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避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 “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寺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 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 “古寺”、“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如我国有所谓“四大丛林”之说,“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 “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 “曲径通幽” 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 (如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 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 “妙道”,所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 常建 裴迪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诗篇名。五律。常建作。见《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诗最早收录于殷璠在天宝十二载(753)所编的《河岳英灵集》。全诗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部的破山上。该诗是作者游览这座江南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之作。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既写出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又蕴含着一种恬淡的情趣,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向为人们所传诵。宋代欧阳修在《题青州山斋》中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又说晚来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居士外集》卷二三)。可见对此联的推崇备至。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亦写得造语精警,情景兼融,殷璠称此联和上一联为“警策”(《河岳英灵集》)。此诗全篇皆工,富有诗情画意,前人曾评曰:“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是唐代山水诗中的传世名篇。 ☚ 塞下曲 封丘作 ☛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①。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②。 注释 ①空人心:使人消除了心中的杂念和烦恼。 ②钟磬:僧人参禅、供时敲击法器,开始时击磬。 赏读 清晨诗人登上破山寺,旭日初升,阳光洒落禅院。穿过竹丛小路,走到幽静的后院,发现有一座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举目四望,青山在日照下焕发光彩,小鸟欢快飞翔;走到水潭边,只见天光和自己的身影映在水中,心中杂念顿时涤除。这时大自然中所有的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声在悠扬远播。这是多么幽静寂美的境界。 这首诗构景优美,兴味盎然。虽然是一首律诗,但却像古体诗。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写起,入竹林小径,见花木掩映的禅房,顿然醒悟空门禅院的奥妙。山色、飞鸟、清潭、倒影、禅钟悠扬,一切都显得那样幽寂、超凡脱俗,至此诗以赞美超脱而作结,写景朴实,意在言外,构思委婉含蓄。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①。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③。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破山寺:即兴福寺,故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寺后院。寺庙一般分前、后院。前院为佛堂,作法事所在;后院为僧人生活居住之区。常建以善写静境著名,此诗为代表作。中间二联被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为“警策”。欧阳修则激赏“竹径”一联,以为不可及(《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二三)。此诗首联对仗,却为意复。颔联则对仗不工整。颈联的“空”字应为仄声却用平声,这都说明这首律诗还带有些古诗作法。 【注释】 ①竹径:一作“曲径”。禅房:僧人的住房。②二句意谓禅院幽美的环境使鸟儿感到愉悦,使人消尽杂念。山光:指阳光在山岩上的反射。潭影:指山色和青天在水中的倒影。③万籁(lai):各种声响。钟磬(qing):两种打击乐器。鸣钟击磬,寺庙中用为作息信号,鸣钟表示开始,击磬表示结束。 题破山寺后禅院【题 解】 本诗选自《河岳英灵集》,是常建诗中最为有名的一篇。开元十五年(727),常建进士及第,做盱眙尉不久便辞官归隐鄂州武昌(今属湖北)。破山寺全称“破山兴福寺”,在江苏常熟市北麓,这首诗就是当年常建归隐后游破山寺后禅院,题在破山寺的墙壁上的。本诗表现了他的隐逸情怀。 破山寺:又名兴福寺。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市。禅院:即寺院。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首游览之余题在石壁上的写景诗。全诗以步入禅院为线索,越写越“深”,越写越“静”,最后万籁俱寂,只余钟磬余音袅袅于耳际,表达了作者对山林风光的倾心赞美,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本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 语言朴素自然是本诗的另一特色。颔联中“曲”、“幽”、“深”传神地描绘出了寺院的清幽和深远,极富表现力,读者可以凭此想象在弯弯曲曲的小路尽头,花木掩映着古老的禅房,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颈联中“悦”、“空”二字突出了景对人的一种作用力,景静则心静,心静则景更静,只有内心淡泊宁静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寂静幽深的景致。这四句深邃绵远,意境高阔,寓意深长,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以动衬静,手法独特,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避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 “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寺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 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 “古寺”、“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如我国有所谓“四大丛林”之说,“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 “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 “曲径通幽” 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 (如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 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 “妙道”,所谓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 《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虞山北麓。