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避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 “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寺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 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 “古寺”、“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如我国有所谓“四大丛林”之说,“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 “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 “曲径通幽” 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 (如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 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 “妙道”,所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 常建   裴迪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诗篇名。五律。常建作。见《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诗最早收录于殷璠在天宝十二载(753)所编的《河岳英灵集》。全诗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部的破山上。该诗是作者游览这座江南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之作。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既写出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又蕴含着一种恬淡的情趣,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向为人们所传诵。宋代欧阳修在《题青州山斋》中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又说晚来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居士外集》卷二三)。可见对此联的推崇备至。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亦写得造语精警,情景兼融,殷璠称此联和上一联为“警策”(《河岳英灵集》)。此诗全篇皆工,富有诗情画意,前人曾评曰:“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是唐代山水诗中的传世名篇。

☚ 塞下曲   封丘作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解
 这首诗描述的是游寺后禅院,笔调古朴,兴象深微,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②。
 注释
 ①空人心:使人消除了心中的杂念和烦恼。
 钟磬:僧人参禅、供时敲击法器,开始时击磬。
 赏读
 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
 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寺后院。寺庙一般分前、后院。前院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为僧人生活居住之区。常建以善写静境著名,此诗为代表作。中间二联被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为“警策”。欧阳修则激赏“竹径”一联,以为不可及(《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诗首联对仗,却为意复。颔联则对仗不工整。颈联的“空”字应为仄声却用平声,这都说明这首律诗还带有些古诗作法。
 【注释】
 ①竹径:一作“曲径”。禅房:僧人的住房。②二句意谓禅院幽美的环境使鸟儿感到愉悦,使人消尽杂念。山光:指阳光在山岩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③万籁(lai):各种声响。钟磬(qing):两种打击乐器。鸣钟击磬,寺庙中用为作息信号,鸣钟表示开始,击磬表示结束。

题破山寺后禅院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 解】

本诗选自《河岳英灵集》,是常建诗中最为有名的一篇。开元十五年(727),常建进士及第,做盱眙尉不久便辞官归隐鄂州武昌(今属湖北)。破山寺全称“破山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市北麓,这首诗就是当年常建归隐后游破山寺后禅院,题在破山寺的墙壁上的。本诗表现了他的隐逸情怀。

破山寺:又名兴福寺。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市。禅院:即寺院。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首游览之余题在石壁上的写景诗。全诗以步入禅院为线索,越写越“深”,越写越“静”,最后万籁俱寂,只余钟磬余音袅袅于耳际,表达了作者对山林风光的倾心赞美,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本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

语言朴素自然是本诗的另一特色。颔联中“曲”、“幽”、“深”传神地描绘出了寺院的清幽和深远,极富表现力,读者可以凭此想象在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花木掩映着古老的禅房,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颈联中“悦”、“空”二字突出了景对人的一种作用力,景静则心静,心静则景更静,只有内心淡泊宁静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寂静幽深的景致。这四句深邃绵远,意境高阔,寓意深长,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以动衬静,手法独特,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避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 “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寺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 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 “古寺”、“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如我国有所谓“四大丛林”之说,“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 “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 “曲径通幽” 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 (如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 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 “妙道”,所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山水名胜诗之《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①,禅房花木深②。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③。
 万籁此俱寂④,但余钟磬音。
 

【题解】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
 【作者】
 常建,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遂放浪诗酒,天宝中隐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诗多五言,受时人推重,被誉为“当时之秀”(顾况《储光羲集序》),原有《常建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注释】
 ①幽处:幽深僻静之处。②禅房:僧徒打坐参禅之处。③此句意谓潭水空明澄澈使人俗念顿消。④万籁:自然界一切声响。籁,能发出声响的孔窍。

唐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
 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
 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深的禅境,
 禅房被花草树木围着深深。
 明澄的山光水色陶冶着鸟儿的性情,
 清澈潭影使人的心胸空灵如镜。
 此时,万籁无声,庄严而寂静。
 袅袅地飘荡着一缕钟磬的余声。
 
