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风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风骨

风骨

古代诗学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风”,意谓文章中表现出的充实、感人的情志力量,以创作主体的“意气骏爽”为前提,其基本特征是清、明;“骨”,意谓文章在语言表现上呈现的刚健的风格。“风骨”作为一个整体范畴,指坚挺刚健、简练鲜明的美学风貌。“风”、“骨”、“风骨”,原都来自魏晋南朝对人物的评议品鉴:《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世说新语·赏誉》:“陈玄伯垒块有正骨。”《世说新语·轻诋》:“韩康伯将肘无风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王羲之风骨清举。”它较早进入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到“骨法”、“神气”;谢赫《古画品录》论作画六法,其一曰“气韵生动”,重在风神,其二曰“骨法用笔”,讲究“骨梗有力”。他评曹不兴画:“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在文学理论领域,刘勰对“风骨”作了最为完备、系统的论述。首先指出了“风骨”中“风”的主导地位,对“风”、“骨”的特征作了分析和规定,关于风骨和藻采的关系也作了辩证的说明:“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而钟嵘在《诗品》中则运用了与“风骨”含义相近的“风力”、“骨气”等概念。他称誉曹植“骨气”奇高,批评玄言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成为唐代陈子昂高标“汉魏风骨”的先声。“骨气”在当时乃至后代都是一个较常见的范畴,如袁昂《书评》评蔡邕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杨炯《王勃集序》批评当时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骨气端翔”等。“风骨”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流布甚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魏收《魏书·祖莹传》:“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宋严羽《沧浪诗话》谓“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谓“近世选唐诗者,独高棅《唐诗正声》颇重风骨,其格最正”;王世贞《艺苑巵言》云“《连昌宫辞》似胜《长恨》,非谓议论也,《连昌》有风骨耳”;胡应麟《诗薮》评曹植诗“才藻宏富,骨气雄高”;清毛先舒《诗辩诋》谓“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谓“庾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篇,常见风骨”;翁方纲《石洲诗话》云:“陈伯玉峍兀英奇,风骨峻上。”大体说来,风骨范畴在南朝刘勰、钟嵘时确立,发展至唐时愈加鼎盛,而其后则是广泛传衍和变易充实的阶段。

☚ 风化   汉魏风骨 ☛
风骨

风骨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篇名与美学概念。“风骨”与六朝以后我国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都有关系。文中说:“深于风者,述情必显”;“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这里道出了“风骨”的涵意:“风”即指一种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即“情”;“骨”即指内在的逻辑力与严谨凝练的言辞所产生的说服力,也即“理”。刘勰提出这一美学概念,是针对当时文学作品重辞采的繁缛、缺乏感染力而发的。它对唐代“汉魏风骨”的提出,发生了直接的影响。

☚ 体性   通变 ☛

风骨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指人的神气风度,如魏晋间人说某人“风骨奇特”、“风骨清举”、“风骨鲠正” 等。南朝文人开始将其引进文学批评,指文章的风力骨劲。刘勰 《文心雕龙》 专设 《风骨》一篇,来论述 “风骨” 的意义。据刘勰的说法,“风”特指作品所表达的情志,要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要气韵生动; “骨” 则指作品所采用的文辞,要具有神采,要音韵铿锵,字句精练; “风骨”就是有气有劲,就是气韵生动、风格清峻。同一时代的谢赫将 “风骨” 引入画论中,他在 《古画品录》 中将 “风骨” 具体化为 “气韵生动” 与 “骨法用笔”,只要画得生动,富有气韵,笔力劲健,线条挺拔,就叫作有 “风骨”。尽管后代对 “风骨” 的具体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都将其作为 “浮靡”、“浮浅”、“香软”、“颓废”等的对立面,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的,具有刚性美的艺术风格。

风骨

风骨,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的美学概念。“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同时代的诗论家钟嵘也提出“风力”(即风骨),表现了对诗歌创作中思想情感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美学要求。至唐代的陈子昂,又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重新提出这一美学观点。结合他所处的具体文学环境,对弥漫在唐初的齐梁以来的诗风痛加抨击。《修竹篇序》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炼,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都,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这里,“风”是对诗歌思想感情和内容上的美学要求,即要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是对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美学要求,即要求诗歌的语言劲健,形成刚健有力的风格,使诗歌做到风清骨峻。陈子昂还指出,这种风清骨峻、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是汉魏时期形成的,是建安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然而“晋宋莫传”,迄于今日,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恢复汉魏风骨传统。“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正是对东方虬诗具有风骨的具体阐释。由于陈子昂的大力提倡与阐释,经过唐代和历代诗人的努力,风骨——这一汉魏时代特定的诗歌美学特征,便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风骨

