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厂塬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我国黄河上游地区一处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亦称马厂期)的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西北,碳14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2200一公元前2000年。马厂塬遗址发现于1924年,除在两座墓中出土了4件彩陶(一件内彩雷纹的陶碗,一件饰圆圈纹的小口广肩双耳瓮,两件饰有横、竖线条的双耳罐)外,在遗址里还采集了许多陶器,陶质比较粗糙,风格与墓中所出基本相同。这些陶器上的纹饰以单色花纹居多,也有红黑相间、黑边红带的粗条纹,还有螺旋纹,变体蛙纹,菱形纹及绵织纹等。考古学将后来出土的与此风格相同的陶器称为马厂式陶器,出土地点称为马厂类型(马厂期)。勘查发现,马厂塬遗址四周断崖上的文化层堆积和窑穴遗址十分丰富,有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为研究青海东部地区的古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一般认为它属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发展时期分马家窑、半山和马厂3个类型。此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随葬品中出土彩陶此例位居我国所有彩陶文化之首。 ☚ 遗址 建筑 ☛ 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马厂塬遗址又称马厂遗址,属中国新时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厂塬。马家窑文化遗址马厂类型即由此遗址而得名。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瞿昙寺 青海省博物馆 ☛ 马厂塬遗址 233 马厂塬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于1924年,同年清理出两座墓葬。50年代后,又进行了调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马厂期均由此得名。在墓葬中发现4件彩陶器,周围墓地发现的许多陶器风格相同,与马家窑文化半坡式较接近,但质较粗糙。此后凡属相同风格的陶器,便称为马厂式陶器,凡马厂式陶器的出土遗址,便称为马厂类型或马厂期,还有人将它命名为马厂文化。 ☚ 水洞沟遗址 二里头遗址 ☛ 马厂塬遗址 马厂塬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马厂塬乡边墙村,为我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24年秋,瑞典学者安特生来青海作地质考察,在此两座墓葬中发掘出一批彩色陶片、陶罐,称之为“马厂文化”。称为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调查,称之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或马厂期。1982—1987年青海省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普查,又有新的发现。马厂塬遗址地处湟水南岸第二台地上,近3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1.5米。断崖上暴露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灰坑遗迹等,内涵包括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上孙类型、辛店文化等时期的遗存。马厂陶器陶质较粗糙,有红黑相间或黑边红带的粗条纹,而更多的是单色花纹。常见的还有变体蛙纹、螺旋纹、菱形纹、编织纹等。此类马厂式或马厂期陶器遗存,据碳14年代测定约在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 5.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6.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 马厂塬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因该遗址而得名。1924年曾清理两座墓葬。50年代后进行了调查。陶器质地较粗糙,彩陶花纹喜用单色,也有红白相间或黑边红带的粗条纹。其他纹饰有圆圈、平行线、竖线、螺旋、编织纹、变体蛙纹等。该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