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间隙感染
颊间隙位于颊部皮肤与颊粘膜之间,上界为颧骨及颧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内侧界是自颧骨下缘经口角而达下颌骨下缘的连线,其深面是颧肌与三角肌,后外侧界,浅面相当于嚼肌前缘,深面是下颌支前缘及翼下颌韧带。颊间隙由表及里由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笑肌与颊肌,颊脂垫、颊粘膜。在此间隙中,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在颊部皮下脂肪组织中通过。颊部深筋膜是腮腺嚼肌筋膜的延续部分,包绕颊脂垫,在深筋膜深面有颊部淋巴结与颌上淋巴结,分布于颊肌表面、嚼肌前缘、口角以及颌外动脉与面前静脉之间。在颊粘膜下及颊脂垫中有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通过,颊脂垫越过颊肌与下颌支喙突之间的缝隙进入翼颌间隙,绕过翼内、外肌、颞肌而与颞下间隙及颞间隙相通,成为感染互相传播的媒介。颊间隙感染以牙源性为主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上、下颌双尖牙及磨牙的根尖脓肿或牙槽脓肿。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如颊部及颌上淋巴结的化脓感染。还可以继发于颊部损伤,疖疮及粘膜溃疡。颊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取决于病灶的部位与感染、扩散的途径。牙源性感染可在口内颊粘膜下与颊肌之间形成脓肿,肿胀主要局限于口内而面部肿胀甚轻。脓液也可以穿破颊肌而在面颊部下份皮下形成脓肿或溃破而成颊瘘。颊部淋巴结或颌上淋巴结的化脓感染,早期肿胀局限于颊部中份或下份。化脓感染波及颊脂垫则进展迅速而剧烈,肿胀的范围,往上可达颧部及颞部,使眼睑水肿,往下可波及颌下部与颈上部。颊部脂肪组织多,而且与相邻间隙的脂肪组织相连。因此,感染往上前方可通眶下间隙。往后通向嚼肌间隙,往后内或后上方波及翼颌间隙、颞下及颞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而使临床表现复杂化。
颊间隙脓肿形成以后,应根据脓肿所在的部位决定从口内或口外作切开引流术。口内在脓肿较低的部位,沿口腔前庭颊粘膜皱折与牙槽突平行作切口。颊部皮下脓肿或颊部广泛的化脓感染,应在下颌骨下缘以下1.5~2cm作与下颌骨下缘平行的皮肤切口。然后,用血管钳分离皮下组织,潜行往上进入颊间隙脓腔。这样可以避免损伤腮腺导管、面神经及重要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