风骨fēnɡɡǔ

━┃ 泛指诗文的风格,如“建安风骨”。《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话》:“唐人五古凡数变,约而举之,夺魏晋之风骨换梁陈之俳优。”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莲蓬人〉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 什篇   风骚 ☛

风骨fēngɡǔ

❶骨气
 △ 危难时刻见~。
❷(诗文、书画等)刚健有力的风格
 △ 建安~。

风骨

古代风格论术语。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说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否则,“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后世对风骨的解释多有分歧:有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有认为风喻情思,骨喻事义;有认为风骨是文字以内的风格;有认为风骨是一种鲜明、生动、凝炼、雄健有力的风格,突出了“力”的要素;有认为风指文意的内在素质;骨指文辞的内在素质,等等。一般认为,风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即要有高尚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骨是对文章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即要端直精炼。风和骨的结合指文章要风清骨峻,内容生动鲜明,文辞精炼劲直,风格优美崇高。风骨又泛指诗文风格。《魏书·祖莹传》:“祖莹尝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抒,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生活也。”

风骨fēng gǔ

名词。
❶ 雄浑刚健的风格,多与诗文、书画、风景等搭配,用于褒义。
【例】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梁衡《晋祠》)
❷刚强、轩昂的精神和气概,用于褒义。
【例】来! 让我们为中国有风骨的知识分子,干杯! (从维熙《没有嫁娘的婚礼》)

风骨fēnɡɡǔ

刚强不屈的气概;(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
易水边上那“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风骨,令人肃然起敬。/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形成了“情文并茂、文质相称、刚健质朴”的“建安风骨”。

风骨

风骨

我国古代评人、评画、评书法、诗文劲健清俊、刚健有力的一种概念。如晋安帝称王羲之“风骨清举”,晋末桓玄谓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谢赫评曹不兴画龙“观其风骨,名其虚成”(《古画品录》。“风”和“骨”均取比喻义,指一种风格特点。
刘勰最早将“风骨”引入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惆怅述情,必始乎风;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为体之树骸;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其中“风”指内容的感化作用,“骨”指文学形式。简言之“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刘勰认为,文学作品要有充沛感人的思想内容,对这种思想内容应以精纯的辞句予以表达,使作品俊爽有力,犹如人之有风彩骨气。刘勰还认为,“风”和“骨”之间的关系,“风”是根本,“骨”依附于“风”; 无“凤”则“骨”无灵魂,无“骨”则“风”无依托,二者相辅相成。风骨和文辞修饰之间,风骨是内在美,文辞是外在美,风骨为本,为主,文辞为次,为辅。
风骨一词也被钟嵘在《诗品》中用于论诗。

☚ 阶级风格   雄浑 ☛

风骨

❶ 人的品格、骨气。《宋书·武帝纪上》:“昨见刘裕,~不恒,盖人杰也。”
❷ 艺术风格。《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

各种气概

各种气概

青少年的气概:头角(~峥嵘)
旧时形容丈夫气概:须髯如戟
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战天斗地
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横槊赋诗
英俊的气概:隽气
英雄的气概:英概 大无畏 风云气 立地擎天
英雄的豪迈气概:五陵豪气
健壮昂扬的气概:骄气
老练的气概:老气
豪爽的气概:爽气
光明正大的气概:正气 晧然
和顺正直的气概:顺气
刚强正直的气概:劲气 梗概 风骨 严气
 刚正威肃的气概:霜气
宏大刚正的气概和气魄: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浩气英风
 浩然之气永远存在:浩气长存
 浩然之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至大至刚
英武的气概:骏概
威武的气概:虎气
 威武雄壮的气概:雷气
英勇无畏的气概:气冲霄汉
见义勇为的气概:侠气 侠骨(~柔肠)
刚强不屈的气概:燕赵风
超群洒脱的气概:骏逸
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逸气
非凡的气概:伟气
奇伟杰出的气概:英风

☚ 气概   豪气 ☛

风格1

风格1

风骨 风调 风流 风标 风尚风体 格调 气质 标致 趣尚 体裁(帅臣~)
风格与魄力:风力
气度风格:墙宇
气韵风格:韵格
原来的风格:旧格
新的风格:创格
风格高尚:峻举 云柯
风格和境界很高:让逸竞劳
风格相同:同风
品格、风格等低下:卑下
(气度;作用:风格)

