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病名。即骨盆部位的骨折,是以局部疼痛、肿胀,会阴部、腹股沟部或腰部可出现皮下瘀斑,下肢活动和翻身困难,患侧下肢可有短缩畸形为主要表现的包括骶骨、尾骨、髋骨、耻骨、坐骨等部位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骨盆骨折pelvic fracture常由于挤压力或肌肉强力收缩所致。可分为三类: ❶骨盆边缘孤立性骨折,如髂前上棘、坐骨结节及尾骨骨折。骨盆环未累及,骨折块移位一般不大,无特殊治疗。 ❷骨盆环单处骨折,如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髂关节轻度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这类骨折多无错位,较稳定,只需卧床休息即可。 ❸骨盆环双处骨折,如前、后弓双重骨折等。 骨盆骨折ɡǔpénɡǔzhé病名。骨盆部位的骨折, 以局部疼痛肿胀, 会阴部、腹股沟部或腰部出现皮下瘀斑, 下肢活动和翻身困难, 患侧下肢有短缩畸形为主要表现, 包括骶骨、尾骨、髋骨、耻骨、坐骨等部位的骨折。参见骨折条。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骨盆由两侧髋骨(髂骨、耻骨及坐骨组成)和后方骶骨形成一骨环。两侧髂骨与骶骨形成骶髂关节,髋臼与股骨头形成髋关节,两侧耻骨藉纤维软骨构成耻骨联合。尾骨上连骶骨,不参予骨盆环,骨盆是躯干与下肢间的桥梁,有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也是骨盆内外诸肌的起止点。骨盆按其功能可分为前后二部: ❶后部为主弓,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故又名承重弓,骶骨是两侧主弓的汇合处。主弓又可分为股骶弓,由两侧髋臼向上通过髂骨加厚部,经骶髂关节达骶骨,此弓在站立时支持体重。坐骶弓,由两侧坐骨结节向上经髂骨加厚部,通过骶髂关节达骶骨,此弓在坐位时承受体重。 ❷骨盆前部为联结弓,两侧耻骨体及其上枝连接股骶弓,两侧耻骨下枝及坐骨枝连接坐骶弓。此两弓起到约束、稳定和加强两个主弓的作用。联结弓远不如主弓坚强,骨盆遭受暴力后,一般先折断联结弓,而主弓有骨折时,联结弓很少不发生骨折。 骨盆环 指示线自上而下依次代表股骶弓、坐骶弓及联结弓 任何直接冲击骨盆的外力均可引起骨盆骨折。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房屋倒塌及高处下坠等骨盆受外力的方向不同,由前后或左右而发生不同部位和程度的骨折。由于附着于骨盆上的肌肉猛力收缩引起撕脱骨折。由于产伤引起耻骨联合分离; 火器伤引起骨盆开放骨折等。骨盆骨折按骨盆环完整性受损程度可分为四型: Ⅰ型,即无损于骨盆环完整性的骨折。包括髂前上棘或下棘、坐骨结节、髂骨翼骨折、第五骶骨骨折或尾骨脱位,一侧耻骨单枝骨折;Ⅱ型,即骨盆环一处断裂的骨折,包括一侧耻骨双枝骨折、耻骨联合分离、一侧骶髂关节附近骨折脱位;Ⅲ型,即骨盆环两处以上断裂的骨折,包括耻骨联合附近两处骨折脱位(耻骨双枝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髂骨或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以及骨盆环多处骨折;Ⅳ型,髋臼骨折,包括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其中Ⅲ型骨折骨盆环失去稳定性,为不稳定骨折,而Ⅰ、Ⅱ、Ⅳ型的骨盆环仍稳定,故为稳定性骨折。 耻骨联合附近骨折或脱位最为多见,其次是骶髂关节附近骨折或脱位,髋臼骨折最为少见。 应首先了解受伤时间,暴力性质及伤后处理情况。因为骨折多由强大暴力引起,常并发其他部位损伤,故需注意有无休克,胸、腹、颅、脑及骨盆腔脏器和大血管损伤及其他部位的多发骨折等。疑有腹部脏器损伤,需要时应作腹腔穿刺。疑有泌尿系损伤时,作尿常规检查等,必要时留置导尿管。骨折局部有疼痛、压痛、肿胀、淤血和畸形。有移位的Ⅲ、Ⅳ型骨折常有患侧下肢短缩,Ⅲ型移位骨折由于骨折块连同下肢一齐向上移位,测量脐与患侧内踝间距常比健侧短,而髂前上棘与内踝间距与健侧相等,藉此可与单纯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或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髋臼骨折时髋关节活动受限并有活动痛,骶尾部骨折脱位者应常规作肛指检查。