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骨 风骨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风”,意谓文章中表现出的充实、感人的情志力量,以创作主体的“意气骏爽”为前提,其基本特征是清、明;“骨”,意谓文章在语言表现上呈现的刚健的风格。“风骨”作为一个整体范畴,指坚挺刚健、简练鲜明的美学风貌。“风”、“骨”、“风骨”,原都来自魏晋南朝对人物的评议品鉴:《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世说新语·赏誉》:“陈玄伯垒块有正骨。”《世说新语·轻诋》:“韩康伯将肘无风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王羲之风骨清举。”它较早进入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到“骨法”、“神气”;谢赫《古画品录》论作画六法,其一曰“气韵生动”,重在风神,其二曰“骨法用笔”,讲究“骨梗有力”。他评曹不兴画:“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在文学理论领域,刘勰对“风骨”作了最为完备、系统的论述。首先指出了“风骨”中“风”的主导地位,对“风”、“骨”的特征作了分析和规定,关于风骨和藻采的关系也作了辩证的说明:“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而钟嵘在《诗品》中则运用了与“风骨”含义相近的“风力”、“骨气”等概念。他称誉曹植“骨气”奇高,批评玄言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成为唐代陈子昂高标“汉魏风骨”的先声。“骨气”在当时乃至后代都是一个较常见的范畴,如袁昂《书评》评蔡邕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杨炯《王勃集序》批评当时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骨气端翔”等。“风骨”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流布甚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魏收《魏书·祖莹传》:“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宋严羽《沧浪诗话》谓“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谓“近世选唐诗者,独高棅《唐诗正声》颇重风骨,其格最正”;王世贞《艺苑巵言》云“《连昌宫辞》似胜《长恨》,非谓议论也,《连昌》有风骨耳”;胡应麟《诗薮》评曹植诗“才藻宏富,骨气雄高”;清毛先舒《诗辩诋》谓“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谓“庾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篇,常见风骨”;翁方纲《石洲诗话》云:“陈伯玉峍兀英奇,风骨峻上。”大体说来,风骨范畴在南朝刘勰、钟嵘时确立,发展至唐时愈加鼎盛,而其后则是广泛传衍和变易充实的阶段。 ☚ 风化 汉魏风骨 ☛ 风骨 风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篇名与美学概念。“风骨”与六朝以后我国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都有关系。文中说:“深于风者,述情必显”;“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这里道出了“风骨”的涵意:“风”即指一种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即“情”;“骨”即指内在的逻辑力与严谨凝练的言辞所产生的说服力,也即“理”。刘勰提出这一美学概念,是针对当时文学作品重辞采的繁缛、缺乏感染力而发的。它对唐代“汉魏风骨”的提出,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 体性 通变 ☛ 风骨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指人的神气风度,如魏晋间人说某人“风骨奇特”、“风骨清举”、“风骨鲠正” 等。南朝文人开始将其引进文学批评,指文章的风力骨劲。刘勰 《文心雕龙》 专设 《风骨》一篇,来论述 “风骨” 的意义。据刘勰的说法,“风”特指作品所表达的情志,要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要气韵生动; “骨” 则指作品所采用的文辞,要具有神采,要音韵铿锵,字句精练; “风骨”就是有气有劲,就是气韵生动、风格清峻。同一时代的谢赫将 “风骨” 引入画论中,他在 《古画品录》 中将 “风骨” 具体化为 “气韵生动” 与 “骨法用笔”,只要画得生动,富有气韵,笔力劲健,线条挺拔,就叫作有 “风骨”。尽管后代对 “风骨” 的具体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都将其作为 “浮靡”、“浮浅”、“香软”、“颓废”等的对立面,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的,具有刚性美的艺术风格。 风骨风骨,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的美学概念。“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同时代的诗论家钟嵘也提出“风力”(即风骨),表现了对诗歌创作中思想情感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美学要求。至唐代的陈子昂,又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重新提出这一美学观点。结合他所处的具体文学环境,对弥漫在唐初的齐梁以来的诗风痛加抨击。《修竹篇序》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炼,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都,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这里,“风”是对诗歌思想感情和内容上的美学要求,即要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是对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美学要求,即要求诗歌的语言劲健,形成刚健有力的风格,使诗歌做到风清骨峻。