 【评】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僻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地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古寺”、“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欲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题破山寺后禅院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因其政治上不得意,故寄情山水,托物咏志,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是当时的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重修后更名兴福寺,时“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吸引了江南众多文人墨客,观瞻题咏,常建对此早已是心驰神往,该诗记述的便是他游此地后的感受。
 “清晨入古寺”,首句便点明了诗人游寺的时间,因为向往已久,所以,天刚刚亮,诗人便兴致勃勃地走进寺内。恐怕此时除了诗人以外,寺内阒寂无人,四周静悄悄的,在一片朦朦胧胧的雾气之中,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寺显得更加神秘而异样。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去描绘寺内的建筑是多么华丽,佛殿是多么的庄严,气象是多么的宏伟。而是用了“初日照高林”这样一句,通过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将寺院的古雅,肃穆而又清新明丽的特有氛围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借一斑以窥全豹”;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创作主旨的需要,因为诗人游览的重点不是整个古寺,而是寺内的“后禅院”这也是诗人要描写的重点。于是颔联便接下去描绘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见诗人踏着晨曦,穿过寺院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一直来到幽深的后院,这才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不仅居于幽处,而且还深深地掩映在繁花茂木之中,环境不仅幽雅,而且景色宜人。诗人顿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诗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深深地陶醉于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头望见寺后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连林中的小鸟也倍感欣喜愉悦,它们竟相在花木丛中婉转啼鸣。伴随着鸟儿的歌声,诗人来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光亮如镜,将这山光物态和诗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澄净,使人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此时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由寺院内传出的钟磬之音,悠扬、和谐,如丝如缕,随风飘去,沁人心脾。在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留钟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启示,以进一步烘托出禅院的“幽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余音袅袅之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是一首山水诗,从表面上看,无非不过是在歌咏古寺禅院中的幽静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而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诗人于游览当中的某种会悟。因为游览的是古寺禅院,毕竟与游览名山大川不能等同,古寺禅院中的特定景色必然在诗人的心灵中引起某种特定的感受。如诗的最后两联,实际上表现出的恰恰是诗人的“禅悟”,当诗人目睹了美妙的山光和欢愉的小鸟之后,面对着清澈的潭水和倒影在水中的身影,诗人心中的一切杂念顿逝,整个心灵都得到了净化。诗中用的这个“空”字,恰恰反映出诗人对于佛教中常讲的“空门禅悦”的奥妙的一种领悟。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悠扬、宏亮的佛音——种磬之音在空中萦绕回荡,此时此情此景下的诗人,则已“入定”,进入到了空门忘情尘俗的境界,这也正好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该诗虽饶有禅趣,却又不用禅理说教,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这也是常建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常建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常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宿王昌龄隐居 →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五律。常建作。见《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诗最早收录于殷璠在天宝十二载(753)所编的《河岳英灵集》。全诗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部的破山上。该诗是作者游览这座江南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之作。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既写出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又蕴含着一种恬淡的情趣,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向为人们所传诵。宋代欧阳修在《题青州山斋》中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又说晚来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居士外集》卷二三)。可见对此联的推崇备至。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亦写得造语精警,情景兼融,殷璠称此联和上一联为“警策”(《河岳英灵集》)。此诗全篇皆工,富有诗情画意,前人曾评曰:“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是唐代山水诗中的传世名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寺

     
  • 《 tí pò shān sì hòu chán yuàn 》 
    《 题 破 山 寺 后 禅 院 》 
    .[ tánɡ ]. chánɡ jiàn.
    .[ 唐 ]. 常 建 .
    qīnɡ chén rù ɡǔ sì , chū rì zhào ɡāo lín 。 
    清 晨 入 古 寺 , 初 日 照 高 林 。 
    zhú jìnɡ tōnɡ yōu chù , chán fánɡ huā mù shēn 。 
    竹 径 通 幽 处 , 禅 房 花 木 深 。 
    shān ɡuānɡ yuè niǎo xìnɡ , tán yǐnɡ kōnɡ rén xīn 。 
    山 光 悦 鸟 性 , 潭 影 空 人 心 。 
    wàn lài cǐ jù jì , dàn yú zhōnɡ qìnɡ yīn 。 
    万 籁 此 俱 寂 , 但 馀 钟 磬 音 。 
  •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今译】
    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
    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深的禅境,
    禅房被花草树木围着深深。
    明澄的山光水色陶冶着鸟儿的性情,
    清澈潭影使人的心胸空灵如镜。
    此时,万籁无声,庄严而寂静。
    袅袅地飘荡着一缕钟磬的余声。

