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叙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叙伦1885—1970

原籍浙江仁和,生于杭州。
古文字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部长、高教部部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和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职。著有《马叙伦学术论文集》、《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读书续记》、《庄子义证》等。
字:夷初、彝初
号:石翁、寒香
晚号:石屋老人
笔名:天子、天生、天庐
化名:丁人俊、马翰芗、邹华孙、邹翰香、张禄
别名:天

马叙伦1884—1970

字夷初,号石翁,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1年夏赴日本,加入同盟会。曾任《国粹学报》、《大共和日报》等报编辑,上海劳动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浙江省民政厅长、教育厅长,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1935年被推为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席。抗战期间,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46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同年6月23日,参加上海人民赴南京和平请愿团,在南京下关车站被国民党特务殴伤。1948年进入东北解放区。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70年5月4日在北京病逝。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石鼓文疏记》、《老子核诂》、《庄子义证》等。

马叙伦

我在六十岁以前马叙伦生活书店1947年9月2版128页,三联书
店1983年12月版120页,(台湾)文海
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六
辑(总953)影印本128页
爱国革命不断奋斗的一生——回忆民进中央马
叙伦主席
周建人等人民日报1981年2月20日,新华月报
1981年2期
忠贞的民主革命战士——纪念马叙伦同志诞生
一百周年
雷洁琼人民日报1985年4月25日
毕生难忘的教诲——纪念父亲马叙伦诞辰一百
周年
马龙章辽宁日报1985年4月26日
我父亲未发表的遗嘱和诗
怀念爸爸马叙伦
怀念马老
大业终期在耦耕——纪念父亲马叙伦百年诞辰
和逝世十五周年
马龙章
马燕
葛志成
马龙章
人民政协报1985年4月26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4月26日
光明日报1985年4月27日
沈阳日报1985年4月27日
深切怀念马叙伦同志
在马叙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何东昌
习仲勋
中国教育报1985年4月27日
人民日报1985年4月28日

思想每随时代进 坚贞不为大风挠——纪念马
叙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钱俊瑞人民日报1985年4月30日
马叙伦先生“五四”时期在北大
浩然正气长留人间——忆岳父马叙伦先生
马叙伦(1884-1970)
谭伯鲁 谭幼竑
寿墨卿
关国煊
团结报1985年5月4日
团结报1985年5月11日
*传记文学1979年35卷5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4册第193页
马叙伦传略郑懿德晋阳学刊1981年3期,中国现代语言学家
第2分册第172页,中国现代社会科学
家传略第2辑第10页,文史哲学者治学
谈第275页
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小传:马叙伦
大业终期在耦耕——马叙伦爱国民主言行录
马叙伦掩护过陈独秀、李大钊
马叙伦(1884-1970)
闵敬瑄
寿墨卿
镜澄
人物1982年1期
文物天地1982年6期
文史集萃(全国政协)第1辑第162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492页
马叙伦
马叙伦
江渤
宗志文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4卷第318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1辑第
104页
马叙伦(1884-1970)
马叙伦传略
马叙伦
马叙伦和“六·三”索薪运动
马叙伦先生事略
我在辛亥这一年
南社社友事略:马叙伦
马叙伦
政务院教育部部长:马叙伦
马叙伦
张敏孝
周德恒
柏生
马燕
寿墨卿
马叙伦
郑逸梅
魏桥等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9页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6辑第1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3卷第1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23辑第111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7辑第1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一)第170页
南社丛谈第95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137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52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15页

马叙伦

马叙伦
珍惜文物的典范马叙伦
马叙伦和《石屋续沈》
马叙伦先生及其书艺书论
斗士·教育家·学者——马叙伦小传
已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叙伦其纪念邮票发行
卢礼阳编
周永珍
卜束
戴小京
柏生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委员会编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421页
人民政协报1986年9月9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11月19日
书法1988年1期
名人传记1990年2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马叙伦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21页
20世纪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马叙伦
(1885—1970)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3页
马叙伦(1885—1970)
马叙伦
马叙伦(1884—1970)
马叙伦(1884—1970)
汪新主编
柏生
范济国
马洪武等编写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291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1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89页

