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火鎗”。火藥噴筒與冷兵器槍結合之複合兵器。既能噴火,又能刺殺。始用於蒙金戰争。明代之火鎗,小一窩蜂、梨花鎗等,與其構造相近,性能相同。直至清代,仍爲軍隊裝備之一,但噴火筒由竹、紙質改進爲金屬。《金史·蒲察官奴傳》:“持火槍突入……槍制,以勅黄紙十六重爲筒,長二尺許,實以柳炭、鐵滓、磁末、硫黄(硝石)、砒霜之屬,以繩繫於槍端,軍士各懸小鐵罐藏火,臨陣燒之,焰出槍前丈餘,藥盡而筒不損。”又,《赤盞合喜傳》:“飛火槍,注藥以火發之,輒前燒十餘步,人不敢近”。一說,爲反推火箭。參閲《明史·兵志四》、明·茅元儀《武備志·火器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