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伶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伶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①。金陵为明之留都②,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③、游雨华台者④,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⑤ 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⑥ 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⑦,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⑧,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⑨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称为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⑩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侯方域是清初散文的代表作家,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家”。他资质近苏轼,书信、人物传记都有佳制,其中以《马伶传》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马伶传》篇幅短小,但结构安排上却独具匠心。全文极为紧凑,先概括地介绍人物身分及背景,随即跳跃到金陵兴化、华林两部的角技及马伶的失败。马伶戏未终场而遁走,他能否东山再起呢?未容读者悬想他此后的行动,作者的笔锋已转到三年后马伶归来,在新的一番高下较量中大获全胜。至此,又使读者产生了这三年中马伶如何能够演技大进的悬念。通过这样层层蓄势,作者才在最后阐明其获胜的原因,理至此而大明。马伶之败与其转败为胜,皆为此段之铺垫。包世臣在《艺舟双楫·文谱》中说:“文势之振,在于用逆;文势之厚,在于用顺。”这篇文章即是用逆来振起文势的。试想,假如按时间的顺序在马伶失败后,接着写他如何在顾秉谦门下为卒三年,再写他归来获胜,则文章势必结构松懈,索然无味。用“逆”固然巧妙,而此文尤为巧妙之处在于“逆”中有“顺”。对于马伶这三年中的经过,作者没有进行呆板的叙述,而是借华林部伶人拜访马伶时由其亲口道出,所选择的叙事角度极为高明。从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其夜华林部过访是“顺”,而马伶所说之事则是“逆”,“逆”中有“顺”,使得文气非常自然。千锤百炼而又自然无痕,于此可见作者的艺术功力。 文章写马伶,只集中笔墨记叙马伶“去数千里,为卒三年”而学艺之奇事,写学艺之奇事,又先写两次角技,从而收到耸动耳目的效果。 作者选择了一个十分具有竞争性的场面来渲染这次角技的紧张性。首先从观众着墨,金陵的贵客文人、妖姬静女被“遍征”,并且“莫不毕集”,其场面之盛可以想见。而两部又同时演出《鸣凤记》,同样的内容使观众更能比较出两部技艺的高低,这反映出两部各不相下的竞争心理。从观众及剧目两方面,将这次角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下则描写两部角技的过程及胜败,演唱到一半时,尚未能分出高下,但当演到奸相严嵩出场与夏言辩论是否恢复河套失地这一场时,扮演严嵩的兴华部的马伶明显地逊于华林部的李伶,两部的高低于此判然。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马伶的技艺如何不如李伶,而是借观众反应来侧面点染:“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以观众对西肆的叹赏来反衬东肆马伶的失败,文思巧妙。马伶戏未终场而遁走,为下文的转败为胜伏下一笔。 将近三年之后,马伶又回到金陵兴化部,在同样的盛会上,两部又同演《鸣凤记》,又演到了河套一场,然而,这次的结果却与三年前大不相同,马伶以精湛的技艺使李伶折服,兴化部的声誉远远超过了华林部。文章笔墨简练而有变化,以李伶的“失声”、“匍匐前,称弟子”来写马伶演技之高,与前段同中有异。两段相较,繁简有致,同样的内容而不见重复,体现出作者文笔腾挪之巧妙。 侯方域通过对这一事迹的详细记叙,使马伶的形象栩栩如生,使马伶的性格充分凸现出来。但若仅如此,犹未能称为上乘,这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因事见理,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通过郭橐驼的善于种树来说明要循物自然之性的道理。《马伶传》则通过马伶“去数千里,为卒三年”的事迹来阐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及苦学必有成的道理。马伶的行事出人意表,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通过作者叙述,这个“理”昭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文章还有暗寓褒贬之妙。对于当朝的宰相顾秉谦,作者说他“严相国俦也”,“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严嵩是万人唾骂的大奸臣,将顾秉谦与之相提并论,是含有贬斥的深意的。作者行文微婉,借马伶之事而对顾秉谦进行了侧面的抨击,深谙史家之“春秋笔法”。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侯方域,说他“涉于浮夸”,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说“惜其文不讲法度,且多唐人小说气”。从这篇文章看来,超乎法度的法度,对主要事件的夸饰、渲染以及小说家手法的运用,正是其成功之处,用来说明侯方域文章的特点是恰切的。 字数:2776 李修生,李鸣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马伶传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 曰“兴化部”, 曰“华林部”。