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碑科举时代,进士及第后,刻名于石碑上,称“题名碑”。此制源于唐代之雁塔题名。宋代始刻碑,今已不存。元代始立碑于国子监,后被明内官阮安建太学时磨去刻字,因而无存。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国子监祭酒吴苑掘地获元题名碑三块,一为国子贡试题名记,一为进士题名记,一为国子中选题名记,可知元之题名碑,不仅限于进士。明清两代则仅限于进士,此外无题名立碑者。清初,新进士释褐后,礼部题请工部拨建碑银一百两,交国子监立石。康熙五十七年后,因节省银两,改由各进士捐资立石,遂阙不举,乾隆二年(1737)定,由工部动用正项钱粮,将各科即行补建。自是皆如例建碑。惟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最后两科,因裁国子监,礼部未题给建碑银两,由两科进士捐资补建。参见“进士题名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