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铃薯纤块茎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铃薯纤块茎病potato spindle tuber

由类病毒引起,为害马铃薯块茎的一种病害,192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马铃薯上首次发现,1962年美国雷默(Raymer)等发现番茄是该病的良好鉴别寄主,1971年雷默与迪内(Diener)确定病原为一种低分子量的RNA引起,迪内把这种新的病原命名为类病毒(Viroid)。
分布和为害 该病是美国、加拿大、前苏联和阿根廷等国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黑龙江和青海省开始发病,近年来,山西、内蒙古、河北、云南和北京等省、区市种植的马铃薯也相继发生,重者可减产60%以上。
病因 病原物为类病毒,是一种游离的低分子量核糖核酸,无蛋白质外壳,具有高度碱基配对的单链闭合环状RNA分子。在自然状态下呈高度碱基配对的杆状二级结构存在。分子量为1.4×105。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其核苷酸总数为359。无mRNA活性,能自主复制。
马铃薯纤块茎类病毒寄主范围很广,能侵染11科150多种植物,其中多数为茄科植物。番茄Rutger品种是最常用的鉴别和繁殖寄主,马铃薯受侵后,产生的症状为矮化,植株节间缩短,枝叶向上(与主茎的角度变小),小叶扭曲,在长光照下,叶片可产生白化,后期叶脉坏死。患病的块茎细长,形状不规则,产生龟裂,芽眼深陷,失去商品价值,本病可经摩擦和针刺等传播,还可经实生种子和花粉以及甲虫等传播。
大量种植感病的种薯或实生种子和感病品种,是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的主要因素。环境条件中以温度、光照的影响为重要。高温和强光照有利于病原物的繁殖,加重症状的表现。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侵染来源是病块茎和实生种子,可通过种薯和实生种子传给下一代,当种植感病的种薯或实生种子后,在田间经病健株的接触、农事活动等形成大面积感染。感染后,有时并不表现症状,或症状轻微,常为人们忽视,经一二年后,又可严重感染,造成流行。
病害控制 选用无毒种苗,建立无类病毒的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繁殖无类病毒的良种,拔除病株,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病害的传播; 调运种子和种薯要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以防病害的远距离传播; 农事操作是田间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应尽量减少人为的机械接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