马叙伦(1885—1970)
马叙伦(1884—1970)
廖盖隆等主编
京声 溪泉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21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43页

1

(词)清·马叙伦

飘渺一溪烟。

细笼春意缠绵。

晓风残月竹桥边。

闲拢轻舟醉眠。

芳草夕阳今古。

杜鹃空自啼苦。

收拾渔樵闲话,新声都付儿女。


1

(词)清·马叙伦

记平生、读书试剑,戛戛耻居人后。

论怀抱、乘风何日,鞘里宝剑消瘦。

文采斗鸡,才华试鼠,空向通天奏。

对悠悠、如水韶光,弹指四十五十,怕无闻否。

昨宵试灯前刷鬓,且喜绿丝依旧。

难抑豪情,偏无媚骨,无分久升斗。

拥书城画苑,清闲随时消瘦。

抬眼滔滔,未知谁是,聊进金尊酒。

待扶头、燕市悲歌,去寻屠狗。


1

(词)清·马叙伦

晴窗睡初稳,欢梦刚浓。

佳境渐到巫峰。

蜂媒蝶使殷勤说,西家曾见朦胧。

相推又还俯首,任锦裆乍褪,绮带轻松。

心头颤乱,恐鸾衾飞落余红。

何事骤来山雨,惊破觅无踪。

何处重逢。

空惹恹恹春病,琼篝麝尽,宝瑟尘封。

向谁行诉,只斜阳、冉冉怜侬。

最销魂,高树初蝉乱咽。


1

(词)清·马叙伦

渐萧瑟。

高柳残蜩咽急。

凭阑处、迎望翠云,簇拥柔红殢无力。

秋来未几日。

惊说冰肌暗瘠。

肠未断时,先织愁丝过千尺。

闲寻旧细舄。

记袖影桥红,眉攒波碧。

花容人面争倾国。

偏玉辇难驻,绮霞轻散,何人迤逦共暑夕。

更香坠谁惜。

岑寂。

问消息。

算月总缠绵,蛩最凄恻。

斜纹宛宛伤心色。

纵曲榭倚遍,断魂难觅。

莽抬头处,视倩影,在素幅。


1

(词)清·马叙伦

一卷彤芬丽制,过庭曾写新词。

残山剩水南朝恨,都付画图知。

最是仙云事杳,陈王有泪如丝。

斜阳立尽西风瘦,肠断对卷葹。


16

(词)清·马叙伦

草绿溪桥断处,鸟飞残月天边。

烟波江上钓鱼船。

赊取闲情无限。

入社先求许饮,多情偏要参禅。

此中欲辩已忘言。

且自饱餐茶饭。

(词)清·马叙伦

身世真如蓬转,客中几过端阳。

艾旗蒲剑忆江乡。

云水重重惆怅。

朝里七零八落,民间十室九空(协和康)。

