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洪1920—

山西定襄人
中共党员。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副秘书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化学工业设计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现任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兼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主要著作有《社会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等。
笔名:牛中黄

马洪

马洪(1920— )
马洪
廖盖隆等主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编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16页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第252页

1

(词)明·马洪

越罗衣薄轻寒透。

正画阁、凤帘飘绣。

无语小莺慵,有恨垂杨瘦。

桃花人面应依旧。

忆那日、擎浆时候。

添得暮愁牵,只为秋波溜。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闺媛总部

1

(词)明·马洪

弄粉调脂,梳云掠月,次第晓妆成。

鹦鹉笼边,秋千墙里,半晌不闻声。

原来却在瑶阶下,独自踏花行。

笑摘朱樱,微揎翠袖,枝上打流莺。


1

(词)明·马洪

饵玉餐香,梦云惜月,花中无此清莹。

俨然姑射仙人,华佩明珰新整。

五铢衣薄,应怯瑶台凄冷。

自骖鸾、来下人间,几度雪深烟暝。

孤绝处、江波流影。

憔悴也、春风销粉。

相思千种闲愁,声声翠禽啼醒。

西湖东阁,休说当时风景。

但留取、一点芳心,他日调羹翠鼎。


1

(词)明·马洪

淡淡秋容,澄澄夜影,涓涓月挂梧桐。

爱箫声缥缈,帘影玲珑。

彩凤衔书未至,玉宇净、香雾空濛。

凉如水,翠苔凝露,琪树吟风。

匆匆。

年华暗换,嗟旧欢成梦,芳鬓飞蓬。

想清江泛鹢,紫陌游骢。

应念佳期虚负,瞻素彩、感慨相同。

凝情久,谁家捣衣,砧杵丁东。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月,秋部

2

(词)明·马洪

烟树带莺啼。

催得纱窗日渐低。

金锁连城门四扇,开齐。

缥缈楼台影尚迷。

已有玉骢嘶。

花路香尘踏作泥。

可是寻芳人起早,相携。

占断风流在此堤。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西湖部
(词)明·马洪

金磬罢泠泠。

风袅鲸音出翠屏。

柳外高楼花底户,窗扃。

却似枫桥半夜听。

僧已了残经。

香断薰炉月满庭。

八百宝珠閒搯遍,声停。

老鹤松间梦已醒。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西湖部

1

(词)明·马洪

过雁行低,鸣螀韵急,纷纷叶下亭皋。

向霜庭看菊,飙馆题糕。

依然宾主东南美,胜龙山、迢递登高。

绣屏孔雀,金盘橘柚,银瓮蒲桃。

痛饮鲸捲波涛。

笑百年春梦,万事秋毫。

问台前戏马,海上连鳌。

当时二子今安在,乾坤大、容我粗豪。

四弦裂帛,双鬟舞雪,左手持螯。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重阳部

1

(词)明·马洪

春老园林,雨馀庭院,偏惹蝶骇莺猜。

蔫红皱白,狼藉满苍苔。

正是愁肠欲断,珠箔外、点点飘来。

分明似,身轻飞燕,扶下碧云台。

当初珍重意,金钱竞买,玉砌新栽。

更翠屏遮护,羯鼓催开。

谁道天机绣锦,都化作、紫陌尘埃。

纱窗里,有人怜惜,无语托香腮。

马洪

马洪生卒年不详

约1436年前后在世。字浩澜,号鹤窗。武宗正德前后在世。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少出钱塘外泰之门,泰字士亨,号菊庄。正德间隐居不仕,以诗词名世。《词苑萃编》卷七云:“钱塘马浩澜,号鹤窗,善咏诗,尤工词调。虽皓首韦布,而含吐珠玉,锦绣胸肠,褎然若贵介王孙也。其词名《花影集》。徐伯龄言:‘鹤庄与陆清溪同出刘菊庄之门。清溪得诗律,鹤庄得词调,异体齐名,可谓盛矣。’”洪以词名东南,声誉又出乃师之上。王世贞即以为洪词“烨烨胜泰”。洪为词刻意求工,自序其《花影集》云:“四十馀年,仅得百篇。”亦能诗,有《和曹尧宾游仙诗》百首,盛传一时。

☚ 倪谦   聂大年 ☛
马洪

马洪

字浩澜,号鹤窗。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在明英宗朝。隐居不仕,布衣终身。洪与陆昂同出刘泰之门,时人以为昂得其诗,洪得其词。王世贞则谓其词有出蓝之美。杨慎《词品》赞其词作“含吐珠玉,锦绣胸肠”。洪亦工诗,有和曹唐游仙诗百首,盛传一时。著有词集《花影集》,已佚。其生平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 张宁   汤胤勣 ☛
马洪

