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香浪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香浪节

香浪节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甘南一带的藏族人总要欢度传统民俗节日——香浪节。香浪节是一个浪漫而富于情趣的节日。农历六月,正值藏区黄金季节,牧场肉香奶甜,人们举家出游,到风景秀美的大草原,搭起帐篷,过上十天半月的轻松闲适的日子。天长日久,沿袭下来,形成了今天的“香浪节”。
古老传统的“香浪节”还有节日仪式,第一项仪式是到山头进行“煨桑”,即点燃事先准备好的柏树枝叶,并将藏族人喜欢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面、曲拉等投入火中。在熊熊柏火的映照下,拂晓的野旷中飘散着一阵阵扑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男人们骑马围着火堆转圈并鸣枪。接着便进行插箭仪式,就是把高达十几米的木箭插到山头上的大木栏里。在欢度节日期间,藏胞们还要开展一些富于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如赛马、赛牦牛、拔河、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

☚ 朝山会与打夹板   拉卜楞寺庙会 ☛

香浪节

香浪节

“香浪”藏语意为采薪,相传每年盛夏,寺院僧人出外为自己采伐柴薪,路途遥远当日不能返回,就在野外露宿。劳动之余,游山玩水,悠然自得,由此相沿成俗。后来,逐渐成为一种群众性的郊游活动。六月正当高原上蓝天白云、牛羊肥壮的最好时节,藏族群众带着帐篷,度过十天半月的野外生活。节日期间,亲朋好友聚集,载歌载舞,尽情欢娱,同时还举行赛马、射箭、赛牦牛、拔河等多种民族体育活动。

☚ 羌塘赛马节   望果节 ☛
香浪节

香浪节

安多藏区甘、川、青三省交界藏区史称安多人民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欢度的传统民族节日。“香浪”,藏语意为采薪,最初兴起于夏河县拉卜楞寺一带藏区, 逐渐积习相沿, 遍及整个安多藏区。农历六月,这里的农民刚刚锄完草,牧民也忙过了剪毛、接羔的时期。每逢此时,农牧民便携家带口,到风景秀丽的草山上,搭起白色的野营帐蓬,过上轻松而又富有情趣的郊游生活,尽情歌舞,尽情游玩。丰富多彩的游乐活动,也吸引了附近寺院的僧人们,他们借口到山里采薪, 离开寺院与俗家群众一同欢娱。按照传统的习俗,在节日的第一天日出前,人们首先来到设有 “拉再” (祭神石塔) 的山头上进行“煨桑”仪式。点燃准备好的大堆柏树枝叶,将酥油、炒面、五谷等食物投入火中。这时,男人们骑马围着火堆转圈并鸣枪,把一迭迭 “风马”(印有飞马形象的象征吉祥的符图纸片),向火堆上空撒去。接着便进行插箭仪式,把高达十几米的木箭(木椽上钉上翅翎及五色彩绸,象巨箭)插到上头的木栏里,以祭奠古老部族的英烈,祝愿村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万事吉祥如意。香浪节便拉开了序幕。在香浪节期间,藏族群众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赛马、赛牦牛、赛跑、摔跤、拔河等,主持者给得胜者送哈达、敬青稞酒,颁发奖品。香浪节最丰富的要属歌舞活动。每到傍晚,在风景秀丽的草原与山林旁。人们将拾来的柴禾堆在一起点起篝火, 各自带上酒肉食品、围着篝火欢聚一堂,歌手们手擎扎有红绸带、哈达或一撮白羊毛的酒瓶,边唱边舞,随着歌声将酒瓶传递下去,酒瓶到处歌声再起,酒曲唱完,人们围着篝火跳起各种民族舞蹈,舞罢又唱起各种民歌,此起彼伏,尽情狂欢,直到深夜。对青年人来说,节日期间是他们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他们往往远离帐蓬群,来到山坡、树林或河畔,尽情唱起 “拉也”(情歌),用歌声叙说对爱情的追求,用歌声寻找心中的恋人。悠扬的歌声象无形的红线, 使许多青年人相识为恋人,建立起美好的家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香浪节的规模、范围不断扩大。机关干部、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也和群众一道过起了香浪节,众多的文艺工作者前来采风或举办文艺演出。商业、供销、经贸部门也趁机举办商品展销或物资交易活动, 使这一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情趣的节日, 就象六月草原上的鲜花, 更加绚丽多彩了。

☚ 白马藏族年节   博峪藏族采花节 ☛
000078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