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
治疗骨折的目的是使损伤的筋骨恢复其完整的支干和刚劲束骨作用。因此,除骨折发生的当时,妥善地进行急救处理外,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复位是使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解剖位或功能位,以利还复骨的支干作用; 固定是在复位的基础上,维持骨折端在良好位置上,直至愈合;功能锻炼是在不影响骨折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进行全身和患肢合理的锻炼活动,防止肢体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筋肉挛缩、关节僵凝和全身并发症的发生; 内外用药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分阶段内外用药。同时,在继承中医传统丰富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必须贯彻固定与活动相结合(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顾),医疗措施与患者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观点。这样就可收到患者痛苦少,骨折愈合快,治疗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显著效果。
骨折的急救 骨折现场急救的目的,在于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使能安全而迅速地运送到附近医院,以便获得妥善的治疗。
❶如有气脱、血脱发生,要尽快急救,患者要平卧,安静保暖。
❷若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针刺十宣穴、人中穴。
❸如为开放性骨折,一般出血可用急救包、消毒纱布或其他清洁布类包扎伤口,以压迫止血,减少伤口感染,如大血管出血,急用手指按压止血,再用止血带止血,须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在运送途中每一小时松解止血带数分钟,以避免患肢无血滋养而坏死。如骨折端戮出折口外,并未压迫主要的血管、神经时,不应立即复位,避免将污物带入伤口深部而致感染。
❹骨折的临时固定可便于输送,防止加重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减轻痛苦。固定操作时,尽量减少摇动患肢。固定的材料可就地取材,如长木板、木棍、竹杆、扁担、步枪等。如缺上述材料,上肢骨折时将患肢屈肘90°,缠绑在躯干上,下肢骨折时将患肢缠绑在健肢上。固定后宜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骨折的复位 又称骨折整复或接骨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又云:“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诚正骨之首务哉。”
骨折复位分为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
(1) 手法复位的时间: 若全身情况许可,复位时间愈早愈好,时间愈久,骨折整复难度愈大。一般骨折后2~3周内,均可进行手法复位,若骨折超过3周者,整复较为困难。若患肢肿胀严重,可暂不整复,先作临时固定或作持续牵引,抬高患肢,内服外敷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药物,待肿胀减轻后,尽早整复。对儿童肘部骨折,不必等待肿胀消退后再作整复。在复位之前,可采用挤压消肿法,即用两手掌相对挤压骨折部位,用力要轻、匀、持久,并避开骨折尖锐端,肿胀即可减轻而有利于整复。若患肢有张力性水泡,程度较轻,且不在复位手法着力点上时,可抽干水泡,外敷生肌玉红膏,或消毒纱布覆盖。手法复位时,尽可能避开有水泡部位,若水泡过大,或有感染时,宜等待水泡好转后,再进行复位。
(2) 手法复位前的准备: 医者和助手先须充分了解病史、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制订手法复位的方案和防止意外的措施,明确参加复位人员的分工及配合步骤,准备好恰当的固定材料,如夹板、固定垫、牵引装置、托架等,以免临时仓促,影响复位的效果。骨折复位应采用麻醉止痛,便于复位操作。《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了汉·华佗运用麻沸散内服麻醉施行手术的实例。晋·葛洪运用羊踯躅(即闹羊花)、草乌等作麻醉药物。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认为凡整骨都要先服麻醉药。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云:“草乌散治损伤骨节不归窠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整顿。”“攧扑损伤,骨肉疼痛,整顿不得,先用麻药服,待其不识痛处,方可下手。”说明了麻醉整复骨折、脱位的方法。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中可选用针刺麻醉、中药麻醉、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等。
(3) 复位手法: 参见“理伤手法”。
(4) 复位标准: 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矫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对线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骨折复位必须达到“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的要求。解剖复位可使折端稳定,便于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对每个骨折都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的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对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应力争达到功能复位。功能复位的要求按患者的年龄、职业和骨折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治疗老年人骨折,首要任务是保存其生命,对骨折复位要求较低。然而,对年轻的舞蹈演员、体育运动员,骨折的功能复位则要求很高,骨位不良则影响其功能。关节内骨折,复位要求也较高。功能复位的标准是,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角移位若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在骨痂改造塑形中有一定的矫正和适应,但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成角若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和适应,故必须完全复位。骨折的对位,若长骨干骨折,至少应达1/3以上,对干骺端骨折至少达3/4左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下肢骨折缩短2厘米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厘米。
