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王堆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王堆尸

马王堆尸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约4公里。堆由东、西两冢连接而成。两冢平地兀立,高约16m,底径各约40m。1972年1月对东土冢内的墓葬先进行发掘,并命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
一号汉墓为竖穴土坑,墓口长方形。南北长19.5m,东西宽17.8m。从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每层高度为1.0~1.15m。第4层台阶以下作斗形坑壁,直达坑底。从墓口到坑底深16m。墓口上盖有封土厚4m。葬具均系木制,由一椁室和四层套棺组成。棺居整个椁室的中央。棺周的椁室空间为东、西、南、北四个边箱,存放着大量随葬品。尸体封存在四层套棺的最内层棺中。
根据墓葬结构的分析,在放置棺椁之前,先在墓坑底铺垫15cm厚的白膏泥,棺椁安置后,再在椁室外面填塞一层木炭,厚40~50cm。木炭层的外面,又填塞厚达100~130cm的白膏泥,构成以白膏泥为周壁的完整的墓室,把全部葬具封闭在里面。墓坑再用土分层夯实填满。
1972年4月底,内棺出土。见尸体为多层绵衾、衣着和丝麻织物严密包裹,半浸于约80升的棕黄色棺液中(棺液弱酸性,pH 5.18)。根据考古学的考证和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证实马王堆一号汉墓是西汉初期的墓葬,距今2100多年。死者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其入葬时间在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以后数年。
由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不同于过去所报导的任何一类保存型尸体,故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组把在密闭性很好的古墓中形成的,为尸体组织和殓葬品分解出来的有机酸棺液长期浸泡的,全身润泽且软组织有弹性的,皮肤可有轻度尸腊化的,骨胳有脱钙现象以及外形较为完整,内脏俱在的保存型尸体,特称“马王堆尸(the Ma-wangdui cadaver)”。