陈子昂还指出,这种风清骨峻、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是汉魏时期形成的,是建安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然而“晋宋莫传”,迄于今日,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恢复汉魏风骨传统。“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正是对东方虬诗具有风骨的具体阐释。由于陈子昂的大力提倡与阐释,经过唐代和历代诗人的努力,风骨——这一汉魏时代特定的诗歌美学特征,便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风骨 风骨fēnɡɡǔ━┃ 泛指诗文的风格,如“建安风骨”。《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话》:“唐人五古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之风骨换梁陈之俳优。”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 什篇 风骚 ☛ 风骨fēngɡǔ❶骨气 风骨古代风格论术语。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说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否则,“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后世对风骨的解释多有分歧:有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有认为风喻情思,骨喻事义;有认为风骨是文字以内的风格;有认为风骨是一种鲜明、生动、凝炼、雄健有力的风格,突出了“力”的要素;有认为风指文意的内在素质;骨指文辞的内在素质,等等。一般认为,风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即要有高尚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骨是对文章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即要端直精炼。风和骨的结合指文章要风清骨峻,内容生动鲜明,文辞精炼劲直,风格优美崇高。风骨又泛指诗文风格。《魏书·祖莹传》:“祖莹尝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抒,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生活也。” 风骨fēng gǔ名词。 风骨fēnɡɡǔ刚强不屈的气概;(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 风骨 风骨我国古代评人、评画、评书法、诗文劲健清俊、刚健有力的一种概念。如晋安帝称王羲之“风骨清举”,晋末桓玄谓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谢赫评曹不兴画龙“观其风骨,名其虚成”(《古画品录》。“风”和“骨”均取比喻义,指一种风格特点。 ☚ 阶级风格 雄浑 ☛ 风骨❶ 人的品格、骨气。《宋书·武帝纪上》:“昨见刘裕,~不恒,盖人杰也。” 各种气概 各种气概青少年的气概:头角(~峥嵘) ☚ 气概 豪气 ☛ 风格1 风格1风骨 风调 风流 风标 风尚风体 格调 气质 标致 趣尚 体裁(帅臣~) 另见:气度 作风 风度 品格 ☚ 风格1 好的风格 ☛ 性格 性格生性 心性 情性 性品 心气 姿性 秉性 风骨 另见:性情 心理 ☚ 性格 各种性格 ☛ 文采 文采藻(藻绘;藻缋;文藻;情藻) 采(采饰;风采;雕采;华采;绚采;精采;翰采) 华英 华彩 风彩风光 风容 词华 雕彩 文致 标致 另见:文章 词藻 色彩 典雅 华丽1 ☚ 文采 辞采 ☛ 各种风格 各种风格字体的风格:体趣 ☚ 风格2 好的风格 ☛ 各种品格 各种品格人的品格:风岸 风骨 人品 ☚ 品格 品性 ☛ 风骨fēng gǔ❶品格,骨气。《宋书·武帝纪》:“昨见刘裕,~~不恒,盖人杰也。” 风骨 032 风骨古代文学伦理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存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提出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的要求。 ☚ 贞操 气节 ☛ 风骨 风骨fenggu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审美要求。“风”主要指作家的情感、性格等主观精神因素反映于作品而形成的风格。“骨”则主要指作品内容表现出的义理充足、气势恢宏的精神力量。 ☚ 神思 兴象 ☛ 风骨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本来是指人的精神和体貌,“风”即风采,“骨”为骨相。刘勰把这一术语移用于文学批评中,要求文学作品也要象具有“风骨”的人物那样富有神采,劲健有力,即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充分感人的思想内容和精纯要约的言辞。 风骨 风骨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论诗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曰:“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炼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但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从文学批评史上看,“风骨”说是从中国优良的文学传统中概括出来的,并为后代进步文论家所继承,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 月黑夜 风雪之战 ☛ 风骨feng guvigour of style (in writing,painting or calligraphy) 风骨vigour of sty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