今年节景异寻常。

满眼车骑甲仗。

(词)清·马叙伦

宋子空谈救斗,墨家乱说非攻。

如今拥众便称雄。

愧我无拳无勇。

敢比望门张俭,原非投阁扬雄。

走胡走越且从容。

权住东交民巷。

(词)清·马叙伦

薄醉午床赊梦,微醺乙帐观书。

寂寥门巷耳生车。

无事看天倚杵。

篱角柔猫弄子,池头老鹳窥鱼。

苦吟不得尽捻须。

好鸟一声飞去。

(词)清·马叙伦

欲雨先来暑气,招风急卸凉篷。

推敲几误践花丛。

一副词人面孔。

文字虽然着相,心情彻底都空。

西东还是付西东。

不问风幡谁动。

(词)清·马叙伦

灯下频看宝剑,梦中时击天闾。

舳舻十万王扶余。

年少气真如虎。

已往付他莺燕,从今觅我莼鲈。

春衣行典付黄垆。

邀个渔翁闲语。

(词)清·马叙伦

小径幽花惹蝶,邻家老树归鸦。

渐生新月映余霞。

篱落忽闻情话。

闲事无须多管,浊醪大可时赊。

买山快快种桑麻。

归卧凤篁岭下。

(词)清·马叙伦

只为寻花迷路,转因踏草迟归。

溪流缓缓送斜晖。

羌笛一声牛背。

困则埋头便睡,醒来随意衔杯。

暖风吹蕊蝶齐飞。

极好一般滋味。

(词)清·马叙伦

柳岸鸟声■(左口右叔)唶,花桥流水潺湲。

淡烟疏月夕阳边。

清兴无端难绾。

佳句争安一字,苦吟竞费三年。

虚名成就已堪怜。

冷了回肠一半。

(词)清·马叙伦

暑往寒来奔走,朝三暮四纵横。

赵钱孙李不须详。

都是一般混帐。

楚馆秦楼面目,城狐社鼠心肠。

有官捷足去投降。

幌子居然革党。

(词)清·马叙伦

少小自矜头角,春秋勤习诗书。

汝南月旦颇相誉。

同甫文中之虎。

时向长城饮马,还趋东府呼卢。

从来壮士耻为儒。

莫为儒冠几误。

(词)清·马叙伦

往事那堪重忆,泪丝不觉先垂。

哀吟陟岵覆髫时。

风雪也衔悲思。

漫道熊丸荻笔,只看计食谋衣。

心机费尽鬓毛里。

子子孙孙须记。

(词)清·马叙伦

爽意满阶幽草,陶情一盏清茶。

娇儿隔户笑呼爹。

欲语不成咿哑。

白马东来震旦,青牛西去流沙。

人间万事看分瓜。

底用蜗头争霸。

(词)清·马叙伦

序:九年旧历五月十一日,北京大学同人宴集于城东金鱼胡同之海军联欢社。沈尹默出示其生朝述怀之作。越日,余有继造。张孟劬尔田、伦哲如明复和余辞,余因集而名之曰金鱼唱和词。

