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神fēng shén风度,神彩,神韵。刘长卿《送薛据宰涉县》:故人河山秀,独立风神异。韩愈《酬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遗我行旅诗,轩轩有风神。 风神 风神明王骥德《曲律》用以指曲的外在风貌与内在神情。这是作品的总体气质,是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灵魂。《曲律·论套数》云:“其妙处,政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句字之外。又须烟波渺漫,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摹欢则令人神荡,写怨则令人断肠。不在快人,而在动人。此所谓‘风神’,所谓‘标韵’,所谓‘动吾天机’。”“风神”在“声调”、“句字”这些形迹法度之外,是自然而然显示出的动人之处。这种艺术感染力,略似于后来李渔标举的“机趣”二字。李渔说:“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这里的“精神”与“风致”,正可用来作为“风神”的注脚。 ☚ 拗嗓 虚实 ☛ 风神 风神古代诗学概念。与“才藻”相对而言,指艺术作品中具有的精神风采。原是六朝品鉴人物的用词,《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中多见,如《德行》注引《文章志》“风神秀彻”,《赏誉》称王弥“风神清令”,《赏誉》注引《续晋阳秋》谓“弘雅有气,风神调畅”,《任诞》注引《中兴书》“风神魁梧”,大抵指人的潇洒风度。进入文艺批评领域,唐代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驿中见寄》:“遗我行旅诗,轩轩有风神。”宋代姜夔就书法之“风神”论曰:“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泽润,七须背向得宜,八须时出新意。”(《续书谱·风神》)他说明的方面颇为杂乱,但却表明了“风神”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扩大。而明胡应麟诗论中的运用,则含义较为明确,是指艺术作品内蕴的风采、气质,《唐音癸签》:“唐初七言古以才藻胜,盛唐以风神胜,李杜以气概胜,而才藻风神称之,又加以变化灵异,故遂为大家。”《诗薮》:“盛唐王、岑、孟、李,永之以风神,畅之以才气,和之以真澹,错之以清新。”他对诗歌作了理论性分析:“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而花月宛然。”王骥德《曲律》所论虽较虚涵,但基本指向与胡应麟是一致的:“妙处正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字句之外;又须烟波渺漫,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摹观则令人神荡,写怨则令人断肠,不在快人,而在动人,此所谓风神。”清姚莹《论诗绝句》:“俊逸何郎妙绝伦,最雄俊处最风神。”也是指文字形迹之外呈现的风采、精神。 ☚ 风 风力 ☛ ![]() ![]() ![]() ![]() ![]() ![]() ![]() ![]() 风神fēngshén〈名〉风格,精神。 风采 风采风指 风望 风神 风观 清扬(得睹~) 神采 丰采 嘉采 另见:举止 仪表 仪态 仪容 ☚ 举止好 举止文雅 ☛ 文采 文采藻(藻绘;藻缋;文藻;情藻) 采(采饰;风采;雕采;华采;绚采;精采;翰采) 华英 华彩 风彩风光 风容 词华 雕彩 文致 标致 另见:文章 词藻 色彩 典雅 华丽1 ☚ 文采 辞采 ☛ 管各事的天神 管各事的天神佛教称管地狱的神:阴君 阎王 阎君 阎罗(阎罗王;阎罗天子;阎罗老子) 阎王爷 阎摩王 阎王老子 ☚ 天神 主一方的天神 ☛ 神态 神态采 意态 意脉 风神 情态 情貌 另见:神情 神色 态度 ☚ 神态 神色 ☛ 风神fēng shén❶风采神韵。《晋书·裴楷传》:“楷~~高迈,容仪俊爽。”也作“丰神”。《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七:“~~隽美,衣服轻华。” 风神Aeolian 风神god of win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