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颜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颜元1860—1934江苏苏州人 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号浑然,别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少贫行医,好读王陆书,后又笃信程朱理学。明末,父戍辽东,没于关外,百计觅父遗骨归葬,并依“朱子家礼”居丧,世称孝子。后深觉理学不合人情,乃走上批判程朱的道路,提倡恢复“周孔正学”。晚年讲学于肥乡漳南书院,建立规制,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从学者甚众。在学术上和弟子李塨倡导注重实学,主张“躬行践履”、“经世致用”,提倡实学、实习、实行,反对死读书的学风,时称颜李学派。在哲学上,猛烈抨击宋儒“读书静坐”和空谈“心性命理”之学,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政治上,反对豪强兼并土地,主张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向往人们共同享有天地间的土地的制度。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编》、《习斋记馀》等,近人编入《颜李遗书》。 颜元(1860—1934)晚清民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纯生,号半聋。颜文樑父,吴秉彝、吴似兰师。清同治八年(1869 年)曾至上海习商。能诗。绘画师事任伯年,后从任薰游。擅山水、花鸟,尤精人物、佛像,有宋人铁线描古意。光绪间入怡园画社,后参加苏州美术画赛会、茉莉书画会。与蒋宜安、刘临川被尊为苏州画苑三老。1922 年任苏州美专国画教授。1931 年以《锺进士图》参展苏沪名人纨扇大会,次年入娑罗画社。1933 年在上海参加现代名家书画扇面展览会,与吴待秋、金龢、商笙伯合办近作展览会。早年曾为刺绣家沈寿作《八仙上寿图》四屏条。传世作品另有《赤壁》《半聋居士自写携杖图》《倪高士洗桐图》等。 颜元/白扇箴/张英/座右箴 ☚ 书座右 颜元 ☛ 颜元 颜元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少时好陆王书,后曾信奉程朱,接着又批判程朱。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和学生李塨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反对读死书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今人编有《颜元集》。 ☚ 颜元 白扇箴 ☛ 颜元 字易直,又字泻然,号习斋,是中国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19岁应科举成秀才,以后一直以耕种和教书为生,以教育为业。在教育思想上,他反对静坐读书讲学之法,认为这是“讲而不学”。如若只是口里说得出,笔下写得出,不如身上做得出。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通经致用”的通儒,即既有实学,又能实用,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鉴于“人才为政事之本”,因此他明确提出“学所以明伦”,强调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他反对在学校中只以文字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反对自宋以来重文轻武的遗风,主张“实学实教”,文武并重。他在主持漳南书院时,对书院课目设置的原则是“宁粗而实,勿妄而虚”。在学科和学科课程内容上,实行分专业进行教和学。如设立文事斋,学习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学习各种兵法、战法和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学习十三经、诰制、章奏、诗文等科;理学斋,学习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教八股时制之学。他还要求各斋学生都要习数、勿礼、学射。还教给学生舞蹈和举石以习力等等。在教育方法上,极其注重习行、实学及劳动的方法。认为死读书,小则害了个人身心,大则要祸国殃民。因此, “学”,不能静坐空谈,必须躬行实践,“学”必须重“习”, “习”是掌握和巩固“学”的基础,若是“学”而不“习”,只能是空谈而已。他提倡学生参加劳动,学习农事,以壮身体,振作精神,知稼穑之艰。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纪余》等。 颜元 清初思想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出身在博野县 (今属河北)的一个农家。颜元早年习医,还学过道家神仙术,喜读兵书,并学剑术。二十四岁读陆王语录,颇为倾心,遂成为陆王的信徒。两年后,他又读 《性理大全》,接触到周、程、张、朱的思想,便抛弃了陆王心学,改宗程朱理学。三十四岁那一年,他为养祖母守丧,严格遵循朱熹所定家礼,“泣血哀毁”,弄得差一点丧了命。这使他对程朱理学的信仰发生了动摇。此后,他对程朱静坐和读书的修养方法也产生了怀疑,并在《存学篇》、《存性篇》、《存人篇》以及 《朱子语类评》 等一系列论著中,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彻底的清算。颜元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学风,甚至说: “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又说: “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 (朱熹) 为之也。”