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窦炎
额窦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额窦炎 此病常由急性鼻炎所引起,在机体抵抗力降低、鼻额管引流受阻时最易发病。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肿瘤、鼻部外伤或鼻腔填塞过久等均为常见诱因。游泳跳水、强力擤鼻、飞行或潜水等气压骤变亦可致病。病变开始时,窦腔粘膜呈暂时性贫血,继而血管扩张、血浆渗出、白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加、纤毛功能减弱。窦口粘膜肿胀,引流不通,窦内积脓; 重者可发展成骨膜炎、骨炎和骨髓炎,并由直接蔓延或经静脉血栓传播可并发颅内或眶内并发症。
定时性额部疼痛为急性额窦炎特有症状。常于晨起不久开始,到午间最重,午后逐渐减轻乃至消退;次日又复如此。患者上睑常有肿胀,额窦前壁及底部有明显压痛。此外,尚有鼻阻塞、粘脓样鼻涕、嗅觉减退、眼痛畏光和流泪等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头昏、恶心、食欲减退等。若体温持续增高,头痛加剧,应注意有无并发症。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中鼻甲肿胀、中鼻道前端积脓,在患侧眶上内角及眶顶部有明显压痛。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治疗以抗炎消肿和恢复引流为原则,并注意预防并发症。应早用足量抗生素控制炎症。用浸透麻黄素生理盐水的棉片收缩中鼻道粘膜,或仰卧垂头位滴鼻药,使鼻额管引流通畅。若窦内积脓症状显著,经上述治疗无效,可行额窦钻孔术。即在局部麻醉下于额窦底部相当于眉弓内侧的下方切开皮肤约1cm长,深达骨壁,用钻孔器穿入额窦腔内,插入塑料管进行引流,并可冲洗。由于插管后额窦内之负压解除,故鼻额管的粘膜肿胀迅速消失,引流恢复,急性炎症随之消退。约一周后可将塑料管取出。
慢性额窦炎 此病多为急性额窦炎未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彻底所致,亦可与变态反应、鼻腔畸形、引流受阻及全身因素有关。常伴有慢性筛窦炎、鼻息肉、中鼻甲肥大及鼻中隔高位偏曲。病理变化主要为额窦粘膜增厚、息肉形成、窦腔积脓,甚至有慢性骨髓炎、腐骨、瘘管。
以鼻阻塞、流脓涕为主要症状。鼻阻塞以上午为重,粘脓性或脓性鼻涕,亦以上午为多。可有前额部闷胀感,多无明显头痛,亦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压痛亦不显著。检查可见患侧鼻粘膜充血,中鼻甲肿胀或有息肉,在中鼻道前方可见脓性分泌物,拭净后用麻黄素生理盐水收缩中鼻甲,则脓涕复现。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
治疗原则以引流消炎和处理病因为主。应尽量保留窦内粘膜之完整,以便炎症消退后,可恢复其生理功能。一般首先采用血管收缩剂、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混合溶液滴鼻,或行置换疗法,亦可作鼻腔喷雾或气溶治疗。如能根据鼻分泌物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则更为有效。对鼻内妨碍引流的病变进行手术,如部分中鼻甲切除术、鼻息肉摘除术、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术等。若窦内粘膜有不可逆的病变,则须作额窦手术,若适应证选择适当,疗效尚佳(见“额窦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