病人无原发癌病史或症状,这类骨转移多来自肾、甲状腺和肝。主要症状为局部持续性痛,夜间加重。局部压痛明显,肿块发生较晚,深在者常不能触及。有时病理骨折为首发症状。位于脊椎者常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导致瘫痪和大小便障碍。周身症状逐渐出现或加重,如消瘦、贫血、乏力、食欲减退等。
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沉增快、血浆蛋白低且倒置。约1/10乳腺、肺、肾和肝癌患者血钙上升,血磷下降。前列腺癌骨转移则有酸性磷酸酶增高。在成骨型转移病变中碱性磷酸酶可增高。
X线片见有溶骨型和成骨型之分,前者居多,有时两者混合。甲状腺和肾癌转移呈溶骨型破坏,皮质和髓腔都有不规则溶骨,偶呈囊状,无膨胀,无骨膜反应,病理骨折多见。乳癌、肺和前列腺癌转移常呈成骨型阴影,骨致密无规律,皮质骨无膨胀,也无骨膜反应。唯在成神经细胞瘤转移中,常见骨膜反应。
凡有过癌瘤病史或在治疗期间,躯干或四肢近端某处疼痛,短期内不缓解者,应高度怀疑骨转移。X线检查在早期常是阴性,应在1~2个月内重复。同位素骨扫描可获得早期定位诊断。溶骨型病变应作穿刺活检。要结合临床和X线表现,同原发骨肿瘤或骨病鉴别:
❶溶骨型者应同单发骨髓瘤、网状细胞肉瘤、纤维肉瘤或骨巨细胞瘤鉴别;多发者需同多发性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相鉴别。
❷成骨型者有时要同成骨型骨肉瘤、尤文肉瘤、骨样骨瘤、硬化型骨髓炎、肢骨纹状肥大病等鉴别。
❸老年脊椎转移癌有时需同老年性骨质疏松区别。
除对症治疗外,以放射治疗、化学疗法为主。有的配合激素治疗,如乳癌者用睾丸酮,前列腺癌者用雌激素。大量黄体酮对肾癌转移有效。对合并症有时可配合手术,如病理骨折可作髓内钉固定或截肢术来解除痛苦。脊椎转移癌合并瘫痪者,应在全瘫以前作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前外侧减压术,加支具保护,以便进行放射治疗。
骨转移瘤是癌瘤的晚期表现,治愈者罕见,通过综合治疗可减轻症状,或可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