马王堆尸


据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综合研究,尸体为女性,身长154cm,重34.3kg,推测年龄为50~55岁。发育与营养状态良好,头、颈、躯干、四肢均保存较完整的外形。皮肤覆盖完整,尸体各部均保存有较完整软组织,上臂及大腿等部位还比较丰满,按压时有弹性。肘、髋等关节仍稍可转动。头发附着较牢固,稍用力牵拉还不致脱落,少许眉毛、睫毛、鼻毛及阴毛也均附于原位。指(趾)纹清晰。古尸的两眼球突出睑外,呈干瘪状。口张开,舌稍挺出。直肠脱垂约1cm。解剖时发现胸、腹腔内的脏器除个别的如肾上腺因自溶解体而不易辨认之外,其余如心、肺、气管、肝、胆囊、胆管、胰、脾、胃、小肠、结肠、肾、输尿管、膀胱、子宫、输卵管、卵巢、主动脉、腔静脉等均保存较完整的外形,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正常。组织学检查显示古尸的四种基本组织有较悬殊的保存水平。结缔组织保存最完好。骨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但未见骨细胞,软骨切片中可见大量软骨细胞。胶原纤维保存的完好程度尤为突出,轮廓完整,染色性良好,而且超微结构也十分清晰。在电子显微镜下,其周期性横带结构十分明显,几乎无异于新鲜组织标本。肌肉组织的保存仅次于结缔组织,其中横纹肌胜于心肌,平滑肌最差。在部分保存较好的横纹肌纤维中,肌纤维的轮廓清晰,并呈明显的明暗带横纹结构。电镜观察,发现保存较好的纤维其暗带(A带)原位保存,但其中H带基本崩解;明带(I带)基本崩解而其Z线则尚有残留。沿肌纤维方向,可见肌纤维膜存留。个别肌纤维周边部,偶见有略呈椭圆形电子密度较高的类似核质的质块。神经组织和上皮组织都保存较差,多已自溶解体。在古尸组织中,还保存一定数量的比较完整的细胞。例如软骨细胞,多数具有明显的细胞核。肾组织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肾小管,其细胞界限一般比较清楚,核已固缩。在肝组织内为数颇少的残存肝细胞,则仅有模糊的轮廓。横纹肌切片中也见到极少数不规则形细胞核。亚细胞结构的保存差。电镜下即使在那些保存得较好的软骨细胞以及少数残存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也已不能见到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等典型的细胞器结构,仅偶见一些内质网断片。与细胞器比较,核的保存相对来说要好些,核膜时有所见,核内微细结构似已降解,但尚呈细颗粒状。分子结构的保存水平高于亚细胞结构的保存,一些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均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电镜下可见清晰的胶原蛋白大分子聚集的微丝及其侧向有序排列所形成的周期性明暗带结构和多至9条的横纹细节。肌肉蛋白大分子所形成的肌原纤维粗丝、细丝的断片和不很完整的Z盘等均可从横纹肌中析离获得。用组织化学方法,也证明胶原纤维和肌纤维尚保存着相当完整的蛋白质分子,内有组氨酸、色氨酸和精氨酸等成分,氨基酸内并带有巯基和氨基等基团。用免疫荧光标记法证实肌球蛋白的抗原性仍有部分保存。头发的角蛋白保留完好的α构型。核酸的存在也得到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的证实。多糖类仍显示典型的组织化学反应,胶原纤维特殊的稳定性也从而得到维持。同时“A”型血型物质的测得也可作为多糖结构保存完好的一个佐证。此外,磷脂已降解破坏,胆固醇尚有部分保存,而中性脂肪在全身丰富的脂肪组织中广泛存在,其脂肪酸组成包括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与正常类似。
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这种保存型尸体与其他保存型尸体类型颇有不同。据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 古尸重34.3kg,作粗略估计,体重减少约一半左右。四肢皮肤出现纵条形皱纹,内脏缩小,脑组织含水量减少30.8%。这些改变很象干尸化,但还不是“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而是全身润泽,某些部位的软组织还较丰富,柔软而有弹性。因此,有别于一般干尸。
(2) 皮肤油腻,胸、腹、臀部及下肢等部位的皮肤有多个黄色或桔黄色丘疹状、结节状或疣状的皮疹样突起,经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化学的检查,证明是尸蜡化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尚属轻度、早期,还没有到出现典型的片状脂蜡样改变的程度。此外,皮下尤其腹壁及肾周围脂肪的外观及成分仍接近于正常脂肪。
(3) 皮肤呈淡褐黄色、较软,大部毛发仍附于原位,指(趾)纹清楚,软组织有弹性,部分关节稍可转动,X线检查全身骨胳呈普遍骨质疏松,明显脱钙,骨及齿染成褐黑色。这些改变与鞣尸化相似,可能是由于弱酸性棺液长期浸渍所致。但此例古尸与泥炭鞣尸还有一些明显的差别,例如: 在形成的环境方面,本例古尸是在密闭性能很好的棺具和墓室中形成的,而泥炭鞣尸则是在泥炭沼泽或明显酸性反应的泥沼中形成的。就作用于尸体的酸的成分来说,浸渍古尸的棺液,其中除氨基酸外,主要含有自乙酸到戊酸等一些从尸体组织和丝织殓葬品分解出来的有机酸,这些酸并不能使尸皮鞣化,棺液中也缺乏使尸皮形成鞣皮的一些其它因素,从尸体的保存程度来看,本例古尸不仅保存了较完整的外形,而且内脏器官俱在。而泥炭鞣尸则在形成过程中,尸体表层虽然被鞣化了,而内脏却往往遭到腐败菌的破坏而难以保存。基于这些区别,因此本例古尸亦有别于泥炭鞣尸。
根据对棺液来源的探讨,认为不是封棺前注入的,而系入土后水分子逐渐渗入棺内经长时间积聚而成的,以及对古尸的横纹肌和胶原纤维的观察,有理由认为这种古尸的形成,很可能经历了一个先脱水成为棺内干尸,后再经棺液浸泡使其组织又重行水合的过程。可以设想国内所发现的棺内干尸,只要不再腐败,尸蜡化的程度又不大,如果推迟发掘,待有足够量的棺液后,很可能发展成为本例古尸这一类型的尸体。当然这种设想尚待证实。
本例古尸的皮肤有多处散在的皮疹样小灶性尸蜡化改变,这种改变与酸性棺液浸泡所引起的变化不同,属于另一种过程。死者是贵族妇女,养尊处优,四体不勤,从出土帛画上所绘的她的体态来看,身体是非常肥胖的,在尸体解剖时看到的腹壁脂肪层也是比较厚的,这就具备了尸蜡化的基础。加上密闭、缺氧、腐败停止和棺液内存在大量钙、镁离子等条件,便形成皮疹样尸蜡化改变;但可能由于棺液的酸性反应,尸蜡化只能到此程度。一具古尸出现几种不同的改变是屡见不鲜的。如南通医学院报告的几例明代古尸中,顾能氏尸主要是干尸化,但皮肤上附有多数绿豆大蜡样结节;另一例盛彭氏尸,与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非常相似,其皮肤上也同样附有蜡样结节,这说明两尸都合并部分尸蜡化。
☚ 泥炭鞣尸   江陵古尸 ☛
000077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