户上犹悬艾绿,尊中尚染雄黄。

儿颜隐隐虎头王⑴。

故事年年依样。

须鬓添来种种,岁华任去堂堂。

酸甜苦辣已都尝。

只是心田无恙。

(词)清·马叙伦

背后风波渺茫,眼前云狗苍黄。

谁秦谁楚总都忘。

只是群儿相王。

却为天公沉醉,便教长夜未央。

一卮浊酒荡胸⑴肠。

杀尽魑魅魍魉。

(词)清·马叙伦

映户两颗疏树,侵阶几点苍苔。

芭蕉半展牡丹肥。

采蜜蜂儿成队。

事到头边做起,闲来书本摊开。

酒余谈笑杂庄谐。

也算辩才无碍。


2

(词)清·马叙伦

残年爆竹声中去。一霎平分今古。

欲把残年留住。怕阻春来路。

情怀且向东风诉。我是沙汀渔父。

戴得洞庭双鲋。归醉斜阳渡。

(词)清·马叙伦

韶华过羽人迟暮。往事都无凭据。

只有青山如故。暗里怜人错。

借问极目西陵路。云水正迷前浦⑴。

芳讯不知何许。红上横枝住。


2

(词)清·马叙伦

茅舍槿篱山曲,绿杨荫下人家。

小旗村酒野塘花。

溪流争乱石,山影夺平沙。

白发倚门话旧,小儿竹马相夸。

东风遥度浣溪沙。

燕来烟树外,人去夕阳斜。

(词)清·马叙伦

做雨疑晴愁永昼,怯寒慵起添衣。

天涯芳草望低迷。

高将帘幕卷,只为放春归。

闲坐苦吟谁与寄,不如梦里依稀。

莫教枝上晓莺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3

(词)清·马叙伦

鸳梦初成惊马嘶。

露浓烟重苦牵衣。

低回无限订来期。

旧恨刚随流水去,新愁又逐晚云飞。

为侬憔悴到何时。

(词)清·马叙伦

绵蕞诸生功最高(谓筹安会诸人。)。

如何胙土后萧曹。

君王明圣重初交。

仪注春官新奏进,如闻舞蹈异前朝。

九重传语属娇娆(袁世凯明令废阉人,用女官。)。

(词)清·马叙伦

无赖东风满绮楼。

南云惨淡北云愁。

迢迢天际认归舟。

烛谙离情先涕泪,梦欺孤枕不温柔。

锦衾如水半还留。


23

(词)清·马叙伦

雉堞深深对故宫。

新开双阙对流虹⑴。

大师兀自阅衰隆⑵。

帘影沉沉飞燕隔,微闻细语怨东风。

凄凉烟月逗寒栊(清宫有移居西郊之说。)。

(词)清·马叙伦

谶语从来数盛周。

分明天意那能留⑴。

斜阳无语下西楼。

把酒高歌歌断续,飘零身世感沧洲。

年年春水只流愁。

(词)清·马叙伦

居士风流已莫追(丈自署怀轩居士。)。

尚存余韵写唐碑(遗墨为临唐碑四种。)。

残文编缀待他时。

壮岁煮涛谈墨妙,悼亡赋罢废临池。

遗编珍重好将持。

(词)清·马叙伦

风雨闲门访故知。

当年青鬓欲成丝。

相看无语镇移时。

未托青鸾传消息,劳将红豆寄相思。

致教更损楚腰肢。

(词)清·马叙伦

碎雨零风歇浦西。

桂枝将老菊花稀。

无聊天气正思伊。

午睡刚成寻旧梦,香车忽报抵金扉。

惺忪还有几分疑。

(词)清·马叙伦

三日缠绵又解携。

鸳衾自是恋朝曦。

侍儿屏息候传衣。

枕上未乾红粉泪,楼前频听碧骢嘶。

销魂何必到秦堤。

(词)清·马叙伦

风景依稀似断桥。

芙蕖绰约柳丝娇。

扁舟人自独逍遥。

何处青山招隐士,此间流水下诗瓢。

晚来闲话约渔樵。

(词)清·马叙伦

渐峭西风侵玉肌。

新霜夹露欲沾衣。

花前月下少栖迟。

遣闷不妨微饮酒,安心胜似日亲医。

疗君一味是当归。

(词)清·马叙伦

铜笛声声断禁烟。

别情无语更凄然。

不堪回首是离筵。

旧事漫劳飞燕说,来时春草碧于天。

京城争唱乐尧年⑴。

(词)清·马叙伦

墨妙于今未足夸。

新传鸟篆自流沙。

尚书笔札废簪花。

点画未明卑小道,书成也自笑多差。