(5) 手术切开复位: 适用于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而严重影响功能者; 骨折断端有软组织嵌入,手法整复失败者;关节内骨折,手法整复后对位仍不良,估计日后影响关节功能者; 骨折合并大血管损伤,在处理血管损伤的同时作骨折复位与内固定术;全身多发性骨折,不便于护理和治疗,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选择适当的部位作切开复位、内固定;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影响肢体功能,而手法复位又失败者。因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骨折周围的骨膜与软组织均有损伤,影响了骨折部位的血液供给,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同时,由于局部抵抗力降低,若无菌技术不严格,易于发生感染。《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云:“又切不便轻易自恃有药,便割,便剪,便弄,须要详细审视,当行则行,尤宜仔细。”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切勿滥用。
骨折的固定 有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类。外固定有夹板、持续牵引;内固定有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钢丝、钢针等。
骨折的功能锻炼 是增强体质,改善全身和局部症状,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凝,加速骨折愈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根据骨折三期分治的理论,在各个时期中功能锻炼的力量、活动范围、姿式和要求均可不同。
❶骨折早期,患肢局部肿胀、疼痛、骨折稳定性差(指完全性骨折),容易产生再移位。气血瘀滞,筋肉损伤有待修复,疼痛未除,不宜作大范围或用力较大的活动。锻炼的主要形式是使患肢筋肉作主动舒缩活动,骨折的上下二个关节基本不动,身体其他部位关节均应进行功能锻炼。例如前臂骨折,可作金龙探爪活动、股骨骨折可作股四头肌舒缩活动等,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活血、散瘀、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并促使两骨折面紧密接触及矫正骨折残余移位。
❷骨折中期,血瘀气滞渐趋消散,局部肿胀减退,疼痛逐渐消失,瘀未去尽,新骨始生,骨折部日趋稳定,锻炼形式是继续进行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并可作在健手扶持或医务人员帮助下,逐步活动患部上、下关节,但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随着骨折接近临床愈合,须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加大活动幅度和力量。
❸骨折后期,骨折已临床愈合,夹缚固定已解除,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时锻炼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和肌力,达到筋骨坚强、关节滑利。功能锻炼期间可配合热熨、熏洗、按摩、推拿等。
骨折的药物治疗 内服与外用药物是治疗骨折的两个重要方法。古代医家积累了不少秘方、验方,都各有特长,清·陈士铎著《辨证录·接骨门》指出:“人有跌伤骨折,内治之法必须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因此,把“瘀去、新生、骨合”作为理论指导进行内外用药,对纠正因损伤而引起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促进骨折的愈合均有良好作用。
❶早期,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故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可选用活血止痛汤、和营止痛汤、新伤续断汤、复元活血汤、夺命丹、八厘散、肢伤一方等,如有伤口者可加服玉真散。外用消瘀止痛药膏、清营退肿膏、双柏散等外敷,有伤口者,可外敷生肌玉红膏。
❷中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故治宜接骨续损为主,可选用新伤续断汤、续骨活血汤、桃红四物汤、肢伤二方、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接骨药有自然铜、血竭、地鳖虫、骨碎补、续断等。外用接骨续筋类药膏,如接骨续筋药膏,驳骨散、碎骨丹等。
❸后期,一般已有骨痂生长,治宜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可选用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续断紫金丹等,并可适当注意补益脾胃,可用健脾养胃汤、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等加减。外用万应膏、损伤风湿膏、坚骨壮筋膏、金不换膏、跌打膏、伸筋散等。为防止关节强直、筋脉拘挛,可外用熏冼、熨药及伤药水揉擦,配合功能锻炼,达到活血散瘀、舒筋活络、迅速恢复功能的目的。一般常用的熏洗及熨药方有海桐皮汤、骨科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舒筋活血洗方、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等,常用的伤药水有伤筋药水、活血酒等。
骨折愈合标准 骨折愈合分为临床愈合和骨性愈合两种。临床愈合是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无异常活动,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公斤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且连续观察两周骨折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骨性愈合是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各项条件,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骨折线消失或接近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