    【逐句翻译】

    清晨入古寺,我清晨就踏进这座古寺,
    初日照高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林。
    竹径通幽处,竹林的小径通向那幽处,
    禅房花木深。静寂的禅房花木阴深深。
    山光悦鸟性,青山的光彩使百鸟欢唱,
    潭影空人心。澄澈的潭水洗涤尽尘心。
    万籁此俱寂,自然界音响都静了下来,
    但余钟磬声。耳畔只听到钟磬的馀音。

  • ①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部的破山上。禅院:寺院。

    ②禅房:僧侣的住所。

    ③万籁(lai赖):指一切声响。

    ④钟磬: 寺院中诵经和斋供时用来敲击的鸣器。
  •  
    【集评】 宋·尤袤:“欧阳永叔云:“我尝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竟不可得。”(《全唐诗话》)
     
    宋·苏轼:“常建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欧阳文忠公最爱赏,以为不可及。此语诚可人意,然于公何足道,岂非餍饫刍豢,反思螺蛤邪?”(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补集)
     
    宋·洪驹甫:“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补集)
     
    明·钟惺 “无象有影,无影有光,是何物参之。”又“清境幻思,千古不磨。”(《唐诗归》卷十二)
     
    清·纪晓岚:‘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引)
     
    清·沈德潜:“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以潭水,此倒装句法。通体幽绝,欧阳公自语学之未能,古人虚心明善如是。” (《唐诗别裁》)
     
    清·施补华:“写景须曲肖此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确是古寺光景。”(《岘佣说诗》)
     
    【点评】 从《河岳英灵集》选入这首诗以后,历来重要的唐诗选本几乎是无一不选;可见人们的喜爱。它从内容上说,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幽、寂静,赞美的是佛境摆脱尘俗,怡悦无忧境界。这是唐诗的一般题材和主题,无甚特别,妙处在艺术上的精到完整。它的构思巧妙,以序写事,以情布景,绘形绘声,写事写物超出象外,让人领略到景致之外的神髓,而不落色象。它的造意工致,通过视觉的,听觉的、透视的、比衬的种种意象,使人如置身于它的时空之中,受到它感观的、精神的感染,而且心领神会,有难言之妙。它的语言清雅警拔,耐人寻味,形式也格中有变,不落俗套。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 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 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 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 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 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 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 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 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 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 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 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 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 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 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 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 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 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 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 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 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 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 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 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 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 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 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 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 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 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 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 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 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 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 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 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 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 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  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县,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 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了。“禅院”, 僧侣诵经、礼佛、起居之处所。
     
    常建在盛唐时即有诗名。殷璠在他编选《河岳英灵集》中即以常建 为卷首,评价极高,入选作品有十五首,本篇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 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 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
     
     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 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刚刚升起的 太阳把辉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 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上的树木外,还 可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因此,“高 林”就同时具有赞颂这座“古寺”之意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 “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 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 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 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 以后,行 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 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 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 即指此而言。当然, 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 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 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 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 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 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当此之时, 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 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 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 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 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 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 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 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
     
    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经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 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 “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 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 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 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 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 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 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 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简言之,即境与意浑,词以意胜。殷 瑶在评论常建时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上)这 些话讲的就是常建诗歌的内蕴丰富、深远,非笔墨畦径间寻常之所见。 他往往能触景生情,有兴寄,而非徒具表面。“竹径”两句,“山光” 一联,千古传诵,皆缘于此。欧阳修最赏“竹径”一联,但难以模仿。 他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见《题 青州山斋》)所谓“造意”,也就是创造性的想象与构思,是具有个性 的领悟。凡是具有艺术个性的佳作,别人便无法模仿了。这种不求形 似而唯以意胜的山水诗是最为难得的。正因为如此,虽然有人把常建 归为王、孟一派,但其风格并不与王、孟完全相同,而是自成一家独 具特色的诗人。
  • 常建的这首《题破 山寺后禅院》曾被宋代洪驹父 誉为“全篇皆工”(见《宋诗话辑 佚》),这首五言律诗也是他的 代表作。常建一生仕途失意, 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 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 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 胜之作。
     
