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保藏storage of edible fun-gi用低温、干燥、隔绝空气等手段. 降低食用菌种源的菌丝体或孢子的生命活动,延长其寿命,并保持其原有性状的措施。最早的方法是将菌种培养在基质上,在常温下保藏,每隔一定时间进行移植传代。这种方法保藏时间短,移植频率高,细胞质中有遗传能力的质粒,DNA等物质容易缺失、变异,菌种容易退化。20世纪以来,各种能够延长菌种寿命的先进保藏技术陆续出现。1909年布勒(Buller)发明了真空干燥保藏,1934年采用冰箱及矿物油保藏,1942年雷珀(A.Raper)首创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技术,1965年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 开始采用液氮超低温保藏。根据保藏时菌种活性高低,分为活性保藏和非活性保藏两类。活性保藏有斜面低温保藏、石蜡油(矿油)保藏、土壤保藏、胶塞封口保藏、生理盐水保藏和深度低温保藏等数种,这类保藏都用菌丝菌种为材料,通过低温,减少氧气供应量等措施,降低呼吸代谢水平。但保藏的菌种仍有一定程度的呼吸代谢,到一定时间后必须进行移植传代,可保藏1~3年: 非活性保藏有液氮超低温保藏、滤纸保藏、沙土管保藏数种。此类方法保藏的菌丝或孢子完全处于休眠状态中。因而分离移植次数少,菌种性状较为稳定,适宜长期保藏。 活性保藏 有下述方法: ❶斜面低温保藏。取壮龄的斜面菌种,用防潮的油纸或硫酸纸包扎试管口,置于温度稳定在3~5℃,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处保藏,半年移植培养一次。 ❷斜面石蜡油保藏。先将石蜡油于1.5公斤/平方厘米蒸气压力下灭菌2小时,再于170℃中干燥处理1~2小时,直至石蜡油完全透明,冷却。在无菌条件下,将灭菌石蜡油倒入待保藏的斜面菌种试管内,高度超出斜面培养基顶端1厘米,4~15℃及较干燥的条件保藏。不时补充石蜡油,不使培养基露出液面。每隔2~3年移植一次。 ❸基质保藏。将适宜的天然培养基物装入250~500毫升广口瓶内,压实培养料,灭菌、接种、培养后,3~5℃条件下保藏。隔3~4年移植一次。 ❹胶塞保藏。生长良好的斜面菌种,用灭菌的胶塞替换棉塞,管口边缘封蜡,3~5℃保藏。隔2年移植一次。 ❺生理盐水保藏。取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球,移入生理盐水试管中,塞胶塞,用石蜡封口,3~5℃保藏。 ❻土壤保藏。取菜园土或熟土,捣碎,过筛,调节水分至土壤含水量20%左右,装于试管中,1.5公斤/平方厘米蒸气压力下灭菌3小时,24小时后重复灭菌一次。将刚长好的菌种混入土中,培养,3~5℃保藏。 ❼深度低温保藏。将刚长好的试管菌种,放入-10~-20℃保藏。 ❽全活性保藏。有些菌种如草菇、林地菇等,在2~4℃低温下迅速死亡,其菌种只能在15℃左右的较低温度下保藏,3个月左右移植一次。 非活性保藏 有如下方法: ❶砂土管保藏。适于孢子保藏。用60~80目筛子筛取细砂,用盐酸浸泡24小时,除去有机质,再用清水冲洗至中性,加入研细的黄土,比例为2比1,装于试管中,160℃下灭菌2小时,冷却后,拌入待保藏的孢子液,立即进行真空干燥,在常温或2~4℃条件下保藏。隔3~4年移植一次。 ❷滤纸保藏。用无菌操作采收孢子,制成孢子悬液,滴于滤纸上,装入安瓿,真空干燥,封口,在4~15℃条件下保藏。 ❸液氮超低温保藏。保藏对象是孢子或菌丝,菌种多做成液体种或谷粒种,液体种需过滤得浓缩菌丝球。所用的保藏液,一般为甘油或二甲亚砜或吐温,其组成为甘油等保护剂10%,液体培养基90%,灭菌,倒入安瓿。再放入菌种,封口,然后放入液氮罐内。菌种放入液氮罐前,需先逐渐冷却至-30℃,冷却速度为每分钟降低1℃,或将待保藏的密封的小玻璃瓶(安瓿)从罐口分步渐次放入液氮内,以达逐渐降温的要求。菌种使用时,从液氮内取出,直接放入30~35℃的温水中,直至保藏液完全溶化。 ❹真空冷冻干燥保藏。菌丝或孢子液用血清或含蔗糖的培养液或脱脂牛奶制成,灌入小玻璃瓶内,然后在冷冻干燥系统上真空干燥,封固瓶口。 菌种保藏必须采用健壮的菌丝或孢子,且有较高的密度,实际工作时常同时采用几种方法。 食用菌菌种保藏spawn preservation of edible fungi保持优良食用菌菌种纯正并能长期在生产上应用的技术。食用菌的代谢活动越旺盛,变异速度越快。可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和基质养分等,使菌种代谢处于微弱状态,以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常用的保藏方法有斜面冰箱法、自然基质风干法、斜面矿油法、孢子滤纸法、干孢子真空法和液氮超低温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