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驱力减少假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驱力减少假设 驱力减少假设是由赫尔提出来的。又称内驱力低减说。当有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产生生理上的某种需求,出现紧张状态,产生一种驱力,推动一种行为,当需求得到满足,紧张状态消失,驱力减弱,机体又恢复平衡,该种行为终止。操作行为的强度决定于由平衡偏离程度所产生的驱力强度。由于当前的操作行为能够减弱驱力,恢复平衡,因此它起强化作用,以后出现同等偏离状态时,该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赫尔把内驱力和学习联系起来。根据实验结果,赫尔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内驱力的推动下产生的,如果没有内驱力的驱使,有机体就不可能去行动,也不可能去学习。赫尔还认为,除先天的生物内驱力之外,还存在后天习得的内驱力。前者称原始的内驱力,后者称继起的内驱力。原始的内驱力和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直接相联系,产生于机体的生理组织状态,如饥、渴、性、睡眠等等。继起的内驱力是由于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了内驱力的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例如,儿童因生病注射,由于针刺的疼痛,产生了一种原始内驱力,要躲避注射,与此种原始内驱力相伴随的穿白大褂的大夫就可能成为引起恐惧的习得的内驱力。这种继起的内驱力是在原始内驱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此,赫尔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不同于原始内驱力的继起内驱力引起的。 ☚ 积极躲避 需要层次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