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改兴福寺。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俗称破山寺。此诗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尤其以佛寺清幽空门禅悦写寄情山水的情怀,意境浑融,因成传诵久远的山水诗名篇。唐人殷璠称誉“山光”一联,宋人欧阳修赞赏“曲径”一联。现寺内尚有清乾隆年间所镌此诗诗碑一块。 【作者】 常建,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遂放浪诗酒,天宝中隐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诗多五言,受时人推重,被誉为“当时之秀”(顾况《储光羲集序》),原有《常建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为一卷。 【注释】 ①幽处:幽深僻静之处。②禅房:僧徒打坐参禅之处。③此句意谓潭水空明澄澈使人俗念顿消。④万籁:自然界一切声响。籁,能发出声响的孔窍。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译】 清晨时,我步入这古老的寺院, 初升的太阳高高照耀着这佛禅高林。 曲曲折折的竹径,通向那幽深的禅境, 禅房被花草树木围着深深。 明澄的山光水色陶冶着鸟儿的性情, 清澈潭影使人的心胸空灵如镜。 此时,万籁无声,庄严而寂静。 袅袅地飘荡着一缕钟磬的余声。 【评】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僻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地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古寺”、“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欲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
常建,唐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县尉。因其政治上不得意,故寄情山水,托物咏志,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破山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是当时的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重修后更名兴福寺,时“为海虞之胜处”(宋米文长《吴郡图经续记》),吸引了江南众多文人墨客,观瞻题咏,常建对此早已是心驰神往,该诗记述的便是他游此地后的感受。 “清晨入古寺”,首句便点明了诗人游寺的时间,因为向往已久,所以,天刚刚亮,诗人便兴致勃勃地走进寺内。恐怕此时除了诗人以外,寺内阒寂无人,四周静悄悄的,在一片朦朦胧胧的雾气之中,这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寺显得更加神秘而异样。但接下去,诗人并没有去描绘寺内的建筑是多么华丽,佛殿是多么的庄严,气象是多么的宏伟。而是用了“初日照高林”这样一句,通过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参天挺立的“高林”,将寺院的古雅,肃穆而又清新明丽的特有氛围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艺术表现手法的需要,“借一斑以窥全豹”;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创作主旨的需要,因为诗人游览的重点不是整个古寺,而是寺内的“后禅院”这也是诗人要描写的重点。于是颔联便接下去描绘道:“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只见诗人踏着晨曦,穿过寺院内那曲曲弯弯的竹林小径,一直来到幽深的后院,这才发现僧人们唱经礼佛的禅房,不仅居于幽处,而且还深深地掩映在繁花茂木之中,环境不仅幽雅,而且景色宜人。诗人顿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诗人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深深地陶醉于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头望见寺后那青翠的山峦经朝阳的点缀,更显妩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连林中的小鸟也倍感欣喜愉悦,它们竟相在花木丛中婉转啼鸣。伴随着鸟儿的歌声,诗人来到一座水潭旁,只见那一泓清水清澈见底,光亮如镜,将这山光物态和诗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澄净,使人心中的一切尘世杂念,顿觉荡涤一空。此时只有这新鲜、生动、宁静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据了诗人的整个心胸。在这万籁俱寂,物我两忘之时,只有由寺院内传出的钟磬之音,悠扬、和谐,如丝如缕,随风飘去,沁人心脾。在这万籁俱寂之时,诗人独留钟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的启示,以进一步烘托出禅院的“幽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在余音袅袅之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这是一首山水诗,从表面上看,无非不过是在歌咏古寺禅院中的幽静与周围的自然景色,而实际上反映出的却是诗人于游览当中的某种会悟。因为游览的是古寺禅院,毕竟与游览名山大川不能等同,古寺禅院中的特定景色必然在诗人的心灵中引起某种特定的感受。如诗的最后两联,实际上表现出的恰恰是诗人的“禅悟”,当诗人目睹了美妙的山光和欢愉的小鸟之后,面对着清澈的潭水和倒影在水中的身影,诗人心中的一切杂念顿逝,整个心灵都得到了净化。诗中用的这个“空”字,恰恰反映出诗人对于佛教中常讲的“空门禅悦”的奥妙的一种领悟。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那悠扬、宏亮的佛音——种磬之音在空中萦绕回荡,此时此情此景下的诗人,则已“入定”,进入到了空门忘情尘俗的境界,这也正好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真实胸怀。该诗虽饶有禅趣,却又不用禅理说教,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这也是常建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常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宿王昌龄隐居 →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五律。常建作。见《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诗最早收录于殷璠在天宝十二载(753)所编的《河岳英灵集》。全诗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北部的破山上。该诗是作者游览这座江南名刹,寻幽探胜、写景抒情之作。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既写出后禅院幽静的环境,又蕴含着一种恬淡的情趣,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向为人们所传诵。宋代欧阳修在《题青州山斋》中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又说晚来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居士外集》卷二三)。可见对此联的推崇备至。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亦写得造语精警,情景兼融,殷璠称此联和上一联为“警策”(《河岳英灵集》)。此诗全篇皆工,富有诗情画意,前人曾评曰:“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四引)是唐代山水诗中的传世名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ti po shan si hou chan yuanWriting at the Backyard of a Broken Mountain Temple→常建 (Chang Ji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