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西林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七绝。北宋苏轼作。宋神宗元丰七年写于游庐山之时。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联,道出了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生活经验,富于哲理,常为人们引用。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游山西村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宋诗篇名。七绝。苏轼作。见《苏轼诗集》卷二三。作于元丰七年(1084)。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两句写游庐山所见之景象。诗人从特定角度表现庐山峰峦变化、各具姿态的鲜明形象。后两句抒写感受,暗寓深刻哲理:置身山中,难睹全貌,因观察点不同,只能看到不同局部;要突破局限,高于客体,远视旁观,方能全面认识整体。王文诰云:“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中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苏轼诗集》卷二三)陈衍谓“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宋诗精华录》),即肯定其生命力在于“出新意”与“寄妙理”。正因此诗寓哲理于形象中,才耐人吟咏,为人传诵。而纪昀独持异议,谓此诗“亦是禅偈,而不甚露禅偈气,尚不取厌。以为高唱则未然”(纪批《苏文忠公诗集》)。 ☚ 海棠 赠刘景文 ☛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四月发黄州,自九江抵兴国,取高安,访子由,因游庐山……”可知此诗约作于是年五月间。同时所作的游庐山诗,有《初入庐山五言绝句》(三首)、《瀑布亭》、《庐山二胜》(两首)、《赠总长老》等七首。《庐山二胜》前有短序云:“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意谓游程所至达全山十分之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独择其尤佳者作二首。”又《东坡志林》卷一“记游庐山”条自述在庐山所作诸诗,“最后与总长老同游西林”,“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可知这是他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题咏。知道了这一背景,极有助于对这首诗的理解。 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姚宽《西溪丛语》评此诗首句谓:“南山宣律师《感通录》云:‘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摄远近高低的全部峰岭在胸中构成整体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庐山》第一首中所说:“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样,只能看到峰峦陂陀的偃蹇(偃蹇,高耸貌)之状了。 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本作“远近看山各不同”,语意更明晰,但内涵较窄,只有“远近”而不及“高低”,颇疑苏轼初作如此,而以后改成今句。所以此句实应读作为“远近高低看山各不同”,方与次句的“识”字紧密扣合。远处、低处所“识”的庐山,只是青山偃蹇,葱茏一片;愈贴近、愈登高,则眼中所“识”之山中景物又随身之所至而各各不同。此时此际,庐山的局部的“真面目”方能收于眼底。若问:“庐山就如你眼中所见么?”如果答道:“那还有问题!我不是亲自经历了庐山么?”这回答好像没有错。其实仅就所见的一峰一峦,一树一石,和别的山一峰一峦、一树一石相比,并无多大差别,并不足以反映庐山的全部风貌。庐山的全景,庐山的“真面目”,它的总体形象,反而只有在远眺和鸟瞰时才能显现。因此诗人叹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耐人寻思的概念。苏轼慨叹身在山中反不识山的真面目之时,其实是识了庐山真面目之后的见道之言。是经过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认识因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悟到“身在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时反而不识其真面目的事理。这时如果再下山回顾,眼中的山势虽仍然“偃蹇”如旧,但已不是如未游之前的“无素”和“不相亲”了。这时的庐山,在他已不是笼统的肤泛的面目,而是达到了具体的抽象。 这样,山水诗就具有了哲理性,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广泛传诵和吟味,同时也成了人们讽喻某种社会现象的熟语。能产生这样的作用,就证明了这首诗的强大生命力。 题西林壁苏 轼
此诗写于元丰七年(1084)五月,是作者畅游庐山的压卷之作。西林寺,又名乾明寺,晋僧慧永尝居于此,事详欧阳询《西林寺碑》。作者《纪游庐山》云:“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又《庐山二胜》诗引云:“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其实是为庐山美景所陶醉,无从下笔。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写此诗作总结,谈观山的感受。故作者说:“仆庐山诗尽于此矣。”(见《东坡志林》卷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诗人对庐山进行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精细观察,横看、侧看,远视、近视,仰望、俯瞰,所见庐山形象,或雄奇、或秀伟,或连绵不断、或峻峭挺拔,真是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使诗人感到眩惑,感到神秘。这绝非故弄玄虚,姚宽《西谿丛语》卷下引南山宣律师《感通录》云:“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这两句诗有自来矣。《施顾注坡诗》卷二一引《华严经》曰:“於一尘中,大小刹种种差别如尘数,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诣,各转法轮。”冯应榴《苏诗合注》卷二三引朱休度曰:“此句用唐杨筠松《撼龙经》‘横看是岭侧是峰,此是贪狼出阵龙’也。”王文诘《苏诗编注集成》卷二三则云:“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合注》、《施注》以《感通录》、《华严经》坐实之,诗皆化为糟粕,是谓顾注不顾诗。”窃以为《施注》《合注》以禅语解诗,符合苏轼当时的写作心态,且与黄庭坚一脉相承,《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九引《冷斋夜话》记黄庭坚评此诗云:“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与作者《初入庐山》绝句合观:“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可见认清庐山真面目确乎其难,缘因在于“身在此山中”。诗人由形象思维跃入哲理探讨,由外象体验转入内省反思,既是认识的升华,又是人生阅历的总结。这两句是因果关系。写法是先果后因,仿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句式安排,显得富有变化,诗味更浓。苏轼《送参寥师》云:“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观山犹如观身,须有“游于物之外”的高致,才能“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这是作者在《超然台记》、《上曾丞相书》等诗文中早已明确表述的认识论,本诗又换个说法而已,意思不变。这涉及到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综合与判断等诸多奥妙关系,说明了身在其中难明真相的道理,提醒读者克服认识的片面性。至今人们仍以“庐山真面目”比喻事物真相。 纪昀评此诗:“亦是禅偈而不甚露禅偈气,尚不取厌。以为高唱则未然。”(见《纪评苏诗》卷二三)今人则谓此乃东坡“总结人生,会心释志,精谙诗道,再加江山之助,情兴思发的杰作”(见《百家唐宋诗新话》)。吾取后者也。 题西林壁〔1〕神宗元丰七年,作者由黄州调任汝州,途中登庐山游览,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了这首绝句。 这是一首咏庐山的名篇,也是寓哲理于形象的名篇。庐山气象万千,从任何方面观察,都会看到千变万化的美,置身山中不可能观赏山的全貌,跳出局限,才有可能获得较全面的认识。诗由写景到写出理趣,寓哲理于景物之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