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王堆汉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原是两座相邻接的高大土堆,1972—1974年初相继在土堆下发掘出三座墓葬,根据出土的多枚印章判断,2号墓墓主为卒于汉惠帝二年(前193年)的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1号墓墓主为利苍之妻,3号墓墓主可能为利苍之子。3座墓皆为北侧带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以1号墓的规模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其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由墓口往下经四层台阶和斗形竖井就到达墓底,墓底南北长7.6米,东西宽6.7米,距墓口16米。墓底中间是“井”字形的木构椁室,其周围充满木炭和白膏泥,以起到密封防潮的作用。椁室南北长6.73米、东西宽4.8米、高2.8米,室内有四层套棺,棺内壁皆为朱漆,最外层棺的外壁为黑漆,第2、3层棺外壁则在漆地上彩绘各种云气纹、仙人神兽等图案,内棺外壁加两道帛束并粘饰羽毛帖花绵,棺上还覆盖一张“引魂升天”内容的“T”形帛画,由于密封良好,棺内用20层衣衾包裹的尸首被完整保存了下来。3号墓规模略小于1号墓,除台阶和套棺都为3层外,形制大体相同,因密封不严,棺内仅存尸骨。2号墓因密封较差,再加多次被盗,墓内棺椁及随葬品多已朽毁不存。马王堆1、3号墓内随葬物品丰富奢华,有漆器、竹木器、陶器、乐器、木俑,装满织物、食物、药材等的竹笥,遣策和医简、帛书帛画、兵器等共3000余件。其中,不到一两重、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迄今所知最早的两幅古地图,两墓内棺上堪称艺术珍品的“T”型帛画,均反映了西汉初期科学文化的高度发达。同时,墓内出土的帛书上还收录了不少古佚书。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1号墓内的一具距今2100多年的女尸,无论肌肤还是内脏器官都保存完整,其软组织至今仍有弹性,创造了防腐学上的奇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和制作精美的殉葬品现已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内供人参观。 ☚ 长沙铜官窑遗址 建筑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芙蓉区马王堆乡,为一马鞍型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年开始发掘,到1974年,先后发掘三座墓葬,是西汉初期贵族家族墓地。由于出土了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物,有人把它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对于研究中国汉代的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贺龙公园 橘子洲 ☛ 马王堆汉墓 183 马王堆汉墓见09274条。 ☚ 岳麓山 岳阳楼 ☛ 马王堆汉墓 274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墓址坐落于一马鞍形土堆之上,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传说误以为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陵墓,故称马王堆,1972年开始发掘,先后出土三座西汉墓葬,称1号、2号和3号,系汉长沙国丞相软侯家族墓地,规模宏伟,1号和3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1号墓内墓主为一妇人,尸体保存完整,且富有弹性,实属罕见。同时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有帛书、帛画、竹简、漆器、竹笥、丝织品、木俑、陶器、农蓄产品、中草药材等计三千多件。据专家考证,1号墓为软侯利苍之妻之墓,2号墓为利苍本人,3号墓为其子之墓,三座墓下葬时距为20多年。出土文物现陈列于湖南省博物馆,3号墓坑仍然保留,供游客参观。 ☚ 古格王国遗址 满城汉墓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Mawangdui hanmu在湖南长沙市东郊, 共有三座墓, 墓主人分别为第一代轪侯利苍、利苍之妻和利苍的小儿子。1972年发掘了1号墓, 1973年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墓、3号墓。三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在地面下10多米深的地方修筑长方形竖穴,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了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填土、夯实封固。白膏泥粘性强,渗透性极低,对密封起决定性作用,1号墓室由于有1-1.3米厚的白膏泥,封固严密,使棺椁中形成缺氧、无菌、恒温、恒湿的环境, 不仅棺椁保存完好, 棺中的女尸及随葬品也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另两座墓, 由于白膏泥堆积较薄且不均匀, 影响了密封效果, 尸骨早已朽掉。 ☚ 文房四宝 汉魏服饰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前186)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原地面上有两个东西并列的土冢,高约十六米,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墓,故称马王堆。1972年、1973年至1974年初,先后共发掘了三座墓。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侯之印”和“利仓”三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史记》、《汉书》记载的长沙丞相、侯利仓本人。1号墓发现年五十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三号墓墓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应是利仓之子。3座墓墓葬形制基本相同,均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1号墓最大,墓口长十九点五米、宽十七点八米、深十六米。另两座规模略小,墓坑较浅。2号墓墓底长七点二五米,宽五点九二米; 3号墓墓底长五点八米,宽五点零五米。三座墓的椁室上下和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填木炭厚零点四至零点五米,总重量约一万多斤,外层有一至一点三米厚的白膏泥密封,使椁室形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故墓内棺椁、尸体及随葬品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另两座墓因白膏泥密封不好,墓内保存情况较差。三座墓的棺椁结构大体一致。1号墓椁室长六点七三米、宽四点九米、高二点八米。椁内用隔板分成五部分,棺室居中,四周为放置随葬品的四个边箱。四层套棺内壁均髹朱漆,外表装饰各不相同。外层为黑漆素棺,第二层,第三层是绘有各种图像和花纹的彩绘漆棺。第四层为锦饰内棺。一女性尸体放在锦饰内棺中,身长一点五四米,体重三十四点三公斤。外形保存完整。皮肤浅褐黄色,润泽有弹性,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着青丝履,面盖两件锦绢,手握香囊,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丝、麻衣衾十八层,捆扎丝带九道,再覆盖两件丝绵袍。尸体经解剖表明,虽然经历了二千一百余年,内脏器官相当完整,并且结缔组织、肌肉组织、软骨组织、血管结构等均保存较好。死者生前主要病变尚可确认。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2、3号墓内尸体均未保存。三座墓出土随葬品数千件、有漆器、竹木器、木俑、乐器、兵器、陶器、丝织品、食品、药材及竹简、帛书等。1号室和3号墓出土帛画五幅,其中两幅“T”字形彩绘帛画,分别置于内棺棺盖之上。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天上境界;下部绘交龙穿璧图案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此种帛画应是当时葬仪中张举悬挂的旌幡。出土的丝织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种类有袍、衣、裙、手套、袜、鞋、绣枕、几巾、香囊及各种乐器、物品的套衣、袋囊等,还有四十六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其中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和具立体效果的绒圈锦,代表了汉代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3号墓内出土的帛书,经整理,共有二十八种古籍,十二万多字,除《周易》、《老子》有今本传世外,其余多为古佚书。所出医书简两卷共二百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另一卷则为房中术。所出漆器约五百余件,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匜、奁、案、几和屏风等,一些漆器书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及“成市口”戳记。另外,三座墓还出有大量的肉食品、谷物、果品、香料及中草药物等。 ☚ 西汉帝陵 满城汉墓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Mawangdui hanmu西汉墓葬。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湖南长沙东郊发掘了西汉初期轪侯家族墓地,共发现三座墓葬,其中一号墓中的女尸保存完整,肌肉尚有弹性,这说明当时防腐技术已很高超。出土的重要文物有帛书、画、竹简、漆器、陶器、木器、药材等3 000余件。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等提供了可贵资料。 ☚ 匈奴 丝绸之路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善化县志》载:“五代马殷疑冢,在县东南五里,马殷之子筑,相传五百冢。”所以,旧时这些土冢叫马王堆。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二号墓中出土“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载:“轪国七百户,汉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长沙相利苍为侯。”