骨盆侧方或前后方挤压分离试验可引起骨折部剧烈疼痛。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一般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骶尾部骨折脱位在侧位片上容易显示。需要时摄骨盆斜位片。 鉴于骨盆骨折时合并损伤多而严重,故急诊处理时首先应及时治疗影响生命的合并损伤。骨折本身的处理原则是及时闭合整复并稳定骨折部 (包括卧床休息,骨牵引,骨盆吊带,骨盆夹板或髋人字形石膏等)。偶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 脊髓与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 耻骨枝骨折 ☛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儿童骨盆骨折较少,多由车祸造成。骨折后仍保持盆环完整者为稳定型骨盆骨折,包括髂骨翼骨折、耻骨或坐骨枝骨折、髂前上棘或坐骨结节骨骺分离、骶尾骨骨折。盆环两处以上骨折者为非稳定型骨折。骨盆骨折可并发盆腔内脏器官损伤。 伤后患儿不能行动,骨折部位肿胀、疼痛、瘀斑。骶髂关节明显移位者肢体不等长。合并盆腔内脏损伤时,则有尿道或膀胱外伤症状;盆腔内大出血者,可出现休克与肠麻痹症状。 稳定型骨折一般卧床休息3~4周。非稳定型骨折用骨盆吊带悬吊,若半侧骨盆向上移位,作该侧下肢滑动牵引,必要时健侧用长腿石膏裤作对抗牵引。盆腔内脏损伤者应按内脏急症处理,必要时手术探查与治疗。 骨盆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尿道损伤、膀胱破裂、肛门损伤、阴道和直肠撕裂或大血管以及坐骨神经损伤等,治疗时应同时处理,患儿来院后先行导尿、观察导尿管能否插入,尿中有否血液、下腹部有否包块,并观察有否扩大。若导尿管不能插入,应考虑为尿道断裂,进行修补,导尿管插入膀胱,如仅有血液而尿液极少,则为膀胱破裂。若下腹部包括扩大较快,且血红蛋白逐渐下降,可能为大血管破裂,应手术缝合。 ☚ 脊椎骨折 应力骨折 ☛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包括骶骨(八髎骨)、尾骨(橛骨)、髋骨 (胯骨、髁骨)、耻骨(下横骨)、坐骨(楗骨、交骨) 等部位的骨折。《伤科汇纂·部位》云:“髁骨、楗骨者,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又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两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髁骨; 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 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 骨盆的近侧由腰骶关节与第五腰椎相连,远侧由髋关节与两下肢的股骨头相连,故骨盆的负重支持作用主要通过后半个骨盆环而传递到两下肢。盆腔中有直肠和部分大、小肠、生殖器和泌尿器官、髂动脉、髂静脉沿骨盆环经过,在坐骨大孔、闭孔和腹股沟部均有大血管、神经通过,故骨盆有保护盆腔内的脏器和组织的作用,若骨盆骨折严重移位时,可能并发盆腔内的脏器、神经、血管的损伤。 强大的直接冲击和挤压暴力均可引起骨盆骨折。如车压、房屋倒塌、或重力撞击等。而当骨盆环受到挤压时,因耻骨联合有坚强的韧带连接,故多在薄弱的耻骨发生骨折,而后累及其它部位。少数由于外力直接撞击尾骨、骶骨或髂骨翼而发生局限性骨折。或由于肌肉的急骤收缩可引起髂前上、下棘或坐骨结节撕脱骨折。根据骨折后骨盆环遭受破坏程度,分为骨盆环无断裂和骨盆环断裂两种: ❶骨盆环无断裂的骨折,包括髂前上、下棘和坐骨结节撕脱骨折,髂骨翼骨折,耻骨单支骨折,骶骨骨折和尾骨骨折脱位。此类骨折常无明显的移位,对骨盆之持重功能亦无大的影响。 ❷骨盆环断裂的骨折,包括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 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髂骨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 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 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系脱位。