横流今日正无涯。

(词)清·马叙伦

五色旗飘古象坊(参政两院均在旧京象坊桥东。)。

马龙车水忒匆忙。

为言军国费平章。

遗恨那堪重记取,空闻揖让说黄唐。

议郎终是怕儿郎⑴。

(词)清·马叙伦

片石韩陵未足夸。

江门遗旨绝喧哗。

几人不负出蒹葭⑴。

尊酒单邀明月醉,钓船欲去一枝斜⑵。

楚凤存丧不关他。

(词)清·马叙伦

宝结同心双茧丝。

流苏未改旧燕支。

教人重忆合欢时。

罗帐轻垂湘簟冷,玉钗斜坠亸云低。

欢娱未觉■■迟。

(词)清·马叙伦

书学纷纷重北朝。

钟王规矩转成祧。

更无人处议横骄⑴。

记取唐贤三昧在,北碑南帖未偏标。

临流那得废兰桡。

(词)清·马叙伦

到处讴歌有美声。

一尘不染却多情。

偏将梦境写平生。

风流举世称三绝,儒雅传家只一经。

鲰生惭愧说蓝青。

(词)清·马叙伦

含笑相携入绣帷。

问侬可觉减腰围。

凭几数数看浮罳。

群舄已从新结束,黛螺犹是旧丰姿。

钗边茉莉两三枝。

(词)清·马叙伦

铜毂辚辚向虎溪。

迎眸渐渐绿烟迷。

为伊未醉却如泥。

填海不愁无怨鸟,通心差幸有灵犀。

千山万水会相依。

(词)清·马叙伦

楼外风梳金缕齐。

倦乌争带夕阳归。

有人凝恨在深闺。

欲碎旧书偏颤手,方看小影又愁眉。

教人颠倒不知宜。

(词)清·马叙伦

人境偏宜结隐庐。

弦歌方罢手调疏。

乌衣门巷耳生车。

户外朱鞮尝任满,窗前绿草不须除。

热然披发正游初。

(词)清·马叙伦

似喜还嗔忒费疑。

翻怜无计慰相思。

忽看顾影弄花枝。

细语似吟团扇赋,搜奁欲检旋文诗。

萧郎惭愧却无辞。


1

(词)清·马叙伦

① 章太炎先生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软禁于北京钱粮胡同。

烛影摇红,帘波卷翠,小庭斜掩黄昏。

独倚瑶阑,记曾私语销魂。

杨花爱扑行人面,尽霏霏、不管人嗔。

更蛾眉、暗上纱窗,只是窥人。

从前不解生愁处,任灞桥初别,小揾啼痕。

争道如今,离思乱似春云。

银笺欲寄如何寄,纵回文、写尽伤春。

奈人遥、又过天涯,断了鸿鳞。


1

(词)清·马叙伦

蓦回首、十年尊酒,画里相看,鬓丝依旧。

月照寒枫,夜台寥落乱风吼。

最伤心处,黄叶暮蝉时候。

候馆招魂,更忽听、寒潮凄咽归柩。

算嶙峋傲骨,支得沈郎消瘦。

临流濯足,问此意、几人知否。

看旧日、燕燕归来,又王谢、堂上栖宿。

倘化鹤重临,应笑山河如绣。


1

(词)清·马叙伦

春去何了草。垂垂杨柳老。

门外少游人。游人多逐春。

高楼凭远眺。马嘶人未到。

芳草蘸红尘。眼穿疑未真。


1

(词)清·马叙伦

离愁刚下眉头。

上心头。

况又西风憔悴易伤秋。

憎薄命。

怜孤影。

泪双流。

最是夕阳时候怕登楼。


1

(词)清·马叙伦

两岸飞花,长条不系东风住。

春归何处。

烟雨迷前路。

吹笛愁亭,别意随风度。

鹃啼苦。

青山无主。

袖手看云树。


2

(词)清·马叙伦

甚年年、空负此头颅。

须鬓渐萧疏。

只堂堂豪气,嶙嶙傲骨,和俗纵殊。

况有扪天巨翼,佩剑耻为儒。

■■■■■,■■■■。

往事无须重记,把悲欢悔吝,一例捐除。

叹鼠虫身世,何事可拘墟。

望佳人、挠挑天际,纵无缘、梦也到华胥。

争如彼、灵龟多智,不免鱼罝。

(词)清·马叙伦

① 肮脏同抗脏。后汉书·赵壹传: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注:抗脏,高亢婞直之貌。

