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的货币思想
马端临(公元1254~1323年)中国宋元之际杰出的历史学家。字贵与,宋时任承事郎,入元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现有《文献通考》一书传世。其货币思想主要见于《文献通考》一书。
蓄钱志在流通。马端临认为货币贮藏者的目的,是要在有利的场合使货币重新进入流通,封建国家无必要立法禁止人们贮藏货币。他说:“蓄钱者志在流通,初不烦上之人立法以教其懋迁也。今以钱重物轻之故,立蓄钱之限,然钱重物轻正藏镪逐利镪者之所乐闻也。人弃我取,谁无是心,正不必设法禁以驱之。”(《文献通考·钱币一》)在古代社会,人们贮藏货币的目的是较永久化地保藏价值,亦即把货币长期窖藏起来,尽可能使它不再进入流通。马端临把蓄钱一般地看作是志在流通,并用这个观点来批判唐代的蓄钱之禁,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尽恰当。
铜重楮轻,马端临赞美铜钱,但不反对楮币的流通。他指出:“至若权轻重,通贫富而可以通行者,惟铜而已。故九府圜法自周以来未之有改也。……自交,会既行而始直以楮为钱矣。夫珠玉黄金,可贵之物也;铜虽无足贵,适用之物也;以其可贵且适用者制币而通行之,古人之意也。至于以楮为币则始以无用为用矣。举方尺腐败之券而足以奔走一世,寒借以衣,饥借以食,贫借以富,盖未之有。然铜重而楮轻,起铸繁难而印造简易。今舍其重且难者,而用其轻且易者;而又下免犯铜之禁,上无技铜之苛,亦一便也。”(《文献通考·自叙》)他把纸币发生的原因归结为运送便利及发行成本低,并可避免“犯铜”、“搜铜”等弊端。这是极表象的观察。但他能通过对货币流通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部分地抛弃对铜钱制度的迷恋,肯定纸币流通的意义,已属难能可贵。
货币发行权统一与集中的条件。马端临和西汉以来的思想家一样,坚持货币发行权的集中与统一,并提出了这种统一与集中须具备的条件。他认为铜、铁、铅、锡等货币材料搬运困难,而且铜、铁钱的价值小而用途广,不能不多选“坑冶附近之所”置监铸钱。这意味铸币权固应统一集中,而铸钱监仍可分设各地。而纸币却应“钱币之权当出于上”,“造钱币之司”亦“当归于一”(《文献通考·钱币二》)。他认为南宋楮币应集中在“行都印造”发行,不应再让川、湖等地“各自印造”川引、湖会等流通,以至造成各地通货的膨胀。他还指出,当时封建朝廷在两淮、荆湖印造地方纸币的“初意”是“欲暂用而即废”;他谴责这种邪恶的意图并指出,纸币一旦“流落民间便成现镪”(《文献通考·钱币二》),何可任意作废。这里,把纸币与“现镪”(铜钱)等同起来虽不妥当,但他反对任意废除纸币给人民带来损害却是正确的。此外,马端临还从货币购买力变动的角度去考察历史经济事件。南宋绍兴时代一州的盐利收入常较唐代全国的盐利收入为多,马端临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盐直比唐则愈贵”,二是“緡钱比唐则愈轻”,其结论是“要亦未可全归征利之苛也”(《文献通考·征榷三》)。这表明,他已把货币购买力变动作为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封建财政的货币收入变动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