另见:气度 作风 风度 品格

☚ 风格1   好的风格 ☛

性格

性格

生性 心性 情性 性品 心气 姿性 秉性 风骨
性格、气质:骨血
品质、性格:品性
作风、性格:风性
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 自性
 原来的个性:本心 本才 宿本
 书法艺术能体现出人的个性:一字见心
生就的个性或习惯难以改变:本性难移 秉性难移 禀性难移 天性难移 本性难改 榆瞑豆重
 呆板单调,缺乏个性:千人一百 千人一状
 内容和形式呆板单调,毫无个性和变化:千人一律
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习与性成 习与体成 习以成性 习久成性
不同的人其性格各不相同:乐水乐山 乐山乐水 乐山爱水 智者乐水 知者乐水
人的性格、爱好各不相同或事物各有差异:一龙九种
人的性格、行为不同一般:与众不同 比众不同 与众不群 与群不同
 优秀杰出,与众不同:轩然出群
 故作清高,以示与众不同:独弦哀歌
 一举一动都与众不同:俯仰异观
性格内向:内倾
性格外向:外倾(态度、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性格)

另见:性情 心理

☚ 性格   各种性格 ☛

文采

文采

藻(藻绘;藻缋;文藻;情藻) 采(采饰;风采;雕采;华采;绚采;精采;翰采) 华英 华彩 风彩风光 风容 词华 雕彩 文致 标致
才思文采:才藻
文采思致:文致
文章的华采:文华 声采
诗的文采:诗彩
文章的风采和法式:风骨
艺术作品的文采神韵:风神
传留下来的文采:余采
作品丰富的文采:鸿采
(华丽的色彩:文采)

另见:文章 词藻 色彩 典雅 华丽1

☚ 文采   辞采 ☛

各种风格

各种风格

字体的风格:体趣
文章的风格:辞气 文骨
文章的风格义理:风谊
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文体
文艺作品的风格:风规
诗文书画的风格:风骨
诗文的风骨和笔法:骨法
诗文字画的形体结构、气势、风格:体势
诗画文章等作品的风格:风范
书画诗文的风格:笔仗
书画诗文的风格或气韵:风气
译文的质量和风格:译笔(~流畅)
前人作品的气韵风格:遗响
文学艺术方面家传的风格:门风

☚ 风格2   好的风格 ☛

各种品格

各种品格

人的品格:风岸 风骨 人品
 人的品格,性格:品骨
风采、品格:风猷
植物耐寒的品格:霜质
 梅花的品格:梅格
刚正不阿的品格:风裁 风棱 风棱
坚贞的品格:铁心
 坚贞的品格和操守:金声玉色 金声玉服
高洁的品格:清风 清格 雪格
 高雅贞洁的风度、品格:霜标
 高洁绝俗的品格:孤芳
 高尚纯洁而刚直不阿的品格:冰心铁骨冰心玉骨 冰心玉节
高尚的品格:高调
 高尚的人格、品格:高格
 高尚的品格和兴趣:高致
 脱俗的风度,高尚的品格:雅范
清高的品格:孤标(~独步)

☚ 品格   品性 ☛

风骨fēng gǔ

❶品格,骨气。《宋书·武帝纪》:“昨见刘裕,~~不恒,盖人杰也。”
❷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文心雕龙·风骨》:“若丰藻克赡,~~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风骨

032 风骨

古代文学伦理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存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提出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的要求。

☚ 贞操   气节 ☛
风骨

风骨fenggu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审美要求。“风”主要指作家的情感、性格等主观精神因素反映于作品而形成的风格。“骨”则主要指作品内容表现出的义理充足、气势恢宏的精神力量。
风骨开始乃汉魏人物品藻中常用的形象化语言,指人物体貌间表现出的一种内在风神。后被移入艺术批评,亦指一种艺术风格。《魏书·祖莹传》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专篇论述风骨。在刘勰那里,风骨是与辞采相对应的:“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可见过分华美堆砌的辞采,会淹没风骨。因此“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亦即,要通过准确精当的文辞将内在蕴含充分表现出来。可见,风骨是指内在思想情感反映于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遒劲、丰沛的特征。
但在古代文论中对风骨一词历来见解不一,主要观点有:
❶“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近人黄侃持此论。这样一来,内骨与传统的文质、言意之论几无区别。
❷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
❸认为“风”即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即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
❹“风”与情相联,“骨”与理相联,是情理外显的状态。至于“风骨”究竟如何定义才准确,尚须进一步探讨。

☚ 神思   兴象 ☛

风骨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本来是指人的精神和体貌,“风”即风采,“骨”为骨相。刘勰把这一术语移用于文学批评中,要求文学作品也要象具有“风骨”的人物那样富有神采,劲健有力,即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充分感人的思想内容和精纯要约的言辞。

风骨

风骨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论诗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曰:“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炼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但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从文学批评史上看,“风骨”说是从中国优良的文学传统中概括出来的,并为后代进步文论家所继承,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 月黑夜   风雪之战 ☛

风骨feng gu

vigour of style (in writing,painting or calligraphy)

风骨

vigour of sty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