此类骨折移位较大而不稳定,不仅影响持重,而且可合并其它损伤。 由于骨盆为松质骨,邻近血管丰富,因此损伤后可有严重的内出血而引起血虚气脱证。外力和移位的骨折片可损伤尿道、膀胱或直肠,其中以尿道损伤最多见。此外,还可能并发头、胸、腹、四肢等处的复合伤。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会阴部、腹股沟部或腰部可出现皮下瘀斑,下肢活动和翻身困难,患侧下肢可有短缩畸形。骨盆挤压试验(即以两手向内对向挤压两侧髂骨翼)和分离试验 (即以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向后外方推压骨盆)时骨折处疼痛加剧。若腹膜后血肿时,可出现腹膜刺激症状。若尿道或膀胱的损伤,可发生尿血、排尿困难、尿外渗等症状。拍摄X线正位照片有助诊断,骨盆环断裂时,除见明显的骨折外,尚可见到患侧髂骨关节面较健侧为高,尤以坐骨棘及髂后上棘明显,闭孔变小,股骨外旋。 骨盆骨折的治疗应把抢救血脱、气脱放在首位,若并发头、胸、腹复合伤,宜请专科会诊。病情稳定后,再整复骨折。《普济方·折伤门》云:“凡臀盘左右跌出骨者,右入左,左入右,用脚踏进,撙按平正,用药。如跌入内,令患人盘脚,按其肩头,医用膝抵入,虽大痛一时无妨,整顿平正,却用贴药,只宜仰卧,未可翻卧,大动恐成损患。”根据其不同类型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骨盆边缘骨折 即构成骨盆的某一处发生骨折,而未累及骨盆环者,称为骨盆边缘骨折。 (1) 髂骨翼骨折: 主要是直接外力所致,其骨折可为粉碎或线状。对无移位和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不需特殊治疗,仅卧软垫硬板床休息两周即可。移位显著之骨折,应予手法复位,患者平卧,由助手固定健侧骨盆,医者以两手推按挤压移位之髂骨翼,使之复位,整复后局部用多头带包扎固定。 (2) 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多因在赛跑或踢球时,缝匠肌强烈收缩引起,骨折片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但不需整复和内固定,屈曲髋关节疼痛即可缓解,卧软垫硬板床休息1~2周即可。一般6~8周可完全恢复功能。 (3) 髂前下棘撕脱骨折: 多为赛跑突然起步时,股直肌强烈收缩所致,治疗方法亦较简单,患者屈髋屈膝位,卧软垫硬板床两周即可。 (4) 坐骨结节撕脱骨折与骨骺分离: 这种骨折系因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急骤牵拉所造成。多发生于跳高和短跑运动员,其特征为屈髋活动受限,故应使患者伸膝位卧床2~3周,以后下地练习活动,8周左右即可恢复功能。 骨盆环骨折 包括一侧或两侧耻骨上支和下支骨折,以及闭孔附近的骨折,或是耻骨联合处轻度分离。如只有耻骨联合处一处骨折或分离,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移位,但若发现耻骨联合处有明显移位,可能骶髂关节同时损伤,应检查骨盆后部是否有骨折或脱位,这种损伤易被忽略,若不治疗,可造成患者持久性疼痛,骨盆的前部一处或二处以上的骨折,对骨盆后部载重的影响不大,一般不需特别处理,只需卧床休息2~4周即可,两个月内可恢复; 若骨盆环前后部同时骨折移位,宜手法复位,以恢复骨盆环的承重功能。 (1) 两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手法复位: 骨盆环的前方中段由于腹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移位。复位时让患者取仰卧位,屈曲髋关节使腹肌放松,助手站在患者头上方,两手把住患者腋窝向上方拔伸。医者用双手扣住耻骨联合部,将移位之骨块向前下方扳提捺正。术后检查耻骨联合两边骨折端如平正,即已复位。医者再以两手对挤髂骨部,助手用多头带包扎固定,或用帆布兜悬吊骨盆4~6周,解除固定后即可下床并开始扶拐站立和步行锻炼。 (2) 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手法复位:复位方法与上法基本相同,但若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无移位,不需扳提手法,医者仅用双手对挤两髂骨使耻骨联合分离复位即可。