他猛烈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其害 “甚于焚书坑儒”。他以行医卖药、教授生徒为生,从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所以连秀才的头衔也不曾得到。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些人心里虽然也瞧不起 “八股”,但却不能脱俗,要用 “八股” 作敲门砖,去博取一个功名。颜元却宣称: “宁作真白丁,不作假秀才。” 当时人以为,一个人如果连秀才都不曾捞到,便算是 “废人”,颜元却说: “若不作秀才,只废八股业耳,未为废人。”颜元反对宋明以来空谈心性的无用之学,痛斥程朱之祸 “甚于杨墨、烈于嬴秦”,提倡恢复 “周孔正学”,即所谓 “实学”。清人戴望在 《颜氏学记》 中将颜元的思想特点归结为 “以事物为归”,即“唯在实学、实习、实用”。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条崭新的思路。从来的儒家学者,关注的都是圣经贤传,而所谓学术,无非就是以古书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不同,或学术思想的不同,就形成不同的学派。颜元主张的 “实学”,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指经史、天文、地理、象数、军事、水利、工程等,而且强调 “习行”、“习动” 的学风,反对考据训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注重实习和实践。颜元从未涉足官场,不屑与权贵名流交往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一辈子主要在家乡著书立说,讲学授徒。他晚年曾受聘主持漳南书院 (在今河北肥乡县),建立规制,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斋。“斋”相当于现代大学的 “系”,下面又分诸科即专业,如 “文事斋” 分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艺能斋”分水学、火学、工学等科。与古典人文教育的模式完全不同。他将 “格物致知” 中的 “格” 解释为 “动手做”,说是 “手格其物,而后知至”,从而将 “格物致知” 这一传统的道德命题变为“实践出真知” 的科学认识论。但颜元学说的传播,却得力于河北蠡县人李塨 (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这位颜门弟子周游南北,广交学友,使颜元学说风行一时,故有“颜李学派”之称。梁启超曾说,清代学者中有人“举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廓清之,对二千年思想界为极猛烈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的旗帜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 ‘现代的’,其人为谁? 曰颜习斋及其门人李恕谷。”颜李学派的第三代传人程廷祚是乾隆年间很有影响的一位学者,吴敬梓与其相交,深受其影响,于是写出了杰出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 颜元 颜元1635—1704字易直、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少时贫寒,青年时,曾学习骑射、医学及卜筮。19岁中秀才,24岁开始设私塾授徒,从事教育活动近50年。晚年曾到肥乡主教漳南书院。颜元主张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以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他反对自汉代以来的教育,批判宋明理学的教育思想,主张办学校,开创学术,代替八股。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把教育看作“安天下”、“治天下”的重要工具,把学校看作培养造就人才的基地。说:“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本原之地在学校”。认为教育,特别是礼、乐,能起到陶冶人的品德和改变人的性情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国家有用的“通经致用”的有才有略的人才,培养“有学术”、“有治功”的学用一致的人才,“实才实德之士”。他还认为,这种人才必须体格健壮,朝气蓬勃,能耐劳苦,有实学,能实用。与教育目的密切联系的,他反对自汉代以来的章句、清谈、禅宗等空洞无用的书本教育内容,主张以尧舜周孔所倡导的“三事、六府、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内容(“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这既是他的政治目的,也是他的教育目的。“六府”即金、木、水、火、土、谷,这是“三事”的具体纲目。“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即智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他的教育内容既包括道德伦理规范,又有自然、军事、农工内容。他还把劳动教育、体育列入教育内容,认为参加劳动“筋骨竦,气脉舒,久之则魂魄强”。他在晚年主持漳南书院时,曾划分为六斋,实行分科教学。文事斋:习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习黄帝、太公、孙武、孙膑、吴起等兵法、攻守、阵营、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习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教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事斋:习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设八股举业。