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宫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 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某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 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于求,乃走事某,见某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侯方域此篇《马伶传》并不是翔实地记载了马伶一生的生平事迹,而只是写了马伶的一个故事。它不是侧重于刻划多么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是侧重于表达多么强烈的感情,它是以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以及这个故事本身的哲理取胜的。 《鸣凤记》相传是明代王世贞门人的昆曲作品,它是一出反映时事的戏剧。明嘉靖年间,北方蒙古族鞑靼部落时常入侵骚扰边疆,那时朝中以相国夏言和兵部员外郎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相国严嵩父子为代表的投降派形成两大派势力。此剧剧情即以两派的斗争为线索。严嵩是明弘治年间进士,嘉靖二十一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他专权二十年,置异族侵略于不顾,贪污纳贿、豢养瓜牙、横行一时。主张收复河套地区的大臣夏言、将领曾铣以及揭露他罪恶的谏官杨继盛都被他先后杀害。作为一个祸国殃民、臭名昭著的奸雄,在《鸣凤记》中严嵩的丑行多有表现,这篇《马伶传》就是以两伶饰演严嵩展开情节的。 马伶和李伶所在的兴化、华林二部都是当时金陵(今南京)极负盛名的戏曲班子。这一天他们同被新安(今安徽婺源一带)商人邀请,在同一个地方戏台相对同演《鸣凤记》。马伶和李伶各在自己的戏班中饰演严嵩,当演到第六出夏言、严嵩两个相国就是否收复河套地区而激烈争辩时,观众都被李伶的表演所吸引,结果没多久马伶的兴化部已“不复能终曲”了,演不下去的原因使马伶视为大耻,于是换下戏装、逃之夭夭了。于是那日“华林部独著”。过了大约三年,马伶又复归来,并“遍告其故侣”,请新安商人重新组织大会再与李伶同时上演《鸣凤记》。行文至此,侯方域好象在向读者提问:既然前次马伶大败而去,今日何以又要旧戏重演呢?这问题可以说是抓住了读者的心。又演到论河套了,作者写道:“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李伶被马伶超绝的技艺征服了。于是“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甚远”。读到此,读者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困惑了。接下去的一段,侯方域借马伶自己的话道出事情的原委:“我闻今相国某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为师也!”原来演技的长进是以人为模特,远行千里,三年间细心观其行,听其语,于是把“今相国某者”的一言一行搬到了舞台上了。“今相国某者”有的版本上作“今相国顾秉谦者”,顾秉谦是明末奸臣魏忠贤的同党。侯方域本文是“某”还是“顾秉谦”已难以考证,不过此模特是当朝与严嵩品行相类的一个奸雄这一点是肯定的。无怪乎马伶会把严嵩演得维纱维肖了。 戏曲演员是很讲究科班、讲究师承的,而马伶却是以真人为师,三年之间日夜潜心观察摹仿。他的地位是很低贱的门卒,而所服侍的主子又是残酷无情、横行霸道的奸雄,能作如是想,敢作如是想者能有几人!而真正能够这样做上三年的恐怕除马伶也一时无两,马伶真是一个奇才!这便是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如侯方域所说:“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本篇两次写二伶演严嵩论河套事都是通过描摹他人的动态神情来从侧面反衬所写之人的,看上去并不直写主人公,而实际的效果却是把主人公写得更加生动活泼,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写李伶演技胜于马伶时,侯方域写道:“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写马伶三年归来后技艺之超绝,不过“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十一个字,却是有声有色,气氛逼真。汉乐府《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也是用了此法,以他人见了秦罗敷的神情变化从侧面写她的美貌,不过比较起来,似乎侯方域写得更富有戏剧性,故而更有吸引力。 这个故事的哲理是不难理解的,那便是只要知耻、立志、肯学,事便无不成。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艺术的成功源于生活,源于有心人细心的观察体验。张潮在《虞初新志》中辑录了此篇并说:“予素不解弈、不解歌,自恨甚拙,因从学于人。虽不能工,然亦自觉有入门处。乃知艺无学而不成者。观马伶事益信”。这话是深得侯方域意旨的。 马伶传 《马伶传》清侯方域撰。文章写金陵一马姓演员,因与别的演员对演《鸣凤记》中的权相严嵩不能取胜而负气出走,投身到当朝权相的门下观察揣摩,三年后回金陵再度演出,终于技艺大进、逼肖权奸的故事。这是一篇传奇体的优秀散文,作者在文章形式和语言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探索。全文由概括介绍人物写起,先写马伶对演严嵩不似而败的场面,继写其再演得胜的经过,最后自然地揭出马伶转败为胜的缘由,使文章的结构连环曲折,委曲生动,有较强的故事性,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将小说语言融入古文创作,叙事婉转动人,人物语言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从而使文章呈现出别一副面目,表现了短篇小说的意蕴风致。 ☚ 九牛坝观抵戏记 李姬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