复位后用骨盆夹板或帆布兜悬吊骨盆,卧软垫硬板床4~6周。 (3) 髂骨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手法复位: 骨折块往往连同患侧下肢向外上方移位和轻度外旋。复位时,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双手分别扳住患者腋窝,另一助手双手握患肢踝上相对拔伸,医者站在患侧,一手扳住健侧髂骨翼,一手按住向上移位之骨块,向前下方推压捺正,复位后触摸耻骨联合部,如已平正即已复位。术后用多头带包扎固定。为防止骨折再移位,可配合患侧下肢皮肤牵引。2~3周解除固定。 (4) 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患侧骨折块连同下肢常向上方移位和外旋,因为骶髂关节脱位而不稳定,故在复位时,仍需二助手对患侧相对拔伸,医者站在患侧,向下推按髂骨翼,同时测量两侧髂骨嵴最高点,若在同一水平时,再用相对挤捺手法,挤压两髂骨翼及髋部。复位后触摸骨折处无凹凸畸形,即已复位。用骨盆兜或多头带包扎固定,患侧下肢用皮肤牵引4~6周。若复位欠佳,可遗留骶髂关节长期疼痛。 (5) 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手法复位: 复位方法与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同。因为这种骨折甚不稳定,故复位后须用骨盆兜悬吊固定5~6周,使分离之耻骨联合合拢。 骨盆血运丰富,骨折后容易愈合,骨盆周围又有丰厚的肌肉附着,能起一定的固定作用。所以一般在伤后3周左右,局部已经初步纤维连结,扶拐下地活动亦不致再发生移位,对未损伤骨盆后部负重弓者,早离床下地锻炼最为适宜,若影响骨盆后部负重弓者,下地活动宜稍晚1~2周进行。 骨盆骨折药物治疗 《正体类要·正体主治大法》云:“或元气已脱,不能摄血,用独参汤加炮姜以回阳;如不应,急加附子。”若骨折后大量出血而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烦躁不安,甚则昏厥、脉洪大无力或芤者,为血虚气脱之证,除给予输血补液外,还可口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冲三七粉等以补气固脱、回阳救逆。若出现胃气上逆、呕吐、纳呆,甚则腹胀、腹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者,治宜调血顺气通经,用大成汤加减辨证治疗;损伤后瘀血泛注于腰臀或下肢,出现漫肿或结块,治宜活血祛瘀,用定痛散外敷局部。内服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化滞以清肝火,次用八珍汤以壮脾胃。若瘀血作痛,局部肿胀、青黑、甚则发热作渴、汗出者,乃经络壅滞阴血受伤之故,治宜祛瘀血、通壅塞,用四物汤酌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 若疼痛、发热作渴、烦闷、头晕、日晡益甚,乃血虚内热之证,治宜补气养血,用八珍汤加丹皮、麦冬、五味子。若伤后见有少腹引阴茎作痛者,乃因瘀血不行,兼肝经郁火所致,宜疏肝、清热,用小柴胡汤加大黄、黄连、山栀。后用养血之剂调理;若大便秘结,属瘀血内停者,宜攻下逐瘀,用桃仁承气汤;属血虚者,宜养血润燥,用润肠丸合五仁丸; 属热甚津枯者,宜清热润肠,用增液承气汤;属气虚者,宜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指骨骨折 股骨颈骨折 ☛
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骨盆骨折包括骶骨、尾骨、髋骨、耻骨、坐骨等部位的骨折。强大的直接冲击和挤压暴力均可引起骨盆骨折。如车压、房屋倒塌、或重力撞击等。根据骨折后骨盆环遭受破坏程度,分为骨盆环无断裂和骨盆环断裂两种: ❶骨盆环无断裂的骨折,包括髂前上、下棘和坐骨结节撕脱骨折,髂骨翼骨折、耻骨单支骨折、骶骨骨折和尾骨骨折脱位。此类骨折常无明显的移位,对骨盆之持重功能亦无大的影响。 ❷骨盆环断裂的骨折,包括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此类骨折移位较大而不稳定,不仅影响持重,而且可合并其他损伤。 