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劳动货币”的批判
马克思针对19世纪中期西欧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劳动货币”理论所作的分析和批判。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西欧一些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提出了“劳动货币”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格雷、蒲鲁东及其学派和罗伯特·欧文。约翰·格雷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商品生产者销售商品困难,受资本家的剥削,是由于以金属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尺度和商品交换的媒介;如果废除金属货币采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尺度,并把生产的产品按劳动时间估价交给银行,银行给予收据,然后凭收据向银行提取他需要的任何物品,那就能解决商品销售的困难和避免资本家的剥削。蒲鲁东及其信徒认为:现行金属货币流通的缺陷在于把金属作为货币,这使得金属货币的持有者拥有特权,把金属货币废除就消灭了剥削和特权;现存交换方式的主要弊病在于只有货币才可以直接同其他商品交换,其他商品不能直接交换,要使其他商品能直接交换,就必须废除金银作为货币的特殊地位,要使商品能够经常直接交换,就要增强商品的可兑换性,而增强商品的可兑换性的办法是给每一个商品贴一个标签,注明它是多少小时劳动的产品,然后商品所有者就按注明的劳动时间交换。因此,资本主义剥削可以通过货币改革和银行改革来消除,所谓货币改革就是废除金属货币实行劳动货币;所谓银行改革就是成立交换银行,通过交换银行来分配交换产品。罗伯特·欧文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伟大的实践家,他认为:金属货币是人为的价值尺度,这种尺度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是产生资本主义剥削的原因;而且他还认为这种人为的尺度限制了生产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主张用自然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取代人为的价值尺度即金属货币。约翰·格雷、蒲鲁东和罗伯特·欧文的理论之相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以金属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产生资本主义剥削的原因;都主张直接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用“劳动货币”进行交换。由于这套理论在当时很多国家广泛流行,影响很大,所以,马克思花了很大精力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马克思对约翰·格雷的评论 马克思认为,约翰·格雷的救治方案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是行不通的。因为:
❶在私有制下,商品直接是彼此孤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必须在私人交换过程中通过转移来证明是一般社会劳动,不能够直接当作社会劳动产品而相互发生关系。
❷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如果能以时间计量,那么每个商品生产者花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都是社会需要的,这在私有制下是不可能的;同时,如果劳动能直接以时间计量,那么使用价值也就不会变成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也不会变成价格,产品也不会变成商品了,这样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也就消灭了。
❸约翰·格雷不是要消灭这一基础,而是要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不当作商品来交换,这是不相容的。
❹按照约翰·格雷的设想,如果要保证每一个把产品存入银行的人都能从银行取出等同价值的任何物品,那么银行就不仅一手收进商品和另一手发出对提供的劳动的凭证,而且还调节着生产本身。否则,银行就不能保证提取的需要。总之,约翰·格雷的“劳动货币”、“国家银行”和“商品堆栈”的有机结构,不过是一种幻影。
马克思对蒲鲁东及其学派的评论 马克思认为:
❶只在流通领域即分配、交换方面进行改革,不推翻现存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不能消除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
❷在私有制下,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不能直接以小时计算。其理由是:首先,“劳动货币”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相容。“劳动货币”上标明的劳动时间是平均劳动时间,生产各种产品的实际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就会产生平均劳动时间与实际劳动时间的不一致;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一个规律,那么产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会逐渐减少。这样,如果一定要按照劳动时间来交换,银行发出去的“劳动货币”标明的时间多于银行库存产品承担的劳动时间,不能全部兑现。其次,“劳动货币”同商品价值和商品价格之间的实际差别不相容。价值存在于价格的平均数中,这个平均数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在商品价格的运动中形成的;同时,因时间地点不同而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不同于平均价格,也就不同于由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价格是商品的名义价值,它与商品的实际价值不同,价格形成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因而商品的市场价格会高于或低于价值,因此,蒲鲁东主义者妄图取消金属货币直接以劳动时间来作为价值尺度充当商品的价格就不会成立。最后,在私有制下,由于供给不等于需求,生产不等于消费,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不能保证“劳动货币”的全部可兑现性。
马克思对罗伯特·欧文的评论 马克思认为:
❶欧文把“劳动货币”称为一种货币是不合理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者个人完成生产义务和从而获得消费权利的尺度和证明书。
❷欧文实行“劳动货币”制度,是以直接社会化劳动为前提的,可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这一前提不存在。
❸既然有商品生产,就必须有货币,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实行“劳动货币”制度,无非是一种“货币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