从而断定,马王堆是汉墓群,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一号墓是其妻墓,三号墓是其子墓。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墓中还有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加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 开福寺 2. 长沙县 ☛ 马王堆汉墓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軑侯利仓及其家属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曾被误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之墓地,故名。墓共有3座:1972年发掘1号墓,1973年至1974年发掘2、3号墓。2号墓的墓主为利仓,1号墓墓主为利仓之妻,3号墓可能是利仓之子的墓。3座墓皆为土坑竖穴,多重棺椁。规模尤以1号墓为甚。棺椁用木材约52立方米,随葬品数以千计,漆器特多,且保存较好。1号墓主尸体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也属世所罕见。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原为一马鞍形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系西汉初期轪侯家族墓地。墓葬结构宏伟,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中女尸保存完好,为国内罕见。墓中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帛书、帛画、竹简、漆器、竹筒、纺织品、陶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共3000多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马王堆出土文物现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院,三号墓墓坑现仍保留,供游人观看。 ☚ 三峡 岳麓山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1972年至1974年先后两次挖掘了三座墓,根据墓中出土印章及随葬物的封泥,判定系西汉初期轪侯家族墓地,三座墓中以一号墓的规模最大,结构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组成,棺内女尸一具,外形基本完整,随葬品达千余件,其中有丝织品、漆品、陶品等。三号墓出土了许多帛书,内容有《易经》、《老子》和天文、相马、医学等书,计20余种12万多字,还有三幅地图。据推测,一号墓为轪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为利苍之子。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现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三号墓坑上已修建拱形棚屋予以保护,便于群众参观。 ☚ 马提尼克 马六甲海峡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部,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仓及其妻、子的墓葬。1972年至1974年发掘。一号墓为利仓妻墓,墓穴呈斗形,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 8米,下有四层台阶,墓壁内收,墓底长7. 6米,宽6. 7米,深16米。墓室以木炭和白膏泥充实,使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多层棺椁和墓主尸体以及随葬品保存完好,属国内罕见。庞大的椁室和四层套棺约木材52立方米。椁室长6. 73米,宽4. 9米,高2. 8米。套棺有黑漆素棺、黑地彩绘云气纹馆、朱地彩绘祥瑞纹棺和锦饰内棺。二、三号墓是利仓及其子墓,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但毁损较多。一号墓和三号墓中随葬品约2000余件,均置于椁室外的四个边箱中。主要有衣物、食品、药材、漆器、木俑、乐器、兵器、竹木器和陶器、“遗策” 竹简,此外还有帛画、帛书等,均为奇世珍品。一号墓女尸完好保存,为尸体的解剖与研究,以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重要资料。 ☚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宣化辽壁画墓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西汉墓葬。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路东(马王堆疗养院内),居浏阳河西南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上有两个土塚。相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墓地,故名 “马王堆”。又传为汉长沙王刘发葬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坟”。两个土塚东西毗邻,中间连接呈马鞍形,又叫 “马鞍堆”。自古以来,传说纷纭。1971年底至1972年4月,省考古学者在有关省市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下发掘了位于东塚稍偏北的1号墓。