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输液法
颈外静脉输液的目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相同(参见“锁骨下静脉输液法”条)。其部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病人平卧,头转向对侧,颈部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巾,穿刺点选在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交叉处。助手按压颈静脉三角处,使颈外静脉充盈。局麻后,持穿刺针由皮丘处刺入皮下组织,再对准静脉进针,见回血后,即用左手拇指按住针栓,右手将硅胶管由针栓孔插入,注入生理盐水无阻力时即可拔出穿刺针,连接输液皮管,用纱布和胶布覆盖、固定。输液完毕,将3.8%枸橼酸钠1ml注入硅胶管内,以防止血液凝固,并用小塞塞住,固定。停止输液,则将管拔出,覆盖纱布并固定之。
输液反应及意外的处理: (1)发热反应: 常因输入液体或输液器被致热物质污染所致。病人恶心、寒战,继之高热。发现上述症状应酌情减慢流速或停止输液,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除保暖外,可肌注异丙嗪25mg,或用耳针疗法,刺肾上腺穴(使加速分泌肾上腺素,起到类似激素的作用)和神门穴(起镇静作用)。注意输液器具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洁灭菌。
(2)心力衰竭(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致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临床表现为突然胸闷、气促、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发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告知医生。病人需端坐,两腿下垂,以减少肢体静脉回流;加压给氧,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漏出液。同时,使氧通过50~70%酒精,湿化后吸入。酒精能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的气体交换,迅速减轻缺氧症状。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以减少循环血量并按医嘱用氨茶碱或强心剂。心功能不全或有肺部疾患的病人、老人或小儿易引起循环负荷过重,输液时要特别注意滴速适宜。
(3) 静脉炎: 由于无菌操作不严,或长期输注高渗药液或强刺激性药物,均易产生静脉炎。表现为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热、痛等症状。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局部热敷或药敷(如意金黄散),超短波理疗,更换注射部位,患肢抬高。如合并感染,须加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药液漏于皮下,可发生硬结或引起组织坏死; 如误注空气,可发生气栓而造成肢体瘫痪,甚至猝死;消毒不严可引起脓血症等。这些现象虽少发生,但必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