甚年年风雪走关河,行李总萧疏。

记挑灯看剑,长城饮马,气欲吞胡。

也欲舳舻十万,东去王扶余。

收拾平生志,都付黄垆。

一自胡人退后,便埋头窗下,雕琢虫鱼。

算怀铅握椠,成就等身书。

只无如、生花妙笔,反饿来、交谪愧妻孥。

从今学、荛翁榜样(黄荛圃晚贫,至鬻其藏书。),聊救清癯。


6

(词)清·马叙伦

璇闺罢咏。

又写群芳影。

染翠渲红生意迥。

的是描生上乘。

奇葩强半难名。

劳他搜遍潮汀(图中花多粤闽产。)。

偏少合欢一朵,为憎夫婿多情(夫人为瑞安章味三先生室。)。

(词)清·马叙伦

时时躲过。

乍右还趋左。

只道常常来劝我。

不会真真抛个。

偏偏时候昏黄。

单单剩我凄惶。

待月呼灯不至,只堪和梦商量。

(词)清·马叙伦

宝帘初卷。

花气微微远。

桂子当窗亲手剪。

无力并刀微颤。

江南红叶初凋。

离思暗逐征桡。

流到金焦山下,相逢极浦寒潮。

(词)清·马叙伦

西风初皱。

人共斜阳瘦。

长敛翠蛾非病酒。

一片秋心做就。

楚山红树方娇。

楚江日夜寒潮。

爱听中宵疏雨,窗前故植芭蕉。

(词)清·马叙伦

五陵怀抱。

诉与朱弦袅。

一卷乌丝和侧帽。

画里词人垂老。

溪桥流水溅溅。

遥来一磐空山。

窗外晓莺啼碎,筐中赢有新片。

(词)清·马叙伦

深衣章甫。

吟啸西樵坞。

回也不愚参也鲁。

公是颜曾之侣。

江门遗旨能寻。

一帘风月闲心。

文字不遮禅悦,何妨尽兴酣沉。


6

(词)清·马叙伦

放眼春如许。

却堪怜、三分春色,二分归去。

任道浮生能百岁,半已匆匆虚度。

算只为、儒冠相误。

一向糊涂何用说,要从今、料理前头路。

勿草草,重新错。

情怀更与东风诉。

有梅花、山国水绕,愿为涣父。

不学磻溪垂钓者,只钓旗常钟鼓。

得几尾、戋戋鲵鲋。

换取布衣蔬食足,便收纶、买醉斜阳渡。

人与我,两无忤。

(词)清·马叙伦

天道吾知矣。

把群生、为他刍狗,不仁而已。

偏有灵均还要问,问了无非如此。

看事事、烟消云起。

任尔龙腾和虎跳,总偏偏、落在圈儿里。

谁胜了,空欢喜。

明知避也无从避。

忍常常、昏昏默默,这般滋味。

彼之权威如此者,只为群生如醉。

要打破、圈儿羁累。

纵者圈儿难打破,便拚了、性命须尝试。

虽不胜,明吾志。

(词)清·马叙伦

暗地流年换。

怕秋声、惊人促织,逗人凄怨。

迢递玉关人消息,过尽千帆书断。

纵万里、荆横棘乱。

难道长天无归路,料弋人、甚处拦归雁。

空教我,停针线。

银河纵阻人为远。

只冤禽、百回不折,也须堪满。

算阻盈盈衣带水,不阻相思无限。

尽待得、崖枯石烂。

自有灵犀修暗约,教千山、万水终相见。

先试梦,怜宵短。

(词)清·马叙伦

无计留春住。

细思量、三分春色,二分尘土。

还有一分东流水,做就梢头媚妩。

只不解、东君何故。

才教春来还教去,算成心、做弄痴男女。

正儿辈,为君误。

嫣红姹紫都无数。

向佳人、钗边颤袅,袖边飞舞。

唯有杨花偏抱独,不共燕支分妒。

只一片、冰心自许。

却为多情寻荡子,教飞天、坠地空辛苦。

千古恨,从谁诉。

(词)清·马叙伦

又是十年去。

叹十年、韶华如故,鬓丝非故。

蓦地风涛淹绿野,惊起鱼龙无数。

对锦陌、铜驼不语。

半碎金瓯还待补,愧深衣、皂帽春申浦。

望钟阜,空怀古。

扪天梦里无凭据。

且安排、藏山之业,日亲蟫蠹。

半亩梅边一溪水,此计因循已误。

怕斜照、渐昏江树。

扶竹闲吟归去也,又烟云、杳渺知何处。

浮一艇,逐鸥鹭。

(词)清·马叙伦

又二分春去。

任枝头、媵娇输媚,闹红如雾。

难解回肠千百结,只为余生孤露。

记雪闼、寒檠一炷。

尽费千钧狮虎力,纵长绳、莫挽神仙驭。

每回首,重泪雨。

怀中十月三年哺。

又恩勤、堂前窘下,负携朝暮。

刚补换穿衣又破,眠食时常失故。

更小疾、忧惶无措。

寸草春晖空恋恋,况茫茫、笑语平生处。

逢此日,忍酬酢。

马叙伦

马叙伦1885.4.27—1970.5.4

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州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1920年起在上海担任《选报》《国粹日报》编辑,以后在杭州、广州等地教书,加入南社、同盟会。杭州光复后,任浙江省都督府秘书,1915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五四运动时担任北大教职员会和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会联合会主席,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在北京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1927年任浙江省民政厅长。七七事变后隐姓埋名从事著述。1946年6月“下关事件”中被国民党特务打成重伤。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他的杂文集《石屋续沈》(上海建文书店,1949年4月初版)有对人物的评议(如《张之同》《张宗昌》),有对时政的针砭(如《清帝恶疾》《高万吹扶乩》),也有对学术的探讨(如《古代契牒文字》《干支由来》),在平实苍劲的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挚感情。他的著作还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1957年)、《石鼓文疏记》(1935年)、《读仓器刻词》(1962年)等。

☚ 马宗融   马寒冰 ☛

马叙伦

 爱国民主人士。字夷初,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上海《国粹学报》编辑,上海劳动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民主活动。1946年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同年6月23日参加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的反内战示威游行,被推举为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代表,在下关车站被国民党特务打伤。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70年5月4日在北京病逝。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庄子义证》等。

马叙伦1884~1970Ma Xulun

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浙江余杭人。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1911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历任上海劳动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教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1952年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

