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铃薯病毒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铃薯病毒病potato virus diseases

由病毒侵染引致马铃薯植株矮化、卷叶和花叶等症状的一类系统性侵染病害。是造成种薯退化、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国际上已报道有20种以上的病毒能侵染马铃薯,国内主要流行病毒经鉴定与国际上一致,在主要栽培品种上均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并普遍存在着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各种病毒均能通过块茎传给下一代。根据症状表现分为马铃薯卷叶病和马铃薯花叶病两大类。
马铃薯卷叶病 是引起马铃薯种薯退化的主要病害,也是最早发现的马铃薯病毒病。
分布和为害 世界性分布,在中国广泛发生,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产量损失一般为30%~40%,严重时可达80%~90%。初次症状(植株当年在田间受侵染产生的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幼叶直立向上,轻微卷叶和褪色,某些品种叶片边缘发红; 生长后期受侵染可无症状但病毒能进入薯块; 二次症状(由病薯长成植株产生的症状)严重,植株明显矮化,僵直,下部叶片纵向上卷,上部叶片退色发黄,由于碳水化合物积累,加厚干硬成革质、易破碎,有的叶片边缘发红或严重坏死; 维管束变色,薯块变小,病薯切面可见网状坏死。
病因 病原物为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virus,PLRV),属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es)成员。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3~25纳米,致死温度为70~80℃,稀释终点10-3,在蚜虫抽提物中体外保毒期在2℃时为3~5天,25℃时为12~24小时,感染局限于韧皮部。接种三周后病毒浓度上升,四周达高峰期。提纯病毒A260/280为1.78,E值为8.6。汁液磨擦不能传毒,10种以上蚜虫可以传播病毒,以桃蚜为最有效的介体,是唯一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马铃薯病毒。饲毒期和接毒期均为1~3天,可终身带毒但不传给子代。寄主范围窄,主要为茄科植物,没有局部斑寄主; 常用鉴定寄主和繁殖寄主为洋酸浆(Phvsalisflovidana)和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病毒株系划分没有明确的鉴定方法,各分离物在血清学、理化特性或介体传播能力等方面均无差别,但可根据在洋酸浆上的症状而加以区分。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源,田间自生苗也是毒源,在马铃薯上定居的蚜虫可作有效传播,有翅蚜可进行长距离传播,无翅蚜作植株间传播,凉爽和干燥气候有利于病毒的传播。
病害控制 以培育和应用脱毒种薯,并结合治蚜为主的防治方法。和其他病毒相比,PLRV最易从病薯中脱毒,在37~38℃下热处理20天或31℃和35℃下各4小时变温处理,经一个月即可脱毒。留种地可采用药剂治蚜防止病毒传播,后期可应用药剂催枯以防止晚期侵染和病毒进入种薯。
另有报道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eet western yel-low virus,BWYV)和番茄黄顶病毒(Tomato yellowtop virus,TYTV)也可引起马铃薯卷叶症状,但中国分离检测未发现此两类病毒。
马铃薯花叶病毒病(Potato mosaic virus,PMV) 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一类病害。
分布和为害 普遍发生于世界马铃薯种植区,在中国也广为分布,但由于高温降低植株对花叶病毒的抵抗力,因此以南方严重。引起花叶病的病毒种类,常见的有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M,PVM)、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PVA)和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ile virus,TRV)等,以前三种为普遍,其中以PVY最重要。不同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在不同品种上可引起不同症状和产量损失,轻花叶由PVX、PVS、PVA或PVM单独侵染时植株生长较正常,仅出现轻微花叶、斑驳或症状潜隐,除个别情况外,产量损失在15%以下; 重花叶由PVY侵染产生,初次症状为叶片斑驳、坏死或黄化,叶脉、叶柄或茎上可产生褐色条斑而被称为条斑花叶,后期植株可因叶片坏死脱落或干枯下垂而提前死亡,二次症状中坏死现象略轻而矮化、叶片皱缩和花叶严重,减产可达50%以上; 皱缩花叶,常有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形成,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皱缩、花叶并有坏死斑,重者不能开花而提前枯死,减产50%~80%; 黄斑花叶,常由TRV侵染引起,除产生斑驳、黄斑外,病薯切面可见弧线形和环形坏死。
