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达加斯加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达加斯加人Madagascans亦称“马尔加什人”。马达加斯加的主体民族。分布全岛。约819万人(1978年),占全国人口98.8%, 另有1万人散居印度洋其它岛国:留尼汪(0.5万)、科摩罗(0.2万)和塞舌尔(0.2万)。属蒙古人种,但包含有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成分。分*梅里纳人、*萨卡拉瓦人、*齐米赫蒂人、*贝齐略人、*巴拉人、*西哈纳卡人、*塔纳拉人、*贝齐米萨拉卡人、*安泰萨卡人等十七支。其先民可能与当时隔海相望的非洲大陆相似, 属科伊桑人。前十至前六世纪, 印度尼西亚的一支马来人沿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沿海陆续移来。后与当地居民逐渐混合。随着奴隶贸易的兴起, 又有许多班图人(主要是*马夸人和*斯瓦希里人)先后被殖民者运往该岛。十六世纪后并有一部分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迁来。经过长期的接触和混合逐渐形成今日马达加斯加人。其中梅里纳人于十四世纪初建立王国, 到十八世纪末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国,一度统一全岛。在历史上为马尔加什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十六世纪起,葡、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896年,马岛沦为法国殖民地。十九世纪末曾进行多次反法斗争,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1958年马岛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 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60年独立后称马尔加什共和国; 1975年改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随着资本主义发展, 马尔加什现代民族的形成过程在加速, 1960年独立后尤其明显。操马尔加什语诸方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1820年后以梅里纳方言为基础创制拉丁字母文字, 形成统一的马尔加什文学语言, 目前为国语。约一半人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45%居民保持传统信仰,崇拜祖灵和自然力;西北部有7万人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行一夫多妻制。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社会有等级结构,各等级之间禁止通婚。各分支的文化面貌大体相同。主要从事农耕,种植水稻、甜薯、香蕉、木薯和玉米;西部从事畜牧业。渔业发达,手工业素享盛名(编织、棉纺等)。 马达加斯加妇女和孩子 马达加斯加人 马达加斯加人非洲马达加斯加的主体民族。约954万人 (1985年),占全国人口98%。另有1万人散居在印度洋各岛国。属蒙古人种,包含有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成分。其民族来源目前还有争议。一般认为其先民为科伊桑人,公元前10—公元10世纪,先后有2批马来人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迁来。9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来到岛上。随着奴隶贸易的兴起,许多班图人被作为奴隶运进岛上。16世纪后又有一部分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迁来。所有这些不同来源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接触和融合,逐步形成今日的马达加斯加人。自16世纪起,葡、荷、英、法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896年马达加斯加岛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60年获得独立。目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正以梅里纳人为核心形成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讲马尔加什语诸方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官方通用法语。约半数人保持传统的万物有灵信仰; 部分人信天主教基督教; 部分人信伊斯兰教。行一夫多妻制,按父系组织社会。社会存在等级结构,各等级之间禁止通婚。主要从事农、林、牧业,兼事手工业、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 马赞达兰人 不丹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