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稀疏
骨质稀疏是指骨总量减少,或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在正常成年人,骨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常形成生理性骨质稀疏。但是,如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至低于能够维持骨胳结构完整的程度,临床表现有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时,则骨质稀疏已成为一种病态。在组织学方面,骨的钙化、形态及化学成分是正常的,但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的量和厚度减少,骨髓腔增大。在血液生化方面,钙、磷、碱性磷酸酶一般正常,但钙呈负平衡。骨质稀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因素或疾病对骨胳作用所造成的综合征。临床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绝经后骨质稀疏 又称老年性骨质稀疏。人体骨不断地再塑造,即不断地进行骨吸收和骨形成,随年龄而变化。骨质稀疏是由于骨吸收占优势。目前对其发病机理还不很了解。从儿童到成人骨量是增加的,20~30岁骨量保持稳定,以后开始下降,约每10年骨量减少10~15%。临床上是否发生骨质稀疏,取决于成年时所达到的最大骨量,以及骨量的减少速度。妇女比男子骨量较少,而且骨量减少开始较早,进行较快,特别是停经后,所以妇女骨质稀疏的发生率比男子高。也有种族差异,黑人在任何年龄都比白人骨量大,因此黑人因骨质稀疏所致的股骨颈骨折发生率比白人低。有人认为肠道吸收钙减少也是骨质稀疏的发病因素。随年龄增长,活动减少也是骨质稀疏的因素之一。
骨折是骨质稀疏的主要临床表现。脊椎的压缩性骨折最常见,也可发生股骨颈、肋骨和桡骨下端骨折。许多病人发生骨折时无疼痛,也可有不同程度疼痛,大多于3~4周内缓解。脊椎压缩性骨折形成驼背和变矮。
骨量减少30%以上,X线上才能显示骨密度减低。骨质稀疏时,骨小梁的减少比骨皮质明显,故X线片以脊柱、骨盆、肋骨和股骨上端表现最明显。X线的早期表现为骨胳透光度增强,骨小梁减少,骨内膜吸收,皮质变薄。在脊柱、椎体成双凹变形,椎体前部塌陷呈楔形,颅顶部骨密度也可减低,颅缝附近骨密度相对增加,外板吸收变薄,鞍背及鞍底骨质吸收。定期用X线片测定右手第二掌骨中点骨皮质厚度及作髂骨骨活检,组织学定量测定骨小梁状态,可以动态观察骨皮质和骨小梁的变化。老年人主诉有长期背痛,X线显示脊柱骨密度减低,甚至有骨折,则应考虑本病的诊断,但应排除其他原因的骨质稀疏。骨质稀疏可以继发于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乳腺、卵巢、前列腺、甲状腺、肾及肺组织等恶性肿瘤转移到脊柱等,有时也可以表现为弥漫性骨质稀疏。软骨病在X线片上有时与骨质稀疏不易鉴别,通过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检查才可鉴别。但软骨病如与骨质稀疏并存,则往往只有骨活检才能诊断。病人发生急性骨折时需卧床休息3~4周,但卧床时间过长,由于废用,可使骨质稀疏加重。肥胖者应减轻体重至正常范围。女性激素可减少骨吸收,减轻骨质稀疏的发展,一般用乙烯雌酚每日0.1~0.2mg,或苯甲酸雌二醇1mg每周肌注1~2次,但不宜长期应用(9个月以上),因不使骨形成继发性减少,并且有增加子宫内膜发生癌的可能性。对长期饮食中钙含量不足的老年妇女,每日补充元素钙700~800mg,2~3年后骨量可增加。小量维生素D的补充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骨质稀疏伴有骨质软化症。降钙素没有肯定的疗效。
幼年性骨质稀疏 又称特发性骨质稀疏。这是8~14岁青春期儿童的少见病,男性比女性多见。全身骨胳包括手、足都有骨质稀疏,轻度外伤即可引起单个或多发性的长骨骨折。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正常,尿钙和粪钙增高,甚至可超过每天的摄入量。对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了解很少。幼年患骨质稀疏也可以继发于肝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及白血病等。成骨不全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由于普遍的胶原成熟障碍,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骨脆性增加,骨质稀疏,多发性骨折,并有蓝色巩膜,进行性耳聋,关节松弛,身材矮小等。婴儿成骨不全症常早期死亡,而晚发病例不一定有蓝色巩膜等特征性改变,有时与特发性骨质稀疏不易鉴别。本病无特殊治疗,应注意避免外伤引起骨折,一般在4~5年内自然倾向缓解。
废用性骨质稀疏 废用对骨胳及钙代谢有明显的作用。废用可引起高尿钙症,肠道吸收钙减少,钙呈负平衡。长期卧床可造成全身性骨质稀疏。局部废用,可引起局部骨质稀疏。
继发性骨质稀疏 皮质醇增多症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以引起骨质稀疏,后者所致的骨质稀疏与所用激素的剂型、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肾小管及肠道吸收钙减少,用维生素D每日1~2万IU是有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有时可产生严重的骨质稀疏,特别是在老年和病程较长的患者。肢端肥大症也可发生骨质稀疏,原因不明。骨质稀疏和骨质软化一样,是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这两种骨病可以同时发生。其他原因如胃切除术、肝病、长期用肝素治疗和维生素C缺乏等都可引起骨质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