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会阴部、腹股沟部或腰部可出现皮下瘀斑,下肢活动和翻身困难,患侧下肢可有短缩畸形。骨盆骨折的治疗应把抢救血脱、气脱放在首位,若并发头、胸、腹复合伤,宜请专科会诊。病情稳定后,再整复骨折。根据其不同类型可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骨盆边缘骨折 即构成骨盆的某一处发生骨折,而未累及骨盆环者,称为骨盆边缘骨折。 (1) 髂骨翼骨折:主要是直接外力所致,其骨折可为粉碎或线状。对无移位和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不需特殊治疗,仅卧软垫硬板床休息两星期即可。 (2) 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多因在赛跑或踢球时,缝匠肌强烈收缩引起,骨折片虽有不同程度的移位,但不需整复和内固定,屈曲髋关节疼痛即可缓解,卧软垫硬板床休息1—2星期即可。一般6—8星期可安全恢复功能。 (3) 髂前下刺撕脱骨折:多为赛跑突然起步时,股直肌强烈收缩所致,治疗方法亦较简单,患者屈髋屈膝位,卧软垫硬板床两星期即可。 (4)坐骨结节撕脱骨折与骨骺分离:这种骨折系因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急骤牵拉所造成。应使患者伸膝位卧床2—3星期,以后下地练习活动,8星期左右即可恢复功能。 骨盆环骨折 包括一侧或两侧耻骨上支和下支骨折,以及闭孔附近的骨折,或是耻骨联合处轻度分离。一般不需特别处理,只需卧床休息2—4星期即可,两个月内可恢复;若骨盆环前后部同时骨折移位,宜手法复位,以恢复骨盆环的承重功能。 (1)两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手法复位:骨盆环的前方中段由于腹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后移位。复位时让患者取仰卧位,屈曲髋关节使腹肌放松,助手站在患者头上方,两手把住患者腋窝向上方拔伸。医者用双手扣住耻骨联合部,将移位之骨块向前下方扳提捺正。医者再以两手对挤髂骨部,助手用多头带包扎固定,或用帆布兜悬吊骨盆4—6星期,解除固定后即可下床并开始扶拐站立和步行锻炼。 (2)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手法复位:复位方法与上法基本相同,但若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无移位,不需扳提手法,医者仅用双手对挤两髂骨使耻骨联合分离复位即可。复位后用骨盆夹板或帆布兜悬吊骨盆,卧软垫硬板床4—6星期。 (3)髂骨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手法复位:骨折块往往连同患侧下肢向外上方移位和轻度外旋。复位时,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双手分别板住患者腋窝,另一助手双手握患肢踝上相对拔伸,医者站在患侧,一手扳住健侧髂骨翼,一手按住向上移位之骨块,向前下方推压捺正,复位后触摸耻骨联合部,如已平正即已复位。术后用多头带包扎固定。为防止骨折再移位,可配合患侧下肢皮肤牵引。2—3星期解除固定。 (4)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复位时,仍需两助手对患侧相对拔伸,医者站在患侧,向下推按髂骨翼,同时测量两侧压两髂骨翼及髋部。复位后触摸骨折处无凹凸畸形,即已复位。用骨盆兜或多头带包扎固定,患侧下肢用皮肤牵引4—6星期。 (5)耻骨联合分离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复位方法与单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相同。因为这种骨折甚不稳定,故复位后须用骨盆兜悬吊固定5—6星期,使分离之耻骨联合合拢。 骨盆血运丰富,骨折后容易愈合,骨盆周围又有丰厚的肌肉附着,能起一定的固定作用。所以一般在伤后3星期左右,局部已经初步纤维连结,扶拐下地活动亦不致再发生移位,对未损伤骨盆后部负重弓者,早离床下地锻炼最为适宜,若影响骨盆后部负重弓者,下地活动宜稍晚1—2星期后进行。 ☚ 指骨骨折 股骨颈骨折 ☛ 00024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