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驱避剂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驱避剂 驱避剂驱避剂系指对病媒节肢动物或骚扰性害虫有驱避作用的化学制剂,其中研究和使用最多者为驱蚊剂。一般有三种使用方式: 几种常用驱避剂
我国于五十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或生产了除虫菊酯驱蚊油、避蚊酯与避蚊胺。七十年代又从3300多种民间驱蚊植物中筛选出柠檬桉、野薄荷等性能较好的植物100多种。以广东柠檬桉油渣为原料制成的驱避新药“驱蚊灵”,其有效成分为对-䓝烷二醇-3, 8 (p-menthaneglycol-3,8),多配制成30~40%酊剂使用,对蚊、蠓、旱蚂蟥等有良好驱避效果。 驱避剂效果通常以有效保护时间 (从涂药起到虫类开始叮咬止)衡量。几种国产驱避剂有效保护时间,因对象与现场条件不同而有差别,最长六、七小时,最短十余分钟(见表)。 几种国产驱避剂的现场使用效果
*野薄荷精油有效成分为右旋—8—乙酰氧基别二氢葛缕酮(d-8-acetoxycarvotanacetone) 驱避剂使用效果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驱避对象不同,效果常不相同。一般,对攻击人、畜猛烈虫种,驱避剂有效保护时间常较短。同一蚊种,其盛发季节,或种群密度大,或攻击倾向猛烈时,亦可使驱避剂效果明显下降。驱避剂用量多少亦影响其保护效果,如皮肤涂药量少于最低有效剂量(MED,即足以防止昆虫刺叮之最少涂药量),则不能产生保护效果。各种药剂的MED值不尽相同,如避蚊酯MED值常高于避蚊胺十余倍。而避蚊胺本身MED值亦可因蚊虫密度大小而有波动。驱避剂能否于皮肤长久留存,亦为影响保护时间重要问题之一。驱避剂于皮肤上丧失原因,主要为磨擦、流失、皮肤吸收和自然蒸发等。因此,药剂附着性能、使用人劳动强度与出汗情况,以及皮肤吸收药剂速率等,均可影响有效保护时间。环境条件对使用效果亦有影响。如于室内26℃静止空气中的保护时间,较野外40℃以上与3.2m/s风速中的保护时间相差5~11倍。夏季野外,风吹日晒,驱避剂蒸发加快,人体易于出汗,有效保护时间常缩短。 为提高驱避剂使用效果,曾进行多方尝试。最常用者为改良配方,或采用混合制剂。如驱避剂M-2086,系由45%避蚊酯,45%苯甲酸苄酯,与10%吐温80 (乳化剂)配制而成; 驱避剂M-1960,系由30%苯甲酸苄酯,30%九碳二醇,30%丁基乙酰苯胺,与10%吐温80 (乳化剂) 配制而成。近年于避蚊胺中加入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或人造麝香以加强药效; 或用香草醛作固定剂,以延长有效保护时间。将肤用驱避药物,配制成浸染剂浸染衣服,可延长药效数日至十余日; 用以浸染驱虫网,可延长药效数十日以至数月。此外尚研究口服驱避剂,企图找到人与家畜均可大量内服之药物,使于血液中保持相当浓度,经皮肤散发而达驱虫目的,但迄今未取得成功。 驱避剂使用虽已有较长历史,但至七十年代仍未脱离经验探索阶段,进一步改进亦有待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如于生理化学方面,需弄清药物分子结构与驱避作用间之关系,以指导药物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 于感觉生理和昆虫行为方面,应弄清药物对害虫产生驱避作用的机理,以改进使用方法,提高效果。 ☚ 植物杀虫剂 杀虫剂毒理学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