马洪1920~Ma Hong

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任全国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1920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原名牛仁权。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研究院学习和工作,担任过《共产党人》杂志编辑、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和全国的解放,他先后担任过人民政府县长、县委书记以及省委、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共中央局的政策研究室负责人。后来,又担任过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兼副秘书长,国家计委秘书长,北京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化学工业设计院副院长。粉碎“四人帮”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基本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并兼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马洪参加革命以后,就一直比较注重理论工作。他曾在党创办的 《新华日报》、《共产党人》、《群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种文章,结合党的工作和各项方针政策,进行理论宣传。新中国建立以后,他虽然担任各种领导工作,但仍注重理论思考和研究,一直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进行理论探索和政策制定与宣传。在中国早期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曾出版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1956)、《我国国民收入的积累和消费》(195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959)、《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1963)、《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造》 (1963) 等著作。在 “大跃进” 以后的调整时期,他作为国家经委研究室的负责人,参加了 《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 即《工业七十条》 的起草工作。这个条例是在邓小平主持下起草并定稿的。它是中国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的第一个总章程。这个条例的颁布对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提高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把企业的各项工作引上正确的轨道,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此期间,马洪还总结了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经验,了解研究了苏联以及一些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主持编写了 《中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管理》一书。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马洪结合中国的实际,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对国家的有关决策起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非常突出,马洪主持了这一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经济结构的概念、原理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探讨,最后形成了他主编的 《中国经济结构研究》 和他撰写的 《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试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战略》、《中国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 等成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新见解。马洪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受 “左”的思想影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安排,主要是靠投入大量资金和能源、扩大基本建设、办新厂来解决的。这样,工业虽然建设起来了,但不能和农业形成统一的生产体系; 重工业虽然建设起来了,但不能和轻工业形成统一的体系。特别是在重工业的建设上又片面强调“以钢为纲”,不但挤了农业、轻工业,也挤了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结果造成重工业本身发展的不平衡,能源和交通运输也成为国民经济中突出的薄弱环节,而钢铁工业本身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即某些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而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相当落后,而且各个地区都搞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部门和企业又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系统。因此,比例失调、构造松散、机制失灵、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就成为这种经济结构的特征。马洪指出,造成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原因是: 片面追求产值的高指标破坏了综合平衡;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 片面追求高积累,忽视了消费及相关产业; 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某些“左” 的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全民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有严重的缺陷。马洪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十大措施(1981)。
马洪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他在从中国国情出发,依据生产力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倡议和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调整的同时,又从生产关系方面,积极倡议经济体制各方面的改革。早在改革初期,马洪就认为,中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弊端甚多,急需进行改革。但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也不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本身。根据生产力的情况,把那种本来应属于集体所有制的准全民所有制改成真正的集体所有制,这不是“倒退”,而是改正错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马洪的理论探讨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性内容。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既不同于苏联的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西方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而是依据中国国情,依据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状况,依据我们的社会主义目标要求,把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管理结合起来的新的经济体制。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虽然已取得一些重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 (如市场发育) 需要时间和过程才能逐步完善,有些问题则需要探索和创新,如提高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公有产权的管理形式、完善计划管理体系和形式等 (1992)。对于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马洪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来界定一种经济的特性的。商品经济是同自然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中国条件下,它是同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产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它称作货币经济。列宁则交替使用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称谓。市场经济则是与统制经济相对立的概念。前者所突出的是该种经济中是否存在独立生产者间的社会分工和等价交换; 后者则是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来界定一种经济形式。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理论上说,商品经济都是较广泛的概念。市场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未必是市场经济。只有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高度,市场成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的时候,商品经济才同时具有市场经济的性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传统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改革建立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一种用宏观管理的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他认为,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叫作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于中国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的特征,马洪认为,中国要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绝不是古典资本主义时期那种原始和落后的市场经济,我们要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排斥计划,而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自觉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目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也不存在,更何况我们国家以公有制为主体,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保证了我们有可能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宏观平衡进行科学的计划调节。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实经济生活的计划调节或主动管理也是内生的。所以,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的东西,二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作用融合在一起,并且都覆盖全社会、渗透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由于它们功能不同、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结合的方式和具体形式有差异罢了。对于计划和市场功能、作用上这种差异,马洪认为,计划主要从宏观、总量和结构方面解决有关的重大问题,调整重大社会利益关系,以及确定国家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 市场主要在微观领域、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的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他概括道,只有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肯定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内生的,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同时只有承认计划与市场作用机制的差异、作用层次的不同,才能有效地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弥补各自的不足。
基于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认识,马洪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判断,目前中国实际运行的经济运行机制既非改革前的单一计划机制,也不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一元的市场机制,而是一个计划与市场虽已结合,但尚未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二元机制。为了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到下世纪20年代建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马洪认为,中近期应深化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真正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要达到这一目的,现代股份公司是一种较好的形式。(2)继续推进价格体制的改革,因为没有合理的价格体系也就谈不上有效的市场调节。(3)建立健全市场法规,企业的市场活动要依法而行、有法可依,服从相应的行为规范。(4)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马洪在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也进行过长期的研究,颇有建树。他一直注重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的研究,注意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的引进、比较及其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他主编了 《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对中国企业管理改革、完善和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还组织编写了 《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上、下册,1980)、《国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1982)、《经济与管理大辞典》等书,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他还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等重大问题,主持撰写的 《2000年的中国》、《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和 《世界新技术革命与对策》等专著,在国家制定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中起过重要参考作用。

☚ 张培刚   董辅礽 ☛
000006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