     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由 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 改建的,宋代学者朱长文《吴郡 图经续记》称之“为海虞之胜 处”。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 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 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 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首联总起全诗,点明时间、环境和人物的去向,语言朴实、平易,所勾 勒出来的画面却清新、优美,引发读者联想。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古寺,旭 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如烟似雾,如梦似幻,美妙绝伦。 诗人的欣悦陶醉之情溢于言表。“高林”一词,语义双关,一指劲健挺拔的 茂林修竹,二是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此处“高林”兼有称颂禅 院之意,在日照山林的景象中流露出对佛宇的礼赞之情。破山寺是一座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有 描绘,他突出勾绘的是东方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旭日照射下的参天“高 林”。这两句烘托出一种清新明丽、绿意葱茏的审美感受,同时又隐含一 种幽静之感。诗人深谙“窥一斑以观全豹”,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他抓住破 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从此处着墨也使古寺的深邃幽 静跃然纸上。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 林”照应“古寺”,显然是诗人的精心锤炼才能达到如此“平淡天然”之境。
     
    颔联是诗人随着行进作进一步的描绘,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 穿过佛殿,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置身翠竹掩映、静谧无喧的氛围中,自 然会有一种超尘出世之感。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 处,忽见花团锦簇禅院房。如此幽静美妙的环境,如此曲径通幽的行程, 令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 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向往。这一联 诗人托物寄情,以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抒写自己内心的幽意和 淡泊情怀,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 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 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 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鸟儿也 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啭鸣叫。雀鸟本无情智,客观环境的优美或险 恶,不会引起它的喜和忧,但在这里,诗人以所见景物的强烈主观感受,寄 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像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 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不仅不直 率浅露,而且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 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入 水中,是那样清澈、明晰、澄净,以至于观赏之人杂念顿逝。这里有“禅悟” 的意味。《宋高僧传》载,临川郡守裴某,笃信佛教,“每至海霞敛空,山月 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常建虽然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在佛教盛行 的唐代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 审美体验,有可能触发自己的情怀,并把某些自然景物视为契合自己主观 “禅悟”的东西。“潭影空人心”,正是诗人在清净无扰的破山寺后禅院,睹 “潭影”而杂念俱消的感受。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 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空人心”应对“悦鸟性”,空灵纯洁 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鸟一样, 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磬之音,远远超出 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 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 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洪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 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隐 逸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通过静中有声,愈显其静的 描绘,突出意中之“静”。“万籁此俱寂”是诗人杂念消除净尽,“心与境寂” 的具体表现。在后禅院中的诗人,由“潭影”触悟而杂念消除,此时此刻又 使诗人感到万籁俱寂,也就是客观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而此时 的内心也是万念俱寂。但万籁俱寂,尚不足以创造静境、表现静趣,因为 静到没有任何音响的静境,是一片死寂,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寒而栗。常 建深知“寂处有音”才能使人感到富有诗意的静境,也才能更好地表现自 己的意中之静,所以诗人用“但余钟磬音”作结。诗人在这里十分成功地 创造了一种富于静趣的静境,同时那种难以表现的诗人的意中之静,也由 此而充分表露。这就是以声显静的创造幽静的诗歌意境的艺术手法。王 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亦即此意。
     
     盛唐山水诗歌咏隐逸情趣,流露的多为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 这首诗不一样,他在优游自得中写自己的心灵感悟,他所领会的心无纤尘 的禅思充溢着玄远清幽的情趣,他所写的不仅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旷远 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水林泉之乐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ti po shan si hou chan yuan

Writing at the Backyard of a Broken Mountain Temple→常建 (Chang Ji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