理事斋和帖括斋是作为孔门正学的对立面而设的,当然也为了适应当时八股取士的需要不得不设,“暂收之示吾道之广,且以应时制”。颜元的分科教学,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属独树一帜。他还认为,有一技之长,能专一事便可为圣贤,鼓励学生精心学习一门知识和技艺。他突破了儒家培养全能全才的圣贤的传统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习动贵行”。“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颜元教学方法的评价。颜元提出“宁粗而实,勿妄而虚”,反对死读书,也反对静坐读书。认为动则强,不动则弱,一人动则一人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他强调习行,说“重习其所学,如鸟数飞以演翅”,“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又强调“行”,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写,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他把“习”和“行”结合起来,说“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又说“读尽天下书,而不习行”,“尚不如行一节,精一艺者”。颜元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纪余》等。他编的教材《三字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 ☚ 王夫之 2.6 中国近代教育 ☛ 颜元中国古代教育家。河北省博野县人。生于1635年,卒于1704年。18岁中秀才,后放弃科举,专心自学。23岁开始教书,曾主持漳南书院,主张实学、实习。著有《四书正误》、《存性》、《存学》、《存治》、《存人》、《三字书》、《习斋记余》等。 颜元 127 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河北安国)人。终身未仕,从事教学,晚年主持肥乡漳南书院。改革旧学制,设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培养有实学真才之士。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恢复国(公)孔(子)正学,强调人们应当研究兵、农、政事等经世致用,足以富国强兵的实学。主张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著有《四书正误》、《四存编》、《习斋纪余》等。 ☚ 唐甄 康熙帝 ☛ 颜元 081 颜元1635—1704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今河北博野县人。农民家庭出身。青少年时炼丹、习武,中秀才,笃信王学,后转信程朱理学。中年时期批判王学和理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一生以教书、行医为业,晚年主讲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四科,与学生李塨提倡以“实文,实体,实用,卒为天下造实迹”为治学宗旨,人称颜李学派。颜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他说:“生成万物者,气也。……而所以然者,理也。”宇宙万物是由气生成的,而宇宙万物之所以然的规律才是理。关于理和气的关系,他说:“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若无气质,理将安附,”理是以气为基础的,气是依理而运行的;离开了气,理是不能存在的。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是不可分割的。在认识论方面,颜元注重践履,主张要“犯手实做其事”,他把格物致知的 “格”字,训作“手格猛兽之格,”强调凡事要“亲下手一番。”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致知”。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颜元认为客观事物是认识的源泉。他说:“知无体,以物为体,犹之目无体,以形色为体也。”主观认识必须和客观事物相统一,相一致。 ☚ 王夫之 惠栋 ☛ 颜元 124 颜元在人性论上,反对程朱的“理善气恶”的气二元论,建立自己“理气统一”、“气质为善”的人性论。认为理气是统一的,“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把“恶”说成是后天的“引蔽、习染”造成的,提出“性、情、才皆善”说和“情欲合理”说。他奉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把义与利看成是统一的,“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抬高了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提出“主动力利”的积极有为的修养之道,重“践履”,重“习行”。在道德理想上提倡实现“立志用功”的入圣之功,“人人可以为尧舜”,具有敢“论是非”,“知过改过”的精神,圣人应当是敢于“转世”的“宏毅之士”。他的伦理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 ☚ 王夫之 戴震 ☛ 颜元 071 颜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重视方法的功用。认为“事物洞达,措辩有方”(《四书正误》卷二)。主张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反对随声附合和雷同。认为推理是“用力扩拓去,自此及彼,由内而外,自近及远之辞也;推而极之,则又无彼不及,无外不周,无远不到之意也”(《四书正误》卷二)。