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風罏”。一種形制獨特、有多個風門的小爐,多用於烹茶。足間及底部各開有窗門以進風漏炭,故稱。1978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地宫中出土一批茶具,中有一“壺門圈足座銀風爐”,通高五十六厘米。鈑金成形,由爐蓋與爐身组成六級圓臺,上小下大,便於炭火上行。腹下部鏤空作六個壹門以通風。唐·陸羽《茶經·四之器》:“風爐,以銅鑄之,如古鼎形……或練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柈擡之。”唐·岑參《晚過磐石寺禮鄭和尚》詩:“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宋·周文璞《賞春》詩:“半酣更乞跳珠水,獨對風罏白煮茶。”後亦用以燙酒。《紅樓夢》第三十八回:“那邊有幾個丫頭煽風爐煮茶,這邊另有幾個丫頭也煽風爐燙酒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