1972年9月至1974年初,又发掘了西塚的2号墓和东塚南端的3号墓。考古发掘证明,马王堆为西汉初年軑侯家族墓地。其中2号墓为汉初长沙丞相軑侯利苍的墓,1号墓为利苍妻子辛追的墓,3号墓为其子墓。1号墓封土堆高约4米,底径约40米。2号墓封土堆高近5米,底径32米。3号墓封土堆被1号墓封土所压。墓道均设于墓坑北端。1号墓坑长19.5米、宽17.8米,从口往下四壁有4层台阶,墓坑深16米。3号墓墓口长16.3米、宽15.45米,下有3层台阶,墓坑深11.7米。2号墓墓坑上部为不甚规则的椭圆形,长径11.5米,短径8.95米,墓坑深16米。1号墓的葬具为1个椁室4层棺。椁室由枕木、底板、内外壁、盖板、边框组成,内外壁间隔成头足左右4个随葬器物的边箱和中间容置重棺的棺室。第一层素棺,第二层黑地彩绘漆棺,第三层朱地彩绘漆棺,第四层锦饰内棺。2号墓因被盗掘,棺椁腐朽,仅存底板。3号墓棺椁结构与1号墓基本相同,但只有三层棺。外棺和中棺为髹漆素棺,内棺外贴以起绒锦为边饰的绣品。棺椁之外填大量白膏泥和木炭,以防腐防潮。1号墓尸体保存完整,皮肤仍有弹性,经鉴定为女性,年龄50岁左右,身高1.54米,体重43公斤,身着丝质衣衾20层。出土时,棺内有0.2米深,约40公斤重的茶褐色液体。经解剖查明: 死者生前患有严重冠心病和多发性胆结石等症,由于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而骤死的可能性最大,死在瓜熟季节。三座墓葬中,1、3号墓随葬器物保存完好,两墓各出土随葬物1000多件。可分为帛书、帛画、简牍、漆器、乐器、兵器、陶器、木俑、丝织品、竹笥及其他等十多类。两墓各出土一幅“T” 字形帛画,又称非衣画,实为铭旌。3号墓棺室两壁各悬挂一幅《出行图》和《仪仗图》,漆奁内保存《导引图》一幅、帛书近五十种,总字数15万字左右,另有两幅地图。简牍共923支,其中遣策竹简713支,医书竹简200支,木牍10支。漆器共500件(不包括髹漆的兵器和乐器),其中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乐器共8件: 瑟、竽各2、七弦琴1、笛2、律管1套。兵器38件,全部出于3号墓。陶器共54件,木俑266个,3号墓出土104个。丝织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服饰,共58件; 一类是未经使用的成幅织物,共61件。竹笥98个,其中1号墓48个,均用来盛放衣物、丝织品、食物、中草药和其他植物、模型明器等,其他还有博具、铜镜、角质和木质梳篦、梳妆用具、竹扇、木璧、木象牙犀角等竹木杂器。1号墓中还出土 “妾辛追”印章一枚。2号墓因多次被盗,影响随葬品保存,出土200多件随葬物,基本已经残破。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已成为研究西汉初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民情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故有学者称之为 “马王堆文化”。“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墓内出土原物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一、二号墓现已恢复封土时原貌。三号墓墓坑经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大跨度顶棚,供人们参观。 ☚ 杨家洲汉墓群 西汉长沙王后“渔阳”墓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部,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仓及其妻、子的墓葬。1972年至1974年发掘。一号墓为利仓妻墓,墓穴呈斗形,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下有四层台阶,墓壁内收,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墓室以木炭和白膏泥充实,使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多层棺椁和墓主尸体以及随葬品保存完好,属国内罕见。庞大的椁室和四层套棺约木材52立方米。椁室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套棺有黑漆素棺、黑地彩绘云气纹馆、朱地彩绘祥瑞纹棺和锦饰内棺。二、三号墓是利仓及其子墓,与一号墓基本相同,但毁损较多。一号墓和三号墓中随葬品约2000余件,均置于椁室外的四个边箱中。主要有衣物、食品、药材、漆器、木俑、乐器、兵器、竹木器和陶器、“遗策”竹简,此外还有帛画、帛书等,均为奇世珍品。一号墓女尸完好保存,为尸体的解剖与研究,以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重要资料。 ☚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宣化辽壁画墓 ☛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1972-1974年发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均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1号墓墓坑最大最深,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有4层台阶,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另2座墓规模略小。2号墓墓主为轪侯利苍,1号墓为利苍之妻,3号墓为利苍之子。3座墓共出土文物3000余件,主要有漆器、纺织品、陶器、竹木器、木俑、乐器、兵器、农畜产品、香料、中草药、简牍、帛书、帛画印章等。