病因 上述几种病毒仅由症状不能辨认,须经鉴定才能区分,常用酶联检测法(ELISA)结合生物学鉴定进行鉴别。PVX为马铃薯X病毒组(Potex-viruses)成员,病毒粒子线状,大小为5.5×13(纳米)。致死温度为68~76℃,稀释终点为10-5~10-6,体外保毒期为数周。提纯病毒的A260/280为1.20,E值为2.97。病毒浓度高,稳定性强,易通过接触传播,不经介体昆虫传毒。寄主范围广,主要为茄科及少数藜科、苋科植物,在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上产生灰白色带红圈的局部枯斑可用于鉴定和检测,在普通烟上产生斑驳症状,可用作繁殖寄主; PVY为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es)成员,病毒粒子线状,大小为730×11 (纳米),寄主组织超薄切片在电镜下可见到风轮状内含体。致死温度为52~62℃,稀释终点为10-2~10-3,体外保毒期为2~3天。提纯病毒A260/280为1.28,E值为2.8。病毒可以汁液磨擦接种,15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桃蚜是最有效的介体。寄主范围广,至少60种植物可被侵染,主要为茄科、藜科和豆科植物,野生马铃薯Solanum demis-sum及野生马铃薯和马铃薯的杂交种A6上产生黑色小坏死斑,可用作鉴定和检测寄主,普通烟上产生斑驳症状,可用作繁殖寄主。根据症状及介体特点分为三个株系。普通株系PVY°世界范围分布,也是中国主要流行株系。坏死株系PVYn在烟草上引起叶脉坏死,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部分地区和南美洲。中国曾在1985年和1989年从种薯材料中检测到此株系,所占比例小。PVYc不能蚜传,中国仅在个别引进品种上发现。PVS为香石竹潜隐病毒组(Carlaviruses)成员,病毒粒子线状,大小为650×12(纳米)。致死温度为55~60℃,稀释终点为10-3,体外保毒期为2~3天,提纯病毒的E值为3.0。病毒易于汁液摩擦接种,自然条件下多为接触传染,个别株系由桃蚜作非持久性传播。寄主范围窄,不能侵染普通烟、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和番茄,在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 和 昆 藜 (Chenopodiumqumoa)上可产生局部斑,用作检测寄主,在德氏烟(Nicotiana debneyi)上形成系统明脉,可用作鉴别寄主,马铃薯植株可作繁殖寄主; PVM和PVS同组,粒子类似,经常同时存在并有血清学相关性,但不如PVS分布广泛。致死温度为65~70℃,稀释终点和体外保毒期与PVS相同。病毒可以汁液摩擦接种,自然条件下有桃蚜(Myzus persicae)、马铃薯蚜(Macrosiphum euphoribiae)、鼠李马铃薯蚜(Aphisnastutii)和药鼠灰李蚜(Aphis fuangulae)等4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桃蚜为最有效的介体。寄主范围窄,主要为茄科植物,在曼陀罗、千日红和菜豆上产生局部斑可用作鉴定和检测寄主; PVA与PVY为同组成员,病毒粒子相似并有血清学相关性。PVA稳定性低,致死温度为44~52℃,稀释终点为1:50,体外保毒期12~24小时。病毒可以汁液摩擦接种,桃蚜、马铃薯蚜、药鼠灰李蚜等7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病毒,主要介体为鼠李蚜和桃蚜。寄主范围限于茄科植物,在许多植物上产生的症状类似PVY,但PVA可在野生马铃薯S. demissum A上产生局部斑,可根据症状轻重分株系; TRV为烟草脆裂病毒组(Tobraviruses)成员,双分体病毒,粒体杆状,长粒体为180×25纳米,短粒体为75×25纳米。致死温度为75~80℃,稀释终点10-4,体外保毒期为4周。汁液摩擦接种较困难,自然条件下由多种短根线虫(Stubbv root nematode)传播。寄主范围很广,但许多不表现症状。在苋色藜、黄瓜上产生局部斑,可用于鉴定和检测,克利夫兰烟(Nicotiana clevelandii)用作繁殖寄主。在马铃薯上根据症状可分为茎斑驳株系及块茎坏死株系。其它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还有烟草坏死病毒(TNV)、苜蓿花叶病毒(A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种薯为最主要的初侵染源,其它茄科等寄主也提供病毒源。多数病毒由介体传播扩散蔓延,蚜传病毒则受蚜虫种类、数量和发生的影响。一般早春播、夏播和秋播发病较轻。TRV易发生于轻沙质土壤和多雨季节。
病害控制 培育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薯基地,应用脱毒种薯和采取各种栽培措施避开蚜虫迁飞高峰,生产健康种薯供大田应用。无病种薯生产包括脱毒原原种和不同级别的原种生产。花叶病毒比卷叶病毒难脱毒,应采取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技术进行,茎尖培养以带一个叶原基的顶芽脱毒效果最好。脱毒难度顺序为PVA、PVY、PVM、PWX和PVS,以PVS为最困难。复合侵染会影响消除病毒,如PVX和PVY同时侵染时,浓度大为增加,难于脱去。由于田间再侵染和组培苗抗病力差,对原原种要多次严格检测,拔除病株和保护性栽培,对各级种薯生产要选择合适的冷凉生态环境和隔离措施,采用早熟栽培结合治蚜并定期检测病毒,将植株带毒率控制在标准以内,以保证种薯质量。
此外还有马铃薯扫顶病毒(PMTV)分布于南美、北欧、中欧和日本,由马铃薯粉痂菌(Spongosporasubterranea)传播; 马铃薯黄矮病毒(PYDV)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由叶蝉传播。这两种病毒在中国尚未发现,已列为对外检疫对象。

马铃薯病毒病

马铃薯病毒病

亦称谓马铃薯病毒性退化。马铃薯的重要病害。1970年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有关单位研究, 病毒种类主要有Y病毒、X病毒、L病毒、类菌质体、类病毒等,引起的症状有花叶、皱缩花叶、条斑花叶、奥古巴花叶、卷叶、丛枝、纤块茎、紫顶等。此病主要通过种薯世代相传,田间接触和蚜虫(主要是桃蚜)传播。防治法:应以生产和繁育无毒种薯(茎尖组织培养、实生苗播种留种等方法)为主,结合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和喷药防治蚜虫及改进栽培技术(连续株选,淘汰病株;夏播留种;高畦栽培,小水勤灌;增施厩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等措施进行防治。

☚ 马铃薯环腐病   谷子白发病 ☛
000045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