强调思想认识成果必须要结合具体事物予以检验,因而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玄学空谈的思想方法,指出程朱理学在论证其思想时,不仅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联系,而且违反了逻辑规则,作出了大量错误的类比推论。 ☚ 程智 戴震 ☛ 颜元 059 颜元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24岁始开家塾,授徒讲学。治学注重“实学”、“习行”,强调实践,反对程朱之学的“主静”方法。62岁时应聘往肥乡主讲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4斋,将水、火、工、天文、地理、兵法、射御、技击等列为教学科目;另有理学、帖括两斋以应时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凡40余年,著名弟子有李塨、王源、钟錂等,是“颜李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四存篇》、《四书正误》、《习斋记余》等。 ☚ 王夫之 戴震 ☛ 颜元 颜元1635—1704Yanyuan中国清初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字易直,亦字浑然,号习斋。少时好陆王心学,后又笃信程朱理学,最终走上批判程朱的道路。他抨击宋明理学,排斥佛老之说,强调践履实用,成为中国17世纪思想界中的一支异军。在形神关系问题上,颜元从“舍形则无性矣,舍性则无形矣”的形神统一论出发,强调人的心理对于形体的依赖性。在心物关系问题上,他以视觉为例,说明如果只有视觉器官,而没有一定的形状、色彩为对象,就不能显示出眼睛辨别形状和色彩的功能,他反对宋儒唯心主义的先验人性说,认为没有离开人体的人性,提出性情统一的性情皆善论,从而肯定了人情物理尤其是两性关系的正当合理性。他强调学习、力行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认为人心本身是一个运动不止的物。如果兀然静止,碌碌无为,就会放纵散乱,胡思乱想。但他轻视书本知识,忽视理性认识,认为“读书著书能损人神智气力,不能益人才德”,这就必然会走上狭隘经验论的歧路,使其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论体系。 ☚ 李贽 王夫之 ☛ 颜元 颜元1635—1704Yanyuan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今属河北安国县)人。清初思想家。少时喜好陆王心学,后习程朱之学。中年之后走上批判宋明理学之路。39岁开始从事讲学。晚年主持漳南书院。与其弟子李塨并称为 “颜李学派”。著有 《四存编》、《四书正误》、《习斋记余》、《习斋言行录》、《朱子语录评》等, 均被后人收入 《颜李丛书》。 ☚ 王夫之 戴震 ☛ 颜元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并重,亦即德智体并重。教授学生技击、歌舞、射箭、举重、越野跑等。明确指出“养身善于习动”。参见“教育”中的“颜元”。 颜元清初思想家。提出“气质无偏恶”的人性论;否定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就是气质之性。肯定人的感性欲望的合理,主张“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强调实学、习行和功利主义。其伦理思想具有启蒙色彩。参见“哲学”中的“颜元”。 颜元1635—1704清哲学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少好陆王书,后转习程朱之学。与门人李塨共倡“实学”,强调“习行”、“习动”、“践行”,也称颜李学派。反对死读书,非难程朱陆王学说。主张元气论,认为理不离气,气在理先。又以为人非气质无以成性。主张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向往“天地间田天地间人共享之”的理想社会。主要著作《四书正误》、《四存编》、《习斋记馀》等,为后人编入《颜李遗书》和《颜李丛书》。参见“伦理学”、“教育”、“体育”中的“颜元”。阎若璩(1636—1704) 清经学家。字百诗,号潜丘。乾嘉派先导学者。山西太原人,五世祖始迁江苏淮安。应试不第,客学于徐乾学。参加编修《大清一统志》,撰《古文尚书疏证》,确证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为伪作。又有《四书解地》、《潜邱札记》等。 颜元1635—1704中国清初教育家。主张学校要重视“实文”、“实行”、“实体”、“实用”。要求培养“通经致用”的通儒。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极重视教学方法,反对宋人主静的方法,提倡“习动”。强调学习要注重习行。“习”为其教育思想的中心原则。参见“哲学”中的“颜元”。 习斋记余/习斋记余 ☚ 古欢堂集 习斋记余 ☛ 颜元 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混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从幼年起生活艰辛,但一生甘贫乐学,不求仕进,不交时贵。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设文事、经史、艺能诸科,从学者甚众。在学术上,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猛烈抨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认为程朱理学“弥近理而大乱真”,王学“终蹈虚无”,“近禅之诮”。主张“躬行践履”、“经世致用”,提介“实学、实习、实用。”他和他的弟子李塨合称颜李学派。在哲学上,主张气一元论,认为气为宇宙的根本,气产生理;气在理先,理在气中而不能离开气而存在。他说“生成万物者,气也”,“而以然者理也”,“理即气之理。”关于认识论,他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去认识理。