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预应力混凝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预应力混凝土

利用被张拉的钢丝回弹力对混凝土预先施加压力制成的构件。1866年,钢筋混凝土问世。1886~1888年,始研究预应力混凝土。1926~1928年,法国欧仁·弗莱西奈工程师(Enugene Freyssinet)利用张拉钢筋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提高混凝土抗拉能力,节约钢材,增大梁的跨度。后利用高强钢丝控制预应力损失,预应力混凝土问世,始用于桥梁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推广和发展。因此著名的预应力混凝土专业公司集中欧洲。最早的弗莱西奈国际公司(Freyssinet International)使用高强钢丝施加预应力。瑞士VSL国际公司(VSL International)1956年首用钢绞线群锚体系。英国CCL有限公司1954年首用单根钢绞后张拉法,1972年研制出多根钢绞线群锚体系,称为Multifore System。德国地伟达公司(DYWIDAG)创立1865年,德国国内44家分公司,世界上设立33个分公司或代表处,1956年用高强粗钢筋施加预应力。瑞士BBRV公司1945年研制出钢丝镦头锚具,先后在40多国家使用。美国和加拿大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预应力公司是CEC公司及大陆混凝土结构公司。中国预应力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按照苏联预应力标准试制预应力钢丝,抗拉强度1000~1200MPa。1963年参照英国预应力标准试制钢丝,抗拉强度为1570~1760MPa。1984年中国天津钢厂引进意大利Redaelli公司低松弛预应力生产线。1985年正式制定预应力钢丝和钢绞线国家标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987年推出XM与QM两种预应力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随后又推出YM、XYM、OVM、HVM、B&C、TM、STM、BUPC(无黏结)等锚固体系,使中国预应力体系迅速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

在承受荷载之前用人为的方法使在使用阶段产生拉应力的区域先受到压应力的混凝土。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技术,随着高强钢材的不断出现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日趋扩大。
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应变值很小,一般为0.10~0.15mm/m,而钢材的抗拉极限应变值要比混凝土大几十倍。当钢筋应力达到20~30MPa还远未达到其强度限值时,混凝土结构受拉区的混凝土就开裂。随着荷载的增加,裂缝不断出现和展开,使结构刚度下降、变形增加,致使结构尚未破坏而失去使用价值。由于普通钢筋混凝土裂缝出现早,使用阶段的裂缝宽度和变形大,使其应用受到许多限制:(1)结构跨度受到限制,否则,结构尺寸很大,材料不经济,使用不合理;(2)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一些不允许出现裂缝的结构,不能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3)高强度钢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就可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限制裂缝的出现和展开,减少结构的变形,提高结构的刚度,扩大应用范围。
1928年预应力混凝土应用于土建工程,最早是法国由先张法用高强钢丝制成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德国于1934年用后张法建成跨度较大的桥梁;1938年法国又研制了双作用千斤顶张拉钢丝束;1940年英国开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芯棒和薄板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1941年苏联开始用连续配筋法;1943年美国、比利时提出了电热法;1944年法国用膨胀水泥建立了预应力。从50年代开始预应力混凝士进入了推广阶段。中国于1950年开始介绍国外预应力混凝土经验,1954年试制了预应力混凝土轨枕,1955年开始试制桥梁,1956年预应力混凝土得到较大发展,试制成功了跨度24、30m的屋架和30t的吊车梁、屋面板等,从1957年开始逐步推广。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有:先张法、后张法和电热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38:14