马叙伦

中国教育家。1885年4月27日生。1911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1913年先后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任教。1919年五四运动中任北大教职员委员会书记。1921年后任上海劳动大学校长、浙江省教育厅长。1922年任北京政府教育部首长。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辞职。1928年任浙江省民政厅长、南京政府教育部部长。1929年到北大任教。1945年12月与许广平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常务理事。1948年进入解放区。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0月起任教育部部长、高教部部长。政协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民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0年5月4日去世。

马叙伦1884—1970

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字彝初,又名夷初,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曾从事抗日反蒋和爱国民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高教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马叙伦

马叙伦

马叙伦(1885—1970),中国现代教育家、古文字学家和民主革命活动家。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浙江杭州人。1902年,在杭州府中学堂读书期间,因为同学鸣不平,被学校开除,到上海租界谋生。1911年东渡日本,由章太炎介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与章太炎一起在上海办 《大共和日报》,任总编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任北京大学教职总会书记,支持学生运动。1921年任浙江省教育厅长。192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1935年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任主席。1945年与周建人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1948年11月,由香港进入东北解放区。1949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长。1952年11月,就任高等教育部长。还先后担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副主席,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马叙伦不仅长期担任过大学教授,而且多年从事教育行政领导工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长,他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和人民需要兢兢业业,努力做好人民的教育工作。在建国初五年的教育工作中,他先后组织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亲自参予主办了有关教育改革的几件大事,第一件是关于学生健康问题,毛泽东曾两次亲笔写信给马叙伦,指示要各校注重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他对此极为重视,亲自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二件接管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他遵照党和政府的指示,从1950年10月接管辅仁大学,自此,先后有一批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收归中国人民自己办理。第三件是改革学制,进行院系调整。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施行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后,他发表谈话,阐述这次改革旧学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精神。鉴于旧中国留下的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存在严重缺点,教育部根据中央有关精神,于1952—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学校系院建成比较齐全的专业科系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配套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落后状况。从历史角度看,这次院系调整虽有经验值得总结,但总的讲,它对改革原来大学设置混乱,系科重迭,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是有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的。在教育向工农兵开门时,马叙伦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向工农敞大开门,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新的坚强骨干。根据他的这种指导思想,教育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同时,着手创办了新型的综合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并相应地试办过以吸收工农干部及优秀产业工人为对象的工农速成中学。这也是在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过程的一种积极探索。马叙伦的主要著作有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马叙伦学术论文集》、《马叙文政论文选》、《马叙伦墨迹选集》 等。

