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王堆汉墓帛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国西汉绘画作品。画于丝帛上用于覆盖棺椁,以引导死者的灵魂。约公元前168年制成。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3号墓。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1号墓的帛画《引魂升天图》外形T字状,纵205cm,上端横92cm,下端横47.7cm。画分2段,上段居中是女娲神,两边有5只神鸟,右上角有扶桑,上有9轮太阳,画有1名美女、2守门人,1只豹,弯月、蟾蜍、玉兔各1。中间部分画有1年老贵妇,3名侍女、2名侍从,下段绘有1男子,2只鱼,2只龟,1只猫头鹰。3号墓出土的1幅帛画与1号墓的大体相同,墓主人肖像作3/5侧面。另有2幅大帛画,其一为212cm×94cm,绘人物约300人,马约200匹;其二《导引图》长约100cm、高约50cm,绘人像4排共44个。《车马仪仗图》、《天文方气占图》、《导引图》各一幅。 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Mawangdui hanmu bohua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幅“T”字形帛画,帛画描绘了墓主人升天的情景。繁复严谨的构图把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天上、人间、地下。天上部分,正中为人首蛇身的女娲形象。右上角画代表太阳的金鸟和散布在扶桑树中的八个太阳。左上角画有一弯新月,月中有玉兔和蟾蜍。一坐龙翼凌空飞舞的女子双手攀月,表现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天上部分的下端画有门阙,有拱手相向的守门人,阙上两旁各有一神豹。人间部分绘有华盖、鸱鸮、穿壁的双龙及体态肥硕、身披锦绣的女墓主人,其后绘有侍女站立,前有侍者跪迎。人间部分下端画有帐幔,鼎壶、羽觞等器物,两旁有7人对坐似在作祭祀活动。地下部分画有一裸体巨人双手擎托象征大地的平板,还绘有鱼、龟、蛇等动物。此画继承了战国绘画艺术的特点,但突破了战国绘画中的装饰风格,而逐渐地走向独立和成熟。成功地塑造了女墓主人的形象:体态肥胖,衣着华丽,风度高雅,同此墓出土的女尸对照,在服饰装束、容颜体态和年龄上都极为相似。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注重外貌,形体的描绘,还通过五官着力刻画了女墓主人高傲威严的表情。画中人物的描绘在用线、设色上也显示出精深的功力。用线匀细而刚劲,设色以墨线勾勒兼以平涂和渲染,色调鲜丽而沉着高雅。所以,从此画人物形象的塑造、神态的刻画以及用线、设色上看,都反映了西汉肖像画的较高水平。 马王堆汉墓帛画 (局部) ☚ 人物龙凤帛画 卜千秋墓壁画 ☛ 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1972年发现于湖南省长沙郊外,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很高的。帛画出土时是盖在外棺盖板上的,按文献记载帛画名称应为铭旌,是在送葬时由职事用长竿举起,走在灵柩前面,为死者灵魂引路升天,到坟地,棺下圹以后,将铭旌(jing) 盖在棺盖板上。帛画呈T形,全长205厘米。画面内容分三部分,即天国,人间,地下(也就是阴间)。天国部分被画在画面的的最上层,占据的面积也最大,天国正当中画人首蛇身女娲。女娲身右面是金乌载日。女娲身左是阙月、蟾蜍和奔月的嫦娥。日月之下分别有一巨龙升空,身姿矫健,昂首向着女娲。日下还有扶桑树,树之间有八个小太阳,当是古代传说的十日并出和拂于扶桑的写照。女娲下中部为两司铎骑怪兽振铎作响的情景,司铎上面有二鹤对舞,天国下层与人间相接处为天门,门双阙下各有一值日官司阍,双阙上各立一神豹把守着天门。画幅的第 二层即人间部分,描绘墓主人在人间生活的片段,拄杖老妇站在当中,其前二人跪下双手托盘进食,其身后三人伺候,老妇下部为二龙穿璧和羽人飞腾,羽人下又有列鼎而食的场面。画面最下部为阴间,土伯(或称禺强)头顶大地脚踏神鳌,旁边又有龟、猫头鹰和怪兽围绕。全画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反映了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该画色彩绚丽,使用了黑白灰蓝紫红黄等色,线条如春蚕吐丝,细劲匀净,形象刻画深入,富有一定的个性,构图采取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方法,形象安排井然有序。 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 三号墓出土的帛画,内容和布局与一号墓出土的相近。所不同的是三号墓帛画的天国部分占据的面积更大,画面天国顶部的主人变成男性伏牺,人间部分的主人也换为男性,因为一号墓主人是轪侯之妻刘氏,三号墓主人轪侯之子利苍,三号墓帛画在勾线和用色方面更加富于变化。与这两件帛画内容形式相近的西汉早期帛画还有山东金雀山汉墓出土的一件,这件帛画把人间生活部分加大而且充实了内容,包括宴饮、歌舞、纺织、练武等活动,表现手法亦有所不同。设色似后来的没骨法,局部加勾勒,更显出色彩富丽堂皇。 ☚ 羽人和方相氏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