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造釉细胞瘤
造釉细胞瘤为颌骨中心性、牙源性上皮肿瘤,在牙源性肿瘤中最为常见。关于造釉细胞瘤的组织来源,文献上尚有不同看法,大多数认为由釉质器或牙板上皮发生而来; 但也有认为系由牙周膜内上皮剩余或由口腔粘膜基底细胞发生而来(周围性造釉细胞瘤);亦有认为由始基或含牙囊肿等转变而来(壁性造釉细胞瘤)。
造釉细胞瘤的大体标本切面多为实质性,囊性较少,亦可在同一肿瘤中存在实质性与囊性两种成分。囊腔内可含黄色或褐色囊液。在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大小不同的团状或条索状,分散于结缔组织的间质内。瘤细胞团块的边缘为单层高柱状细胞,细胞核居中央,团块中央部细胞呈星形网状排列,与造釉器排列相似。由于细胞团中央的细胞发生变性,可有液体积聚,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少数的肿瘤细胞团中央细胞呈小的立方形,核染色质丰富,状似基底细胞癌,或瘤细胞团中央的细胞转变为棘细胞形态,中央部分细胞有角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的常用分类,通常可将造釉细胞瘤分为五种类型,即:滤泡型、丛状形、颗粒细胞型、鳞状化生型和基底细胞型。
造釉细胞瘤多发生于成年人,以20~50岁为常见。无显著性别差异。下颌骨比上颌骨多,约占80%。好发于磨牙区域及下颌角部。颌骨造釉细胞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逐渐使颌骨膨大造成面部畸形时,始为病人所注意。肿瘤多数向颊侧发展; 侵犯牙槽突时可使牙松动、移位或脱落。当肿瘤继续肿大,骨板变薄,此时可突破骨板,侵入软组织。大的造釉细胞瘤可以使下颌骨运动受限,发生咀嚼功能障碍;向咽侧发展还可影响吞咽及呼吸功能。 肿瘤一般不发生溃疡, 但在口内被对颌牙咬伤后,可继发感染而发生经久不愈的溃烂和疼痛。压迫下牙槽神经或有恶变(发生率极低)时,患侧下唇可能感觉麻木不适;骨质破坏过多时,还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可波及上颌窦及鼻腔,向上发展还可波及眼眶,从而可相应产生鼻阻塞、眼球上移、鼻泪管阻塞等症状。周围型造釉细胞瘤多发生在下颌第三磨牙区及磨牙后区软组织,无明显的颌骨膨胀性变化。
造釉细胞瘤在X线片上的基本特点是房室形成,可含牙(常为第三磨牙或多生牙)。根据形态,又可分为多房、蜂窝状和单房三种类型。颌骨造釉细胞瘤的诊断要点如下:
❶多房性X线透光区,房室大小不等,差别越大越典型;
❷病变边界清晰,呈现分叶和切迹;
❸骨皮质膨胀变薄,牙槽突区骨皮质消失;
❹具有明显的“根间浸润征”——牙根间的牙槽突骨质呈不规则破坏与吸收;
❺牙根呈锯齿状或截断样吸收。由于造釉细胞瘤多表现为实质性,一般诊断并无困难,但临床上对比较小的,特别是未穿破骨皮质的造釉细胞瘤与牙源性颌骨囊肿常常须依靠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在X线片上造釉细胞瘤还应与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钙化囊肿、囊性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病相鉴别。前二者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虽与造釉细胞瘤相似,但X线片以有钙化病损为特征,但最后尚须病理检查方能确诊;后二者需参考临床检查结果(质地均较硬),可有助于鉴别。
造釉细胞瘤主要是外科手术切除。因其具有局部浸润性生长的特征,故应按临界瘤原则处理,即在肿瘤外0.5cm左右处切除整个肿瘤,否则容易复发。对较小的下颌骨造釉细胞瘤可作下颌骨方块切除。下颌骨切除后的缺损,在无感染病例可进行立即植骨,以恢复功能和外形;如有感染存在或软组织不够时,可选用带血管的髂骨组织瓣移植,也可用不锈钢针或其他代用品固定残端,保持缺隙,以后再作植骨手术。对手术前不能与牙源性颌骨囊肿或其他牙源性肿瘤鉴别者,手术时应行冰冻切片检查,如大体为囊肿时,应选择囊壁最厚、最突出处送活检,以防漏诊。因造釉细胞瘤还可与牙源性颌骨囊肿同时并存。对这种壁性造釉细胞瘤可行肿瘤刮治术加局部冷冻或化学药物烧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