☚ 周诒春   吕凤子 ☛
马叙伦

马叙伦

马叙伦 (1885—1970),中国现代教育家、古文字学家和民主革命活动家。字彝初,号石翁,寒香,浙江杭州人。1902年,在杭州府中学堂读书期间,因为同学鸣不平,被学校开除,到上海租界谋生。1911年东渡日本,由章太炎介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与章太炎一起在上海办 《大共和日报》,任总编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任北京大学教职总会书记,支持学生运动。1921年任浙江省教育厅长。1928年出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1935年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任主席。1945年与周建人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1948年11月,由香港进入东北解放区。1949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长。1952年11月,就任高等教育部长。还先后担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副主席,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马叙伦不仅长期担任过大学教授,而且多年从事教育行政领导工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长,他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和人民需要兢兢业业,努力做好人民的教育工作。在建国初五年的教育工作中,他先后组织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亲自参与主办了有关教育改革的几件大事,第一件是关于学生健康问题,毛泽东曾两次亲笔写信给马叙伦,指示要各校注重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他对此极为重视,亲自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二件接管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他遵照党和政府的指示,从1950年10月接管辅仁大学,自此,先后有一批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收归中国人民自己办理。第三件是改革学制,进行院系调整。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施行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后,他发表谈话,阐述这次改革旧学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精神。鉴于旧中国留下的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存在严重缺点,教育部根据中央有关精神,于1952—195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等学校系院建成比较齐全的专业科系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配套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落后的状况。从历史角度看,这次院系调整虽有经验值得总结,但总的讲,它对改革原来大学设置混乱,系科重叠,教学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是有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的。在教育向工农兵开门时,马叙伦认为,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向工农敞大开门,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新的坚强骨干。根据他的这种指导思想,教育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同时,着手创办了新型的综合大学,即中国人民大学,并相应地试办过以吸收工农干部及优秀产业工人为对象的工农速成中学。这也是在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过程的一种积极探索。马叙伦的主要著作有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马叙伦学术论文集》、《马叙文政论文选》、《马叙伦墨迹选集》等。

☚ 周诒春   吕凤子 ☛

马叙伦1884—1970

字夷初,号石翁、寒香、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03年参加组织国学保存会。1905年创办《国粹学报》。1911年夏赴日,加入同盟会。1915年和1916年先后任北大文科教授、哲学教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先后任中学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主席等。1922年至1925年先后曾任北洋政府王宠惠和段祺瑞两届内阁的教育次长。1928年10月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等。1931年1月再度任北大教授。1935年参加发起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被推为主席。1945年12月参加发起中国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职。1970年5月在北京病逝。他还是语言文字学家,留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多种学术著作。

马叙伦

马叙伦

字夷初,浙江杭县人,1884年生。杭州养正书塾毕业。1903年与黄节等组国学保存会。1905年在诸暨东乡浦溪翊忠学堂任教。1906年任江山县立中学堂教习,后任两广师范馆教员。1909年任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教员; 同年加入南社。1911年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与章太炎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任总编辑;后任浙江都督府秘书、印铸局局长。1912年任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教员。1913年任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国文教员。1915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1916年任浙江财政厅秘书。191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19年1月与胡适等发起组织北大哲学研究会;同年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会联合会主席,并兼高师、医专教席;8月与蔡元培等发起组织八校太平洋会议研究会;2月任各省教育界代表。1922年6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9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1924年兼国民党北京特别党部宣传部部长。1925年3月任北大教授;5月任五卅惨案后援会主席。1926年1月任段祺瑞督办教育特税事宜; 4月当选为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 同年夏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1927年1月任浙江省临时政治会议委员;5月任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7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28年3月任国民政府参事; 10月任教育部政务次长,后兼编审处处长。1929年9月任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1931年1月任北大教授。1932年2月被聘为国难会议会员。1935年任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席。1937年任上海之江大学教授。1946年在上海与许广平等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1948年去香港,旋去东北。1949年9月任第一届政协常务委员,第二、三届连任常务委员;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兼高等教育部部长; 同年任民主促进会理事。1953年1月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3月任民进主席; 6月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8月任第一届人大代表;9月任第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连任; 12月任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1956年2月任民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任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1970年5月4日在北京逝世。著有《老子校诂》《列子伪书考》《说文解字研究法》《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国文字之源流与研究方法之新倾向》《石鼓文研究》《马叙伦学术论文集》等。

☚ 马星野   马家珍 ☛
000023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