其中帛书、帛画具有重要的学术、艺术价值,1号墓发现年约50岁的女尸,外形和内脏均保存完好,是世界鲜尸保存纪录史上罕见的实例。此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 长沙汉墓 南阳画像石室墓 ☛ 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有三座墓,全由坟丘、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带穴坡墓道。棺槨为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坑底部正中。槨底承托三条垫木。1号墓四棺一槨,2号墓棺槨已朽,仅存底板四层,推测为2棺一槨。3号墓三棺一槨。槨室由内外壁、四个边箱和中间棺室组成。内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棺内两侧板上张挂帛画两幅。1号墓墓主尸体完整,女性,年龄约五十岁左右。葬式为仰身束肢直伸,全身裹殓各式衣着、衾被及丝麻织物18层,连同贴身衣两件,共20层。经解剖检验,查明这具尸体外形及内脏器官完整,主要病变尚可确认,其年代悠久和组织结构保存的程度都是世界上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的。各方面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是猝然致死的原因。这具尸体保存下来的主要条件是尸体的深埋,墓室构筑的严密,多层棺槨的保护,木炭和白泥膏的封闭,以及由此形成的低温、缺氧所致。3号墓墓主仅存骨骼,经测定为三十岁左右男性。2号墓早期被盗,骨骼已散乱。随葬品都置于四个边箱内,总数达数千件,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筒、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大型漆器木胎,小型漆器大多是夹胎。 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纺轮、耳杯、盘、匜、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装饰手法有漆绘、粉彩、锥画。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一些漆器书有“软侯家”、“君幸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漆器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草”、“成市饱”、“南乡口”等作坊标志。陶器有泥质灰陶的鼎、盒、壶、锺、钫、瓿、熏炉等。灰陶器施加彩绘或在器表涂一层锡箔状物,器内盛放液体或食品,器口用草和泥填塞,缄封“轪侯家丞”封泥。出土木俑260多件,分着衣俑、彩绘俑两大类。着衣俑有歌舞俑、女侍俑;彩绘俑有立俑、乐俑。乐器有瑟、竽、琴、箫。竽、竽,琴、箫又属首次发现的汉初乐器。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这些丝织衣物,全都是家蚕丝织造。按织造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平纹的绢、纱、素色提花的绮和罗绮及彩色提花的锦。这批衣物大部分经过染色,印花敷彩或刺绣花纹等加工程序,是汉代初纺织生产的最高工艺。其中以素纱和圈绒锦最为珍贵,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一两,圈绒锦外观呈有立体感的环状圈绒,它以多色经丝和单色纬经的织法排列,采用特殊工艺交织而成。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壁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两墓帛画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在弯月下画一女子腾宫飞翔,3号墓在同部位上画裸露上身的飞翔男人。1号墓画一老妪穿曲裾长袍柱杖而立,两侧有男女五人跪迎、相随。3号墓画一男子,头戴刘氏冠,身着红袍,腰间佩剑,袖手缓行。前后有九人作恭迎、随行状。帛画下部画地下境界,有一人站在两条大鱼上,双手托举着象征大地的平板。巨人周围画灵龟、鸱鸮等神物。1号墓和3号墓都出有竹简722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数量和各种物品分类小计,还记载有车骑、乐舞、童仆等及所持兵器、仪仗、乐器等内容。3号墓还有医书简200枚,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在3号墓东边箱57号漆盒内,装有帛书,分两种: 一种写在通高48厘米的宽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另一种通高24厘米,卷在长条形木板上,出土时已严重破损。帛书共整理出26件帛书大部分用朱丝栏墨书,字体有篆、隶二种。 马王堆汉墓西汉墓葬。位于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墓主为西汉前期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及其妻子。1972年开始发掘,一号墓出土随葬品极为丰富,有丝织品、漆器、竹木器、陶器与食品、明器等一千余件,棺中墓主女尸历二千余年仍保存完好。三号墓中还发现大批帛书,约有十二万字,包括先秦著作多种。如《老子》、《经法》、《易经》、《春秋事语》、 《战国纵横家书》及天文星图、医学著作等等。两墓中均出帛画,是古代世界艺术珍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