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绮派
明清戏曲创作流派。明清两代的传奇和杂剧作家,大多是正统的文人。出于文人的趣味和素养,作剧追求雅丽,甚至借剧本以炫耀学问。曲词绮靡,多使事用典。念白少俗语,多文言,往往使用四六对句的骈语。此风邵璨《香囊记》已开其端。明嘉靖、万历间,郑若庸《玉玦记》和梅鼎祚《玉合记》相继问世,其风愈炽,遂形成与“本色派”相对峙的 一种创作流派。吕天成《曲品》说《玉玦记》“典雅工丽……开后人骈绮之派”。王骥德《曲律》说:“《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翻使人厌恶。”沈德符《顾曲杂言》说:“梅禹金《玉合记》最为时所尚,然宾白尽用骈语,饾饤太繁。其曲半使故事及成语。正如设色骷髅,粉捏化生,欲博人宠爱难矣。”属此派者除郑、梅而外,尚有屠隆、陆采、许自昌等。骈绮派的剧作忽视了戏曲文学的舞台性,形成了“案头之作”与“筵上之作”的矛盾,因此一直受到本色派剧作家和理论家的批评,但流风不绝,延续至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