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食用菌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食用菌病害mushroom diseases

全世界约有25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竞争性杂菌。中国有100多种,常见的约60种。发生在蘑菇子实体上的有褐腐病、褐斑病、软腐病、褐霉病(Cephalosporium sp.,Aphanocladium album)、猝倒病(Fusarium oxyspor-um)、菇脚粗糙病(Mortierella bainieri)、细菌性点病(Pseudomonas tolassi)、蘑菇黄色单胞菌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菌褶滴水病(Pseudomonas cichorii pv. agarci Young)、干腐病(Pseudomonas sp.)、线虫病(Aphelenchoides com-posticola,Ditylenclu ss myceliophagccs)、粘菌病(Stemonitis splendens,Badhamia utricularis,Phy-sarum spp.)及病毒病。发生在菇床上的竞争性杂菌主要有胡桃肉状杂菌,棉絮状杂菌(Oidium sp.),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koningi),黄 毁 丝 霉(Myceliophthora lutea),脉孢菌(Neurospora spp.),鬼伞菌(Coprinus spp.),毛壳菌(Chaetomium oli-vaceum,C.globosum),粪生帚霉(Scopulariopsisfimicola)等。此外,其他食用菌上还有平菇、金针菇的细菌斑点病(Pseudomonas tolassi)、软腐病(Cladobotrym dentroides,平菇、香菇的Aphano-cladium aranearum var.sinesense)以及线虫病、病毒病和粘菌病等。由于食用菌的培养料不同,致使发生的竞争性杂菌种类有差异,如香菇在段木栽培时主要是木腐菌,在袋料栽培时主要是木霉菌。蘑菇上较重要的是褐腐病、褐斑病、软腐病和胡桃肉状杂菌。
褐腐病 又称白腐病、湿泡病。发生普遍,只为害蘑菇子实体,不侵染菌丝体。发病轻的菌梗肿大成泡状;发病重的形成畸形菇。子实体未分化时被侵染,形成不规则形似硬皮马勃状的组织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绒毛状菌丝,后变暗褐色,并在病组织中渗出暗黑色汁滴;子实体分化后感病时,菌梗变褐色。子实体发育末期,菌柄基部被侵染产生淡褐色病斑。受害的菌柄残留在菇床上,长出一团初呈白色、后变为暗褐色的气生菌丝。病组织腐烂后散出恶臭。病原物为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niciosa Magn.),属半知菌,丝孢目。经常在轮枝形孢子梗上产生薄壁分生孢子,其后产生侧生厚壁孢子。病菌的厚壁孢子残留在菇房地面、墙壁及床架表面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源,大多残留在复土及废弃培养料中。当第一批菇发病时,覆土是主要传播媒介,而后几批菇发病,通常由工具和采菇人员传播。潜育期10多天,发病后,病菌孢子主要在喷水期间从病菇上散布。菇房内空气流通差,湿度大,发病重,但在10℃以下则极少发病。病害控制:用甲醛消毒被污染的复土或喷特克多、多菌灵或硫菌磷;开始发病时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降低房内空气湿度,在病区喷甲醛溶液或特克多、多菌灵;更换新土,烧毁病菇,杜绝病源。
褐斑病 又称干泡病、轮枝霉病。发生普遍。初在蘑菇的菌盖上产生不规则针头状褐色斑点,扩大后,凹陷部分呈灰白色,充满轮枝霉的分生孢子。蘑菇菌柄和菌盖分化前发病时,形成灰白色组织块,外形和疣孢霉引起的硬皮马勃状团块相似,但色泽灰白,块体较小,质地较硬。后期侵染时使菌柄加粗变褐,外层组织剥裂,菌盖缩小,常有霉状附属物。病菇常干裂,长大后菌盖歪斜畸形。菇体不腐烂,不分泌褐色汁液,无特殊臭味。病原物为真菌生轮枝孢(Verticillium fungi-cola)、蘑菇轮枝孢(V.psalliotae Treschow),菌褶轮枝孢,均为半知菌,丝孢目。病菌分生孢子单细胞,分生孢子梗轮枝状分枝。孢子通过菇蝇、螨类、人手、气流、水滴飞溅等传播,也可通过覆土进入菇房。病菌菌丝发育适温为24℃,在高湿适温范围内,前期覆土太湿促进病害发生。病害控制:防止菇蝇进入菇房,工具用甲醛消毒,已发病的地方消除病菌子实体后,喷施特克多、多菌灵。
软腐病 又称白色菌被病,不如前二种病害发生多,除蘑菇菇床上外,平菇、金针菇也发生。发病时床面覆土周围先出现白色菌丝,后迅速蔓延,并变成粉红色。病蘑菇子实体逐渐变褐色、紫红色或黄褐色,上生粉状孢子,但不发生畸形,最终萎缩、腐烂。病原物是树枝状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s Fries),半知菌,丝孢目。分生孢子多细胞,菌丝体棉毛状,白色。病菌孢子借气流、水滴传播,已污染的覆土也导致发病。覆土过湿及低温高湿易诱发此病。一般只在菇房内小面积发生,很少大面积流行。控制措施与褐腐病同。
胡桃肉状菌病 又称块菌病,花菜病。为害蘑菇使其菌丝生长受抑,不能出菇。病原物为微孢假香膏菌[Diehliomyces microspora (Diehl. et) Lambert)Gilkey],属子囊菌、块菌目,是一种竞争性杂菌。通过已污染的培养料或覆土材料带进菇房,在高温(25℃左右)、高湿、菇房通风差的情况下,能迅速蔓延。该菌菌丝的形态与蘑菇菌丝相似,但可嗅到较浓的漂白粉气味,覆土表面出现潮湿斑块,并在覆土层下形成红褐色或暗褐色的肉质子实体(菌块),内有大量子囊及子囊孢子。菌块解体后,子囊孢子散落在覆土、培养料及床架上,成为下一季的主要污染源。该菌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偏酸,菇房温度偏高均易发生杂菌,如果培养料及覆土呈碱性(pH8)和菇房温度下降到16℃左右,可抑制该菌生长。控制措施包括:选用无污染杂菌的菌种;防止培养料过厚、过湿、过熟,并适当推迟播种期;加强菇房通风,防止菇房过闷、过热、过湿;发现杂菌停止喷水并挑去杂菌的子实体;连年发病严重的菇房,要使用特克多、多菌灵等进行消毒。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