他解释“格物致知”的“格”为“手格猛兽”之“格”,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认为“知无体,以物为体”,知必须以物为对象。特别重视“习行”,表现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的思想倾向。在社会伦理观上,他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反对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特征就是谋利计功,道德只存在于人的实事实功中,指斥理学家空谈心性、否认功利是“空寂”、“腐儒”。在社会政治观上他反对豪强兼并,主张”以七字富天下: 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 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 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 ☚ 黎巴嫩国立博物馆 颜莫卿 ☛ 颜元 颜元颜元(1635—1704),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县人。青年时,曾学习骑射医学及卜筮之术。19岁中秀才,24岁开私塾授徒,50岁后在博野乡间教学。晚年曾短时间到肥乡主教漳南书院。从事教育活动近50年。他反对自汉代以来的教育,批判宋明理学的教学思想,他主张必须办学校,开创学术,以代替八股,他不仅反对死读书,也反对静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体格健壮,朝气蓬勃,能耐劳苦,有实学,能实用,“学为圣人”。他认为,教育特别是礼、乐,能起到陶冶人的品德和改变性情的作用。 ☚ 洛克 卢梭 ☛ 颜元 颜元颜元 (1635—1704),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县人。青年时,曾学习骑射医学及卜筮之术。19岁中秀才,24岁开私塾授徒,50岁后在博野乡间教学。晚年曾短时间到肥乡主教漳南书院。从事教育活动近50年。 ☚ 洛克 卢梭 ☛ 颜元 颜元1634—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雪斋。直隶博野县人。幼年家贫, 被卖给人当养子, 青年从事耕田灌园, 屡拒清廷延请做官的邀请, 晚年一度主持书院工作。主要著述有《四存篇》、《雪斋纪余》、《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在经济思想方面,主张经世致用,认为“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后儒乃云,‘正其谊不谋其利’, 过矣”。认为“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之”,对当时土地兼并导致“一人而数十百顷,或数十百人而不一顷”表示和满,提出“平均”土地的“井田”方案:赵甲拥有十顷田,分给二十家,甲只得五十亩,为了使赵甲没有意见, “使十九家仍为甲佃,给公田之半于甲,以半供上,终甲身”。重视“工艺之术”的技能,在漳南书院讲学时,曾把它作为四科之一讲授,其重视技艺的思想,为清初学者中所罕见。 ☚ 屈大均 范承谟 ☛ 颜元 颜元1635—1704清初颜李学派的代表人物。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少年时代家贫,兼学医,终身即以行医、授徒,维持生活。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著作有《习斋先生言行录》、《颜习斋学谱》等。颜元抛弃“讳言财利”的传统教条,肯定追求物质财富的活动,声称:“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田、均田、兴水利”( 《存治篇· 济时》)。他把重农事、时工役等经济活动都列于“王道”、“九典”之中,要求统治者予以重视。特别重视土地问题,提出“天地间田,宜天地人共享之”(《存治篇》卷一),反对土地兼并活动。认为改革土地制度“第一义在均田”,具体均田办法是: 将地主土地分为十等份,让其自耕一份,余者租于农,佃农将收获物的40%交于地主,10%代地主纳官,30年后佃耕之地归佃农所有。地主亦可自由出卖自耕土地。 ☚ 唐甄 洪亮吉 ☛ 颜元1635~1704Yan Yuanscholar,ideologist and proser of the Qing Dynasty. Works: A Collection of Yanyuan,etc. 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河北安国东北)人。少时好陆王书,后又笃信程朱。依照“朱子家礼”居丧,深觉其不合人情, 开始批判程朱。提倡恢复“周孔正学”。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建立规制,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与学生李塨倡导注重实学、反对读死书,世称颜李学派。著有《习斋记余》、《四存编》等,近人编入《颜李遗书》。 颜元1635—1704清潮思想家。字浑然,一字易直,号习斋。河北博野人。父没于辽东,家贫,百计觅骨归葬,世称孝子。曾主讲肥乡(在今河北)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从学者数十人。门人李塨传其学,世称“颜李学派”。他在认识论上,强调实践,认为“知无体,以物为体”;在性理问题上,反对宋明理学的气恶、性理善的观点,强调“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在社会观上,主张经世致用,提出了“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的设想。著有《四存编》、《四书正误》等,后人辑有《颜李遗书》。(参考图61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